秦學政
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秭歸地處湖北西部,位于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三峽庫區移民大縣。面對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姿的仙山麗水和優美的人文景觀,秭歸縣委、縣政府撥開上學難、讀書難、就業難等長期困擾秭歸發展的愁云,富有遠見地提出了“旅游興縣”“職教扶貧”戰略,從而揭開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篇章。秭歸職教中心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攥緊拳頭,集中力量,充分發揮行業產業優勢,以“讓每個學生獲得進步”為辦學理念,大力實施“品牌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改革活?!钡陌l展戰略,堅定“升學有希望、就業有保障、創業有基礎”的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三峽庫區,面向三峽移民、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市場,對接產業辦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成為了宜昌市旅游人才的培養高地。
一、服務地方經濟,對接產業辦專業
秭歸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比鄰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秭歸縣職業教育中心校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全國旅游名縣”的目標,緊緊圍繞服務三峽旅游經濟發展的大局,以服務三峽環壩旅游公司等企業為抓手,精心打造旅游服務類專業群,按照精品、特色、差異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停招、撤銷、新增、轉向”等措施,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實現專業開設“與經濟發展對路、與用人需求一致、與學生意愿吻合”的目的。2009年,學校根據人口紅利結束的現狀,主動從規模教育轉型到精品教育,壓縮計算機應用專業規模,將其原有的四個方向整合成兩個方向,把招生計劃縮減40%;適應“旅游興縣”市場需求,決定將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辦大辦強,使之成為學校的拳頭專業、精品專業、強勢專業,招生計劃提高45%,將原有的三個方向發展細化為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導游服務、康樂服務、旅游文化等七個專業方向,與區域內8家旅游文化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建立了12間校內實訓室、12個校外實訓基地,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已成為省級精品專業,3D模擬導游實訓基地的建設獲得省160萬元的財政支持。
二、推進產學研結合,依托行業建專業
近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讓每個學生獲得進步”的辦學理念,牢記服務地方經濟的職業教育使命,積極構建產教研合作培養模式,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推動課程改革,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出了“五個一”的專業建設要求:至少有一個深度合作的企業、至少有一所深度合作的中職強校、至少有一所深度合作的高職院校、至少對接一個社會培訓機構、至少加入一個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團體。在與企業深度合作方面,學校導游專業、旅游文化專業與三峽環壩旅游公司、大端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合作真正實現了“人才規格共定、課程體系共建、教學過程共控、實訓條件共創、教學效果共評”的共建共管目標,堪稱校企合作的典范。在與高職院校深度合作方面,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友好合作,推進了中高職銜接;與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實行5年一貫制教育。在集團化辦學方面,學校加入了三峽職教集團、江蘇省揚子江職教集團,牽頭組建了三峽旅游職教聯盟。
產學研結合,不僅培養了深受企業歡迎的人才,也錘煉了教師隊伍。制定并落實兼職教師學期考核、專業教師每年到企業輪訓1個月等制度;近五年有52人次到企業學習,常年聘請12名企業高技能人才、18名企業生產骨干分別擔任專業教師、指導教師,近兩年與企業互派教師75余人、互選課程26門以上;學?,F有市級及其以上優秀、骨干教師比例達23%。
三、構建課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
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學校積極推行課程體系改革,推行“大課程”制,將多門相近、相鄰學科整合成一門學科,實現課程內容模塊化管理。堅持以國家培養目標為總攬,結合行情、校情、學情,按照“教得了、學得會、用得著”的原則,堅持理論夠用、技能實用,讓文化課服務學生專業成長、服務學生終身發展,采用“歸、并、刪、降、加”等辦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把書包變小,把教材變薄,把負擔變輕。與共建企業共同研制了《課程實施總體意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實施綱要》《畢(結)業考試大綱》,開發編寫了集教、學、做于一體的校本教程。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創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取得了突破式進展,場景教學、模擬教學等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創造性地運用,企業下單、共同做單、企業埋單的訂單培養模式和行業定標、學校培養、企業參與、企業用人的定向培養模式日臻完善。
通過廣泛調研,學校專業建設委員會認為,旅游類學生在掌握基本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加強對本土文化的發掘和學習。這一建議立即得到行業專家和旅游管理部門的響應,加大了對學生口語交際、書面表達、英語學習、形體訓練的密度和強度,編寫了涉及天文地理、文化常識、國學經典等諸多方面的人文知識手冊,拓展學生的見識,增加知識積累。攜手文化旅游部門、牽手企業,深入民間,廣泛調查,挖掘本區域較有影響的名人事跡、民間藝術,并深入研究加以演繹編排,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識,培養了家鄉情結,又為推廣地域旅游資源、繁榮民間文化、豐富景區文化、提升企業層次、創造經濟拐點奠定了基礎。學校參與開發、研究民俗文化,企業只需提供展演時間和空間并做好推介工作,這種半工半讀的學習形式既緩解了企業人力不足的壓力,也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條件、充實了教學內容,真正實現了一舉多贏。
目前,該專業有2門課程被評為市精品課程;設立網絡課程20余門,編寫的5本項目課程校本教材已經出版發行。近三年來,“場景教學模式在旅游服務與管理中運用”等4項研究課題被評為湖北省、宜昌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
四、立足終生發展,改革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可以是沒有門檻的教育,但不能是有教無考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以成人成才為目標,以能力、技能為重點,以學生發展進程為標準,實施成功教育,開展差異化評價。
評價方式,多維一體。一是堅持筆考、機考、操作、模擬四維一體,改變了以前“筆考為上,一考定音”的評價方式;二是堅持技能考證、技能競賽、技能高考、技能考核的有機融合,推行成績互通。為配合評價方式改革,我們組織人力開發了計算機網絡考試系統,實現了組卷、閱卷、成績分析、成績發布智能化;我們與縣人社局合作,完善了專家考評、企業考核、以賽代考等技能考證形式。
在評價內容上,我們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等關鍵要素,使評價變得更加簡明可操作。我們不僅注重基本的文化素養、基本的公共素養、基本的理論知識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的培養。在基本技能上,學校堅持實用的原則,要求學生必須取得一個中級以上的技能等級證書,鼓勵學生取得多證和跨專業考證,為學生在以后的發展中搶占先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發展人。秭歸縣職業教育中心校在學習評價上十分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學業基礎、發展潛力等方面量身訂制個性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發展,激勵學生進步。一是把學生的進步值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二是堅持人人有才,把學生某個方向的特長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三是推行以賽代考、考試考證有機融合。
五、辦學效益彰顯,學校形象得到空前提升
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扎實的技能水平,是學生幸福人生的堅實基礎。學生到企業工作后很快就能上手并得到重用和提薪的獎勵,激發了校風學風的好轉和社會的艷羨,學校形象得到認可和維護。愿意讀職校、愿意用職校生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出現了供需兩旺的喜人局面。2011年以來,學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100%,穩定就業率達92.5%以上,不少學生用不了多久就成為企業中層管理人員、頂梁柱,有的被一再提高薪水挽留。秭歸縣職業教育中心校學生參加湖北省和宜昌市中職學校旅游類技能大賽,連續3年蟬聯宜昌參賽學校第一名,省賽金牌數也是遙遙領先,共獲得省一等獎23人次,宜昌市一等獎87人次,國家級三等獎2人次,多名獲獎學生被高職院校本科專業錄取,所有獲獎學生均被企業高薪聘用。如今年剛剛進入5月,12級導游專業的學生就被多家用人單位搶著簽約,甚至還有單位為了給學生留下好印象甘愿為教學見習的學生提供更高生活補助。良好的辦學聲譽,吸引全國各地職校同行來學校參觀交流,也吸引了更多企業簽約合作辦學。
1.良好的辦學效益帶來了學校招生的火爆
“升學有希望、就業有保障、創業有基礎”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家長不再為孩子中考失利走進職校出頭喪氣,孩子不再為語數外不如人而悲觀喪氣。要求就讀旅游專業的學生業門庭若市,錄取線逐年抬高,還得是面試和文化考試雙合格。
2.學校社會服務功能日益強大
近年來,秭歸縣職業教育中心校一是利用電大、自學助考等形式,廣泛開展專科、本科學歷教育,累計招生500多人;二是結合專業實際,積極開展非全日制中專學歷教育,學校先后開辦了計算機、電子技術、旅游服務、電子商務等專業的非全日制中專層次學歷教育,培養專技人才6000多人;三是積極和農業、勞動、移民、旅游、食品衛生等部門聯合,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技能培訓,近兩年來累計培訓就逾900人次;四是發揮自身設備和師資優勢,為當地企事業單位開展職業素養培訓,累計培訓80多場次,達1500多人次。
3.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更強,社會聲譽明顯提升
近三年,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湖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宜昌市文明單位、秭歸縣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18項榮譽,《三峽日報》《三峽商報》《湖北教育》等多家媒體專題報道。
以開放的心態辦學,以服務的態度教書,服務學生、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致力打造“全省山區職業教育名校、全國山區職業教育強?!钡穆飞?,我們始終銘記著職業教育最根本的任務——立德樹人,為社會發展、經濟騰飛輸送更多德藝雙馨的人才。
(作者為秭歸縣職業教育中心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