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最近,李克強總理在《催生新的動能 實現發展升級》一文指出,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要有新理念。那么,除了“雙創”“互聯網+”之外,還需發掘哪些新動能?
壓差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是指體系內兩點間的壓強差。所謂發展壓差,是指在一個經濟體內部,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域存在著產業結構的自上而下的自然分工,隨著處于發展高階地域的產業升級,發展低階地域自然承接產業轉移。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一個特征是劉易斯所謂“二元經濟”:并存著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理論上講,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力,這些潛在失業的勞動力,將會隨著城市中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的發展,逐漸實現自身的非農化轉移,最終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
但是,由于我國計劃經濟的長期束縛,特別是農村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嚴重約束,致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成本極高。在城市中,農村居民不能夠享有城鎮居民的社會福利,諸如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甚至不能購房,孩子不能入學。生活成本的重壓導致許多農村外來務工人員重新返回居住地,僵化的二元經濟始終未破局。
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反映在城鄉收入比上更為直觀。相關資料顯示, 2002年以來,我國城鄉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3.33:1。其后逐年有所下降,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92:1,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首次降至“3”倍以下。下降趨勢是否能夠持續下去既取決于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亦需視城鎮化包容式發展進程。
另外一個發展壓差反映在東中西部地域發展。區域間發展差距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第一階段(1978-1991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呈現縮小態勢。對外開放政策有利于東部地區經濟高速增長,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東部與非東部地區區域間差距的擴大態勢。第二階段(1992-1999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呈現擴大態勢。第三階段(2000-2007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態勢有所緩解,但并未出現明顯的縮小勢頭。第四階段(2008-至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仍有待縮小。盡管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4萬億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等,推進了中西部地區城市化建設進程,但以東北地區為代表的資源性及資源枯竭性地區陷入了衰退。
由是觀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仍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是問題,也是機遇。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經濟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充分利用城鄉區域之間存在的發展壓差,采取積極政策引導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合理自由的流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對于城鄉差距,關鍵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硬件建設方面,農村道路水電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村莊社區的國土整治,需要相當的投資。特別是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居民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二是在資本支持上,要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土地經營權抵押試點,盤活農村資本,讓農村資本流動起來。三是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民生工程建設。通過財政補貼及增加轉移支付,有針對性地推動中西部特別是貧困地區民生建設,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增加人力資本支撐。
對于區域差距,一是借助于東部地區資本技術和人才優勢,實現非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對口支援等方式,緩解中西部地區環境保護投資成本巨大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建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不失為一種有效措施。二是依托非東部地區后發優勢,緩解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壓力。中西部地區可以通過有序承接東部勞動密集產業的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同時提升東部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三是大力推進非東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政府介入市場過多,市場化嚴重不足,是制約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最重要障礙。結合中央關于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意見的實施,加大力度推動非東部地區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以提升其經濟效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總之,利用好中國城鄉發展壓差、區域發展壓差,發掘經濟增長新的動能,是下一步重大課題 。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