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讓人再度對中醫生發興趣。對中醫藥,百年來的中國人可謂分成了兩黨,廢除中醫藥黨和保護中醫藥黨,至今這兩派的斗爭難有定論,網絡語言叫“中醫黑”和“中醫粉”,他們的爭論沒有結果。
但是,無論反對中醫的人還是奉中醫為金科玉律的人的聲勢有多么大,中國社會仍存在第三者的身影,那就是把中西醫都當作財富、躬行實踐、擇優而取的努力。屠呦呦的成果只是最新的例證。在屠呦呦之前,就有不少人在從事這一工作了。即使“現代中國廢除中醫的領袖”余云岫先生,也是從中醫藥中受益不少。
醫學界的魯迅
1925年,余云岫先生赴日本出席遠東熱帶病學會議,發表《中國結核病歷史的研究》報告,提出“瘰疬與肺病同源說”,指出中國唐代《崔氏別錄》即有記載,較法國林匿克氏之說早1200余年,引起國際醫學界之矚目。
余云岫先生懂中醫,他幾乎可算是醫學界的魯迅。魯迅從傳統中受益,進而反傳統,日常生活中處處又表現了傳統。余云岫先生從中醫受益,進而提出廢除中醫,生活事業中又離不開中醫。
少年余云岫學習過中醫,青年時代當過當時有名的上海澄衷學堂的老師。1905年,27歲的余云岫到日本留學,后來入大阪醫科大學預科習醫。辛亥革命爆發,余云岫隨留日醫學生組織之赤十字社回國做救護工作。1913年,35歲的余云岫再赴日本大阪醫大繼續求學,1916年畢業,回歸后任公立上海醫院醫務長。
用后來的說法,余云岫先生可謂學貫中西,但他處在大時代里,有意無意成為歷史借以書寫的文本。歷史需要對中醫藥棒喝,自然需要有充任此時代精神的人物。
自國學泰斗俞樾開始,中國的精英人士就自覺不自覺地反對中醫,而迎接、擁抱西醫。俞氏于1879年撰成《廢醫論》一文,明確建議廢除中醫;晚年又增補一篇《醫藥說》,認為“醫可廢,而藥不可盡廢”。在俞氏看來,中醫各種“理論經典”眾說紛紜,并無一致意見,甚至連臟腑的具體名目,也不盡相同,天下中醫卻無不以脈象為診病依據,這實在荒唐。
而俞樾的弟子、“吾家三世皆知醫”的章太炎自稱醫術高明,曾給孫中山開過藥方。他也不認可中醫,章太炎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說,根本就是胡說,《尚書》、《周禮》中拿五行來配五臟,只是為了祭祀,跟治病沒什么關系。《黃帝內經》超過四分之一的內容在大談五行與臟腑的關系,進而推演出種種治病之法,完全都是謬論。章氏告誡門下弟子,若學習中醫,只可去學中醫的藥方,對藥方的有效性,也需重新進行驗證。
章太炎的弟子、在日本學習醫學的魯迅也因切身經歷而說出了反中醫的名言,“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騙子!”而余云岫跟魯迅有相同處,他們不僅在日本學醫,他們都是章太炎的學生,他們的革命精神也不讓于老師。
為了革命,就得隨時準備死。雖然都通中醫,但章太炎仍羨慕西醫的即時有效。有一天,在東京講學時,章太炎曾問余云岫:“新藥中有入口即絕,略無宛轉者乎?這既表明章太炎為革命必死的決心,又說明他對西藥的信奉。為了革命,就得以激烈的態度反傳統。
棒喝中醫
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引進西學,脫亞入歐的時代精神在各個領域都有表現。1895年初,日本議會以105票對78票否決了漢醫界提出的《醫師執照規則修改法案》,換言之,公元六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中醫”,在日本終結了。
“否決漢醫”后的日本醫學得到全新發展,日本開始在醫學方面全面的學習西方,并且很快就實現了醫學的現代化。這一現實給了余云岫強烈的刺激和啟示。他把在日本學到的西洋醫學和自己熟知的中醫相對比,感嘆要 “長習新醫,服膺名理”,立志以醫學革命為畢生追求。
1917年,39歲的余云岫著《靈素商兌》,對中醫的最高經典《黃帝內經》進行全面批判和否定。他認為,“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總之,中醫一無是處,甚至被詬為“殺人的禍首”,“如不消滅中醫,不但妨礙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國際地位的“遷善”也無從談起。
在余云岫看來,中醫所謂的治愈功能,不過有四個原因:貪天功;利用人類本能所發明之事實;精神慰藉;傳語過量。維系這四個原因,而導致“舊醫”不能被廢止的,則是皮相問題和飯碗問題。
據說因為余云岫深通中醫“理論經典”,他對中醫醫理、醫道的批評入木三分,以至于中醫界只得破口大罵余氏做了“洋人的孫子”,并無反擊之力。
余云岫由此成了“廢止中醫派”的領袖和化身,被詬為千古罪人,現代醫學史上甚至把“中醫西醫化”的思想稱為“余云岫現象”。
直到“文革”,余云岫死去多年,人們還批判他說:“余巖(余云岫)這個帝國主義培養的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者,為達到其在醫學領域內推行全盤西化和消滅祖國醫藥學的罪惡目的,奔走嚎叫了一生。他打起所謂醫學革命的旗號,販賣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貨色……徹底暴露出一副洋奴嘴臉。”
先知與踐行
余云岫雖然反對中醫,卻對中醫藥的研究極為深入。他是近代中國首先引用西方科學方法來研究中國醫學、醫藥的先驅,無論中醫、西醫都很少有人能夠超過他。
當時人評價他說,“淹貫中西醫學,并世無出其右。”還有人說,“西醫界有余云岫先生,中醫界有陸淵雷先生,俱能入虎穴、探虎子,真可謂旗鼓相當。”知名中醫陸淵雷就曾經代表國醫館上海分館兩次致函聘請他任研究委員,要為他設立研究室。
1937年,余云岫先生組建了研究室,對許多中藥材進行研究,以后又成立制藥廠,生產了“余氏止痛消炎膏”、“余氏止咳糖漿”、“治下靈”等中成藥。有人說,他是第一個研究和嘗試使用中藥的西醫。
曾經有一個西醫雜志《新醫與社會》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記載了與余云岫對立的陸某醫師,診治某患痢老人不愈,轉至余云岫處后治愈,患者怪罪陸某。余云岫看了陸某的處方后,向患者解釋,陸某處方按中醫理論沒有錯,是中醫沒有特效藥的緣故。這個陸某,人們猜測就是陸淵雷先生。
余云岫先生稱得上中醫藥現代化的先知。1913年他在《世界各國新藥集序》一文中說“歐美之舊藥轉而為新者蓋已發露無遺,自今而后,用武之地,將在我國,地大物博,草昧未啟,本二千年經驗,進而行科學之研究,藥理之實驗,則所獲之富,必可驚駭。好自為之,執來日新藥之牛耳者,舍我國而誰屬哉?”可惜他的預言不被社會理解,以至于在今天世界的中藥貿易中,我國僅占5%,遠遠落后于日本、韓國。
我們由此可知,民國時代對中醫藥盡管態度極端,但如余云岫一類的有識之士仍在努力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今天仍有人謾罵余云岫,這是不了解他的人生事跡,而把他作為廢除中醫藥的代表來對待。只是中醫仍被人罵,余云岫就會被罵。
在某種意義上,屠呦呦等人所做的工作,正是余云岫們的延續。“中醫粉”和“中醫黑 ”之間的爭論或者仍不會休止,如屠呦呦得獎,“中醫粉”以為是中醫藥的貢獻,“中醫黑”以為是現代科學方法的勝利;但與其如此空言爭勝,不如像余云岫、屠呦呦們那樣躬行實踐。
(作者系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