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情緒如何影響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的觀點

2015-11-07 05:59:50文少司丁道群
心理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情緒影響研究

文少司 丁道群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

情緒如何影響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的觀點

文少司丁道群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

當人們面對一個社會現(xiàn)象或道德事件時,不論這個事件是否與自己有關,都會做出自己的評判,或者贊揚或者譴責。這種道德判斷過程中,情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比道德理性的作用更加直接。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總結提出,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會遵循特定的規(guī)律:每一種情緒都會特異性地影響某一領域的道德判斷,這一規(guī)律可以歸納為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的觀點。完全差異化現(xiàn)象的底層心理機制可能是進化的塑造,具體的實現(xiàn)機制則是文化的隱喻和具身的記憶。然而,完全差異化的觀點目前仍存在對積極正性情緒探討較少,研究方法存在爭議,情緒本身界定不清以及內部心理機制上認識模糊等問題。

情緒;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特異性;道德基礎

“某人主張同性戀婚姻合法”“某人在妻子懷孕期間出軌”“某人扶摔倒老人反被訛詐”,當人們得知這樣一些社會現(xiàn)象或者道德事件后,即使它們與自己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仍會做出自己的道德評判:或對或錯,或支持或反對。傳統(tǒng)道德哲學與道德心理學致力于探討這種道德判斷背后的道德良知與道德準則,認為人們的道德判斷是基于理性的深思熟慮。然而,當代道德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道德判斷并非完全遵從理性的引導;相較而言,人們的情緒、直覺等因素對道德判斷的影響更為直接。例如,社會直覺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model)就認為人們的道德判斷完全是受個體的情緒、直覺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道德判斷的所謂原因和理由都不過是事后諸葛亮式的辯解[1]。

研究也表明,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在各種情境、各種語言文化中都普遍存在[1-3]。該效應跨文化的一致性提示,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可能具有進化的基礎,那些被人們標定為“不道德”的行為,往往對人們的生存和繁衍具有某種潛在的威脅,道德判斷及其背后的道德原則,最初都是由情緒,如厭惡,的驅動而產(chǎn)生的,其作用是增加人們生存和繁衍的機會[4]。

近年來,隨著道德情緒研究不斷深入,相關研究不斷涌現(xiàn),研究者從外在表現(xiàn)、內在根源、工作機制等方面對情緒影響道德這一主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讓人們得以更加深入的認識情緒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

1 情緒影響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觀的觀點及其假設

情緒對道德判斷存在怎樣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例如Cheng,Ottati和Price認為不同的道德情緒在語義上是完全等價的,啟動任何一種情緒都能對道德判斷產(chǎn)生無差異的影響,即都能讓個體的道德判斷變得更加嚴苛[5]。另有研究者則認為不同的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并不是完全等價的,但也無法完全區(qū)分開來,只能根據(jù)某一維度將情緒分成不同的族群(families),例如依據(jù)攻擊/趨近和回避/退縮這一個維度可以將情緒分為兩個族群,憤怒情緒屬于攻擊/趨近族群,而厭惡、輕蔑情緒則是回避/退縮族群的典型成員,不同族群的情緒對道德判斷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而同一族群內部的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則不存在差異[6]。

然而,當前更多的研究者認為不同情緒對道德判斷產(chǎn)生的影響完全不同,每一種情緒與某一特定領域的道德判斷之間存在對應關系。這種觀點最初來源于Rozin,Lowery,Imada和Haidt提出的CAD三元假說,他們研究了“譴責他人的道德情緒”(other-condemning emotions),即輕蔑(contempt)、憤怒(anger)、厭惡(disgust)三種情緒,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的情緒對不同領域道德判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輕蔑、憤怒、厭惡三種情緒分別影響社群性、神圣性、個人權利三個領域道德判斷[7]。隨著道德情緒研究的深入、具身認知的興起和新的研究技術的采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可了情緒完全差異化的影響道德判斷的觀點。研究表明,除憤怒、厭惡、輕蔑之外的其他情緒,如內疚(guilt)、羞愧(shame),也會特異性地影響某一領域的道德判斷[8,9],并且每個領域的道德判斷都能激活與之相關的特異性需要,相關的情緒和認知[10,11],以及相關的特異性肌肉運動、內臟活動、腺體分泌等軀體狀態(tài)[12-15],產(chǎn)生特異性的大腦激活[16]。此前,已有研究者提到了情緒對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的現(xiàn)象[17]。但是,目前仍沒有文獻較系統(tǒng)地探討這一現(xiàn)象,并探討引發(fā)這一現(xiàn)象的內部機制。

本研究總結認為,這些研究者持有的觀點可以被稱為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觀點,并且完全差異化的觀點蘊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假設:

第一,每一種情緒都能特異性地影響某一領域的道德判斷。即某種情緒(如厭惡情緒)會特異性地影響某個道德領域 (如與身心純潔有關的道德判斷),在道德判斷時會顯著地增強個體對該領域道德原則(如不純潔是非常不好的)的關注,并進而影響隨后的道德判斷。目前研究涉及的情緒主要有厭惡情緒、憤怒情緒、輕蔑情緒、內疚情緒和羞愧情緒,研究者認為它們分別對身心純潔、公平正義、自身職責、侵犯他人、自我缺陷領域道德判斷存在特異性的影響[18-21]。

第二,特定的情緒才對某一領域的道德判斷產(chǎn)生最顯著的影響。即某一情緒(如厭惡情緒)雖然與其他情緒(如憤怒情緒)具有相似的效價,但該情緒(如厭惡情緒)會對特定領域(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的影響效果比其他情緒 (如憤怒情緒)要大得多。

第三,情緒對道德判斷影響的特異性都只是表現(xiàn)為影響程度的差別,并不具有絕對排他性。實際上,每一種情緒都能影響多個領域的道德判斷,每一個領域的道德判斷也受到多種情緒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有明顯的程度差別。例如,Russell和Giner-Sorolla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類型的道德違反 (打破禁忌—無他人受傷害;未打破禁忌—他人受傷害)都激活了憤怒和厭惡兩種情緒,但在情緒強度上差異顯著,“打破禁忌—無他人受傷害”的條件激活的厭惡情緒顯著地強于憤怒情緒,而 “未打破禁忌—他人受傷害”條件下則相反,被試激活的憤怒情緒顯著強于厭惡情緒[22]。Hutcherson和Gross在研究輕蔑、厭惡、憤怒三種情緒對道德判斷影響的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21]。

完全差異化的觀點較為細致地解釋了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主要強調了情緒與道德判斷之間的特異性對應關系,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更為精細化的視角。

2 完全差異化觀點的相關研究

完全差異化觀點深化了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現(xiàn)象的傳統(tǒng)認識,更加精細和準確地把握了情緒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近年來,研究者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從情緒種類來看,當前研究者關注最多的是厭惡和憤怒兩種情緒分別對身心純潔、公平正義領域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此外,輕蔑、羞愧、內疚等情緒對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也有很多的研究探討。

2.1厭惡情緒與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

厭惡情緒是一種回避性情緒,從進化的角度看,厭惡情緒幫助人們識別和規(guī)避那些潛藏危險的事物,保護人們免受病菌和有毒物質的危害,具有明顯的適應功能[23,24]。Rozin,Haidt和Fincher認為這種情緒是起源于遠古時期人們對腐敗、變質食品的拒絕,隨著文明的演進,這種原本只與口腔不快體驗關聯(lián)的情緒(即核心厭惡,core disgust)開始擴展到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一種影響人們道德行為的情緒(即道德厭惡,moral disgust)[25]。依據(jù)完全差異化的觀點,厭惡情緒會特異性地影響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維護人們在身體和靈魂上的純潔性,如禁止亂倫。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證實了厭惡情緒對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表1列舉了部分有關厭惡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研究內容、結果以及理論上的貢獻 (按時間順序排列)。

表1 關于厭惡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研究舉例

特異性關系 研究者 實驗內容 研究結論Tapias等人[26]實驗1:研究者要求被試將一些打亂順序的詞語重新組合成語法正確的句子,這些句子與同性戀行為或者種族歧視有關,然后讓被試閱讀一段關于某個人遭遇的材料,之后詢問被試閱讀材料后的情緒體驗,結果發(fā)現(xiàn)同性戀條件下(重組了關于同性戀的句子)的被試體驗到了更強的厭惡情緒。實驗2:研究者要求被試分別填寫了厭惡敏感性問卷、對同性戀態(tài)度問卷,對兩份問卷結果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厭惡敏感性可以預測其對同性戀的偏見程度。說明厭惡情緒對純潔領域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是非常穩(wěn)定的。Gutierrez和Giner-Sorolla[27]實驗1:研究者要求閱讀3段純潔領域道德違反的文字材料(分別關于亂倫、戀尸癖、吃人肉),然后評定材料中人物的行為引起被試產(chǎn)生各種情緒的強度。結果發(fā)現(xiàn),不論材料中人物是否有意或者是否傷害他人,涉及純潔領域的道德違反都會引起被試強烈的厭惡情緒。厭惡情緒對純潔領域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Horberg,Oveis,Keltner和 Cohen[28]實驗1:研究者要求被試觀看幾段視頻短片(如,兄妹亂倫、與動物性交),之后要求被試對這些短片中描述的事件的道德錯誤程度作出評價,報告自己在各情緒維度上的體驗得分。結果發(fā)現(xiàn)觀看純潔領域道德違反的短片后,被試表現(xiàn)出強烈的厭惡情緒(而非憤怒情緒)。實驗2:研究者要求被試觀看厭惡、悲傷兩種類型的電影短片(分別選自電影《猜火車》、《天涯赤子心》),之后對一系列的道德事件進行道德判斷(包括純潔、公平、關懷等領域)。結果發(fā)現(xiàn)觀看厭惡短片的被試對純潔領域的道德行為(而非公平、關懷領域),如一個人生活空間非常臟亂,評價更為嚴厲。實驗3:研究者測量了被試的特質厭惡、特質憤怒、特質悲傷,之后要求被試進行一系列的道德判斷(包括純潔違反、潔凈美德、公平正義等),結果發(fā)現(xiàn)特質厭惡(而非憤怒或者其他)可以預測被試對純潔領域道德違反的評價(如,性濫交)以及對潔凈美德(如,素食、冥想)的贊揚。說明厭惡情緒與純潔領域道德判斷之間存在雙向的特異性關系:純潔領域的道德違反會特異性地激活厭惡情緒,啟動厭惡情緒又會特異性地影響純潔領域道德判斷。Inbar,Pizarro和Bloom[29]Zhong,Strejcek和Sivanathan[30]實驗2:研究者要求被試分別填寫厭惡敏感度問卷以及對社會政策的態(tài)度問卷,對兩份問卷得分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厭惡敏感度高的被試對與身心純潔相關的問題,如同性戀婚姻、墮胎等,表達了更強的反感態(tài)度,而與純潔范疇無關的現(xiàn)象,如槍支控制,則不受影響。實驗1:相比中性條件的被試,那些在實驗中有過清潔行為的被試在判斷與純潔相關的現(xiàn)象(抽煙、吸毒、色情文學、褻瀆的話)時,所持的標準會更加嚴苛。實驗2:將被試分配到清潔、中性、臟亂三種條件,通過一段文字描述啟動被試的清潔或者厭惡觀念,結果發(fā)現(xiàn)清潔條件下的被試在評價與純潔相關的道德判斷(如,墮胎、亂倫、同性戀等)時,會認為它們更加不道德。說明厭惡情緒對純潔領域道德的特異性影響存在特質根源。說明厭惡的反面——純潔,也能激活與厭惡類似的觀念,進而影響道德判斷。說明厭惡情緒與純潔領域道德違反存在特異性聯(lián)系。Seidel和Prinz[20]Hutcherson和Gross[21]實驗1:研究者要求被試用給定的情緒詞(厭惡、輕蔑、悲傷、憤怒)來評定一些情境,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會將違反身心純潔的情境,如一個10歲小孩對他父母說臟話,評定為厭惡。實驗:研究者要求被試聽一段嘔吐的聲音,之后要求被試對一些文字描述的情境進行道德判斷,結果發(fā)現(xiàn)啟動了厭惡情緒的被試對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違反(吃人肉)判斷更嚴厲。說明厭惡的聲音也會啟動被試的厭惡情緒并影響道德判斷。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到,厭惡情緒會特異性地影響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20,28],并且這種影響關系在特質層面也是穩(wěn)定的[26,28,29]。此外,厭惡情緒的對立面——身心純潔狀態(tài),也會特異性的影響純潔領域道德判斷[30],反之,特質厭惡程度高的個體也會更加認可心靈純潔的生活方式[28]。這表明厭惡情緒對純潔領域道德判斷的影響是一種特異的、穩(wěn)定的、規(guī)律性的關系。

2.2憤怒情緒與公平正義領域道的德判斷

人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來回應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違反,例如中文中常用“激于義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詞語來描述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違反激起的憤怒情緒。憤怒情緒與厭惡情緒在效價上相似,但兩者產(chǎn)生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厭惡情緒引發(fā)的是一種回避趨向,而憤怒情緒引發(fā)的是攻擊趨向[31]。有研究者認為,厭惡情緒與憤怒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的差異,可以從意向性、穩(wěn)定性、歸因特點等方式上進行區(qū)分,厭惡情緒更具有穩(wěn)定性,很難受意向性的影響,并且歸因時會給出更少的理由,而憤怒情緒則受意向性影響明顯[22]。依據(jù)完全差異化的觀點,憤怒情緒會特異性地影響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判斷,并且只有憤怒情緒才具有這種特異性影響。

憤怒情緒影響公平正義領域道德判斷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例如,Schmidt和Weiner探討了憤怒情緒對被試維護道德正義的影響,研究者將被試隨機地分配到憤怒情緒條件與同情條件下,然后要求被試想象一個場景(例如,一個同學在考試前向自己借課堂筆記),啟動被試的憤怒或者同情的情緒,然后詢問被試幫助該同學的意愿。結果發(fā)現(xiàn),在憤怒條件下(如,該同學由于去玩而缺課)的被試表達了很少的幫助意愿(維護了道德上的正義)[32]。一個類似的研究是 Lerner,Gonzalez,Small和Fishcoff在美國“9·11”恐怖襲擊案之后所做的政策調查。2001年美國遭受恐怖襲擊之后,美國人民對恐怖襲擊事件普遍有憤怒或者恐懼情緒,研究者調查了被試對一些公共政策的態(tài)度。結果發(fā)現(xiàn),帶有憤怒情緒的被試(而非恐懼情緒的被試)大多數(shù)選擇了支持與呼吁維護、恢復正義有關的政策(驅逐那些沒有有效護照的外國人),而很少支持那些呼吁和解的政策(加強與穆斯林國家的聯(lián)系)。這些研究說明憤怒情緒會促使個體維護和恢復道德上的公平正義[33]。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證明了憤怒情緒對公平正義領域道德判斷影響的特異性(見表2)。

表2 關于憤怒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研究舉例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憤怒情緒與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判斷之間具有一種穩(wěn)定的特異性聯(lián)系,情境引發(fā)的憤怒與特質憤怒都能預測被試對公平正義領域道德判斷的關注程度[20,26,34]。此外,由于公平正義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因此與厭惡情緒相比,憤怒情緒的產(chǎn)生更多地受到行為執(zhí)行人的意向的影響,只有當行為是出于有意又傷害到他人時,人們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憤怒情緒,而行為沒有傷害到他人或者屬于無心之失時,即使行為很不合情理,如互相自愿的兄妹亂倫,也不會激活很強的憤怒情緒[22,27]。

2.3輕蔑情緒與自身職責相關的道德判斷

與厭惡情緒類似,輕蔑情緒也是一種回避型的情緒,人們通常會用輕蔑情緒來標識那些可能存在危險的道德違反行為,然后回避它們以避免自身受到傷害。例如,有研究表明,看到能力不足的人處在一個重要職位上時,人們會產(chǎn)生輕蔑的情緒,從功能上說,與一個工作不稱職的人關系太近會給自己帶來潛在的危險,而輕蔑情緒則能幫助人們規(guī)避這種風險[21]。在完全差異化觀點涉及的情緒中,輕蔑是較早得到研究的情緒類型。在Rozin等人提出的CAD三元假說中就包含了輕蔑情緒,認為其與社群性領域的道德判斷之間存在特異聯(lián)系[7]。然而,由于輕蔑情緒很難通過實驗程序進行啟動,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常見的結論是自身職責領域道德判斷會特異性地激活輕蔑情緒。例如,Rozin等人在研究中要求被試閱讀一些以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述的事件,然后使用情緒面孔或者情緒詞語評價這些事件,結果發(fā)現(xiàn)事件中的人物做出了與社群性及個人職責相關的道德違反時,如一個職員毫無理由地抱怨自己的老板,被試傾向于選擇那些帶有輕蔑情緒的詞語或者面部圖片進行回應。Hutcherson和Gross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論[21]。他們分別向被試呈現(xiàn)一系列涉及道德違反的句子,然后讓被試評定自己在看到這些句子中描述的情境時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緒,結果發(fā)現(xiàn)在涉及自身職責的情境下,如某個神經(jīng)過敏的員工當面指責自己的領導,被試會出現(xiàn)輕蔑情緒。

2.4內疚情緒和羞愧情緒分別與侵犯他人及自身缺陷相關的道德判斷

內疚情緒、羞愧情緒是在自我道德評價過程中產(chǎn)生的道德情緒,因此又被研究者稱為自我意識的道德情緒[35]。相比厭惡、憤怒等情緒,自我意識的道德情緒更加復雜,并帶有非常明顯的社會屬性,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情緒對于人類文明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反映了個體對社會準則內化的程度[36]。其中,內疚情緒在個體侵犯了他人時產(chǎn)生,表現(xiàn)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悔恨與自責。研究發(fā)現(xiàn),帶有內疚情緒的個體傾向于以某種外在行為來補償自己所犯的過錯。例如,Inbar,Pizarro,Gilovich和Ariely的研究揭示了內疚情緒與自我懲罰行為之間的關系,他們將被試隨機分配到內疚 (要求被試回憶令自己內疚的事件)、悲傷(要求被試回憶令自己悲傷的事件)、中性(要求被試回憶中性事件)三種條件下,接著要求被試給予自己8次電擊,電擊的電壓強度由被試自己調節(jié)。結果發(fā)現(xiàn),相比悲傷條件和中性條件,內疚條件下的被試會給自己更強的電擊[37]。

與內疚情緒相似的另一種道德情緒是羞愧情緒,也被稱為羞恥感。羞愧情緒在個體意識到自身在道德、性格、能力、外表等方面存在缺陷時產(chǎn)生,通常伴隨著自我的消極評價,并促使個體出現(xiàn)一種躲藏和逃避的趨向,羞愧情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道德情緒,它對于塑造人們的內在道德規(guī)范有著重要的作用[38]。另一些研究者認為,當前道德心理學對羞愧情緒的概念與內容界定是不明確的[39]。Gausel和Leach認為以往的研究都錯誤地將“自卑”這一伴隨情緒當成了羞愧情緒的內容,他們指出個體意識到自己存在道德缺陷之后存在兩種可能,如果個體擔憂缺陷暴露而引來他人的譴責,此時產(chǎn)生的是自卑情緒,引發(fā)的行為是自我的防衛(wèi)反應(如,拒絕,否定,回避);如果個體只是擔憂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此時產(chǎn)生的才是羞愧情緒,引發(fā)的行為是自我改變與自我提升[40]。

研究表明,內疚情緒會特異性的影響與自身侵犯他人相關的道德判斷,羞愧情緒則對與自身缺陷相關的道德判斷有特異性的影響。在實際研究中,研究者經(jīng)常將內疚、羞愧兩種情緒進行對比研究。在Tangney等人(1996)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試回憶令自己內疚的事件或者令自己羞恥的事件,接著考察被試在隨后任務中與他人的合作意愿,結果發(fā)現(xiàn)帶有內疚情緒的被試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合作愿望,而啟動了羞愧情緒的個體則會逃避合作,很少表現(xiàn)出合作意愿[38]。Stearns和Parrott則發(fā)現(xiàn),在侵犯了他人之后,相比沒有任何反應的個體,表現(xiàn)出強烈內疚、羞愧情緒的個體更容易獲得受害者的原諒,他人也傾向于給那些表達了悔過了(體驗了強烈內疚、羞愧情緒)的侵犯者更好的印象評分。有意思的是,對于羞愧情緒,侵犯者只有表現(xiàn)出自身的無價值感(即,自我道德缺陷感)時,才會獲得受害者的原諒,如果表現(xiàn)的只是對他人譴責的擔心,即Gausel和Leach在研究中提到的自卑情緒時,并不能得到受害者的原諒[40]。

除了上文提到的當前研究較多的情緒外,近年來,一些道德心理學家開始在完全差異化觀點的基礎上關注自豪、感恩等積極的道德情緒,這些研究也側面說明積極道德情感對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例如,Ashton-James和Tracy的研究表明,自豪情緒會影響涉及社會地位的道德判斷,他們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豪情緒(authentic pride)會提升被試的自信,并促使其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外群體成員以及那些被污名化了的個體,而傲慢的自豪(hubristic pride)則會使被試更加歧視低社會地位的個體[41]。DeSteno等人的研究則表明,感恩作為一種道德情緒會影響人們的合作意愿,具有感恩情緒的被試即使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 (可能遭受更多的損失)仍表達出合作意愿,而且不論合作的對象是自己的恩人或者是一個無關的陌生人[42]。

3 完全差異化觀點的背后:可能的心理機制

完全差異化觀點的重點在于解釋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方式:每一種情緒都與特定領域道德判斷之間構成一種穩(wěn)定的對應關系,而并沒有解釋情緒完全差異化地影響道德判斷背后的心理機制,即為什么每一種情緒總會特異性地影響某個領域的道德判斷?或者說,這種穩(wěn)定的影響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從文獻報告來看,目前得到研究者認同較多的理論有軀體標記理論、概念隱喻理論以及道德基礎理論,三種理論的切入點各不相同,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現(xiàn)象。

3.1源于文化的隱喻: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主要認為,人們總是借助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如溫度、空間、動作等)來表達和理解抽象的、無形的、復雜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概念(如心理感受、社會關系、道德等),從而實現(xiàn)抽象思維[43-45]。依據(jù)概念隱喻理論,個體在進行抽象的道德判斷(如,同性間的性行為是不好的)時,會通過概念隱喻(如,同性間的性行為是骯臟的)將需要判斷的內容映射,要具體概念領域進行判斷(如,骯臟的事物是令人討厭的),并引發(fā)與具體概念相關的身體反應 (如,產(chǎn)生厭惡情緒)。因此,通過特定的概念隱喻映射關系,就構成了情緒對某個領域道德判斷具有特異影響的基礎。例如,Lee和Schwarz研究了純潔領域道德判斷中的隱喻關系[46]。他們要求被試通過說或寫的形式向別人撒謊,之后要求被試評價對幾種清潔類產(chǎn)品的心理欲求水平和愿意為之付出的金錢。結果發(fā)現(xiàn),撒謊后的被試都會增加對清潔物品的欲求,并且通過手來完成不道德行為后,被試對手部清潔用品的需求增加(如香皂),而通過嘴完成不道德行為后,被試對口部清潔用品的需求增加(如牙刷)。這說明人們會將“撒謊”這一抽象的道德概念映射于具體概念中的“臟的東西”,并觸發(fā)自己的厭惡情緒,因此希望通過清潔物品洗去自己道德上的不潔。

這一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厭惡(例如,人們會將純潔領域的道德現(xiàn)象映射為現(xiàn)實概念中的“臟”或者“干凈”,會引發(fā)個體面對動物糞便時的情緒——厭惡)、憤怒(例如,人們用“野獸行徑”來表征抽象道德中的不人道、不公正現(xiàn)象)等基本情緒對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關系,然而,該理論比較難解釋復雜道德情緒(如內疚、羞愧)對道德判斷的特異性影響。

3.2源于具身的記憶:軀體標記理論

軀體標記理論從具身認知理論出發(fā),主要強調與情緒有關的身體信號(即軀體標記,包括:肌肉活動,骨骼運動,腺體分泌,腸胃蠕動,心率、血壓變化等)對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塑造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皮層腹內側前額葉皮質 (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情緒以及與之有關的身體狀態(tài))損壞會導致個體的人際、社會、財務等多個領域的高級認知功能嚴重受損,這說明情緒以及與之關聯(lián)的身體運動成分廣泛地參與和塑造了個體認知[47]。

軀體標記理論認為,與情緒相關的信號(如,心率變化)與大腦共同作用,才會促使個體做出符合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情況的反應[48,49]。當個體面對某個情境(例如,看到有人恃強凌弱)時,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身體變化(如,心率加快)和情緒變化(如,產(chǎn)生憤怒情緒),這些情緒信號參與和影響個體的認知(如,判定這個情境違反了道德的正義原則),并促使個體做出符合當前情境的行為反應(如,制止恃強凌弱的行為)。最終形成 “特定情境——特定軀體標記——特定情緒反應——特定道德判斷——特定道德行為”的反應模式,只要啟動這個模式中的某個節(jié)點,之相聯(lián)系的其他節(jié)點就會快速地“二次激活”(secondary inducer;Reimann),幫助個體快速判明情況并做出反應,從而更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例如,研究者發(fā)現(xiàn)憤怒情緒會使被試的心率加快,厭惡情緒會使被試的心率變緩[50,51]。而個體心率的變化又會進一步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Gu,Zhong和Gould研究了個體心率變化與道德判斷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采用錯誤生理反饋范式,讓被試攜帶一臺偽造的心臟監(jiān)控儀器,然后通過頭戴式耳機聽自己的心跳,其實為事先錄好的快速(每分鐘96次)、正常速度(每分鐘60次)兩種錄音。實驗者讓被試相信他們與一個陌生的實驗搭檔一起完成實驗,搭檔在另一個房間 (事實上不存在),給被試和他的搭檔10美元,然后讓被試決定分配方案,實驗安排被試可以通過欺騙自己的搭檔來獲得更多的利益。研究結果顯示,對比正常心率的被試,快速心率條件下的被試欺騙行為更少,表現(xiàn)得更加地正義[14]。

該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特定反應模式形成之后,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內部機制,但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特定的反射模式,例如,為什么人們在看到與身心純潔相關的情境(例如,不小心吃了人肉)時,會產(chǎn)生厭惡情緒而不是其他(例如,憤怒情緒或輕蔑情緒)。

3.3源于進化的塑造:道德基礎理論

為了解釋道德領域廣泛存在的特異性現(xiàn)象,Haidt等人在進化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基礎理論,認為人們具有道德領域的先天的心理模塊,即人們的“道德基礎”(m oral f oundations)。道德基礎理論指出,人們先天具有六個道德心理模塊,它們分別是:(1)關懷/傷害模塊;(2)公平/欺詐模塊;(3)忠誠/背叛模塊;(4)權威/迫害模塊;(5)圣潔/墮落模塊;(6)自由/壓迫模塊,每個模塊都代表一種道德心理領域的“價值、實踐與喚醒連鎖機制”,具有相對獨立的作用和功能[52,53]。道德基礎理論認為這些先天的道德心理模塊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形成的,每一個模塊的產(chǎn)生總是為解決人類的一個重大生存問題而產(chǎn)生的。例如,年幼的個體如果得不到關懷會降低成活率,因此進化產(chǎn)生了關懷/傷害模塊,促使種群內部成年個體關懷和照顧同一種群的所有幼崽,有利于種群的存在和發(fā)展[54]。根據(jù)道德基礎理論,所有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基礎都是相同的,每一個模塊都包含了身體狀態(tài)、情緒反應、認知、行為等多方面內容,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情緒總是與特定領域道德判斷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影響關系[55]。此外,由于個體面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會將道德模塊塑造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這就可以解釋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在道德判斷上的差異。

這一理論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Graham,Haidt和Nosek等人認為,不同文化群體的道德基礎在環(huán)境中得到的表達不同,例如,美國的政治保守更關注與身心純潔領域的道德判斷(受圣潔/墮落模塊影響最大),而自由派更關注個人權利領域的道德判斷(受公平/欺詐模塊影響最大)[56]。Inbar等人研究要求被試填寫厭惡敏感性問卷并對自己持保守派政治立場的程度進行評分,對兩者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厭惡敏感程度與政治立場的保守程度成顯著的正相關[37]。類似的,Horberg等人的研究中要求被試觀看厭惡視頻短片,之后對一些道德事件進行判斷(包含純潔、公平、關懷/傷害等領域),并報告平時的政治態(tài)度、社會經(jīng)濟狀況。對得分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政治態(tài)度保守程度可以預測純潔領域道德判斷嚴厲程度[34]。此外,Graham等人研究了東西方文化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東方文化(南亞、東亞、東南亞)群體更加關注對內群體的忠誠和純潔,而西方文化(美國、英國、加拿大、西歐)對傷害、公平和權威敏感一些[57]。

該理論較為全面和細致地解釋了情緒特異性的影響道德判斷的起源,但卻難以說明這種影響的具體實現(xiàn)路徑。此外,但該理論的證據(jù)多是來源于對美國保守黨與自由黨的心理行為差異的研究,而近來有研究表明,美國的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的心理行為差異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53]。

不同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影響產(chǎn)生的原因和內部機制,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論之間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互為補充的。

綜合來看,三種理論可以構成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整合模型: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最底層原因可能是進化的塑造,每一種道德情緒都與特定的道德領域相聯(lián)系,并影響該領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從而形成功能相對獨立的心理模塊,這就有助于人們對不同領域的道德現(xiàn)象和道德行為進行快速、準確的反應,幫助個體增加生存的幾率。而具身的記憶和文化的隱喻則可以看作是進化的塑造在人類身體和文化中留下的印記,是情緒完全差異化的影響道德判斷的兩個具體實現(xiàn)機制。

4 總結與展望

傳統(tǒng)道德心理學試圖排除道德判斷中的情緒干擾的努力失敗后,當代道德心理學重拾了情緒這一主題,開始研究其對道德判斷的影響。雖然當前對道德情緒的研究還遠沒有達到十分深入和完善的地步,但仍然可以總結出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一些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依據(jù)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完全差異化觀點,每一種情緒都會特異性地影響某一個領域的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的觀點為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或者道德事件進行解釋時,如果將這一觀點考慮進來,無疑會得出更多富于啟發(fā)性的假設和結論。比如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頑固派”,他們總是以十分保守的道德標準來評判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也許只是由于他們對厭惡情緒的敏感程度比一般人更高而已,理解這一可能的內在原因將有助于理解甚至消除某些道德領域的激烈沖突。

當然,現(xiàn)有完全差異化觀點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一些關鍵性問題仍有待厘清。

第一,積極、復雜情緒的研究偏少。當前研究者關注較多的仍是負性情緒和基本情緒(例如,憤怒、厭惡),而對積極情緒(例如,愉悅、幸福)和復雜情緒(例如,自豪、敬畏)關注較少。然而,某些積極情緒,如快樂,在人類進化的早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這些情緒是否會特異性地與某種先天的道德心理模塊相聯(lián)系,并進而特異性地影響某一領域的道德判斷?另一些復雜的道德情緒,如自豪,也會產(chǎn)生特定的軀體標記,那么這類情緒是否也能特異性地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在未來研究中,這些問題仍有待澄清。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爭議。有研究者認為具體考察某種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并沒有意義,因為,人們從來就不存在單一的情緒,總是多種情緒在綜合影響道德判斷。例如,Sheikh,Botindari和White在對女性節(jié)食問題的研究中,提出至少有4種道德情緒(羞愧、內疚、憤怒、厭惡)會對個體的道德判斷產(chǎn)生影響,通過被試填寫的情緒反饋問卷,確實發(fā)現(xiàn)了這幾種情緒的存在,而且這四種情緒之間的程度差異并不大[58]。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任何領域的道德違反都會激起人們較為強烈的厭惡情緒,因此,只需要深入研究厭惡一種情緒。例如,Rozin,Haidt和McCauley提出了厭惡情緒的RHM模型,認為厭惡情緒能夠對所有領域的道德行為產(chǎn)生影響,并且依據(jù)影響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核心厭惡,保護身體免受病菌的侵害,主要針對腐敗的食物、糞便等;人際厭惡,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針對陌生人等;動物本能厭惡,保護個體的身心純潔,主要針對死亡、不正常的性行為等;道德厭惡,主要針對所有的道德違反[59]。這一問題有待更多的應用研究來回答,如果完全差異化觀點能夠比其他觀點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現(xiàn)象和促進道德領域的研究,那么這種細致的區(qū)分當然是有意義的,否則,就可能只是多此一舉而已。

第三,情緒本身的界定問題。情緒作為一個相對主觀的現(xiàn)象,其本身仍有一些基礎概念需要厘清。例如,厭惡情緒是目前道德心理學家關注最多的一種道德情緒,然而,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只有核心厭惡(core disgust)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厭惡情緒,而道德厭惡在本質上并不存在,只不過是人們用厭惡性的詞語來隱喻地表達憤怒的情緒[60],目前道德厭惡與憤怒兩種情緒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功能上的區(qū)分,二者的實質內容和差異的機制仍然不清晰。Simpson等人則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厭惡”、“憤怒”等情緒詞時,并不會對它們做細致的區(qū)分,總是混合使用或者交叉使用,如用“討厭”(grossed out)這樣的詞語表達自己對某個事物的憤怒情緒[61]。此外,輕蔑情緒也常常被指責為語義上難懂,概念上模糊,有研究者認為輕蔑情緒實際上是厭惡情緒與憤怒情緒的混合[31]。這些問題的澄清,還有待情緒領域的基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第四,完全差異化觀點內部機制上的問題。完全差異化觀點要進一步發(fā)展,必須要弄清其內部的工作機制問題,然而目前對于完全差異化觀點的內部機制還比較模糊,例如隱喻的過程難以直接觀察和驗證,進化的解釋理論也難以驗證,整合模型則缺乏研究的支持。未來還需要對情緒影響道德判斷的內部機制做更為深入的探討。

總之,完全差異化的觀點幫助人們更深入地認識道德現(xiàn)象,為解釋不同文化群體中的人們行為模式差異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人們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隨著實證研究的積累,完全差異化觀點最終必然走向應用領域,這可以使其在眾多領域發(fā)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實踐應用的結果反饋對于完全差異化觀點的完善也有著重要作用。

1Haidt J.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814-834.

2閻書昌.身體潔凈與道德.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42-1248.

3吳寶沛,張雷.厭惡與道德判斷的關系.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09-316.

4DeScioli P,Kurzban R.A solution to the mysteries of morality.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477-496.

5Cheng J S,Ottati V C,Price D E.The arousal model of moral condemnation.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3,49:1012-1018.

6Fiske S T,Cuddy A J,Glick P,et al.A model of(oftenmixed)stereotypecontent:Competence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from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878-902.

7Rozin P,Lowery L,Imada S,Haidt J.The CAD triad hypothesis:A mapping between three moral emotions(contempt,anger,disgust)andthreemoral codes(community,autonomy,divin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574-586.

8Inbar Y,Pizarro D A,Gilovich T,Ariely D.Moral masochism: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uilt and selfpunishment.Emotion.2013,13:14-18.

9Gausel N,Leach C W,Vignoles V L,Brown P.Defendor repair?explainingresponses toin-group moral failure by disentangling feelings of shame,rejection,and inferior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2:941-960.

10Rai T S,F(xiàn)iske A P.Beyond harm,intention,and dyads:Relationship regulation,virtuous violence,and meta relational morality.Psychological Inquiry,2012,23:189-193.

11Young L,Saxe R.When ignorance is no excuse:Different roles for intent across moral domains.Cognition,2011,120:202-214.

12Reimann M,F(xiàn)eye W,Malter A J.Embodiment in Judgment and Choi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 and Economics,2013,5:104-123.

13Jostmann N.B,Lakens D,Schubert T W.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1169-1174.

14Gu J,Zhong C B,Page-Gould E.Listen to yourheart:When false somatic feedback shapes moral behavio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13,142:307-312.

15Zak P J,Kurzban R,Matzner W T.Oxytocin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trustworthiness.Hormones and Behavior,2005,48:522-527.

16Eden J,Lehner A.The influence of moral behaviors on person perception processes:An fMRI investigation. 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A: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72:43-81.

17丁道群,張湘一.情緒作為道德判斷的“催化劑”:道德判斷中的評價傾向與特異性效應.心理學探新,2013,33:489-493.

18Keltner D,HorbergEJ,Oveis C.Emotions as moral intuitions.In J.P.Forgas(Ed.),Affect in social thinking and behavior.New York,NY:Psychology Press,2006:161-175.

19Lerner J S,Keltner D.Fear,anger and ri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146-159.

20Seidel A,Prinz J.Sound morality:Irritating and icky noises amplify judgments in divergent moral domains. Cognition,2013,127:1-5.

21Hutcherson C A,Gross J J.The moral emotions:A social—functionalist account of anger,disgust,and contemp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0:719-737.

22Russell P S,Giner-Sorolla R.Moral anger,but not moral disgust,respondstointentionality.Emotion,2011,11:233-240.

23Pizarro DA,Inbar Y,HelionC.Ondisgust and moral judgment.Emotion Review,2011,3:267-268.

24Schnall S,Haidt J,Clore G L,Jordan A H.Disgust as embodiedmoral judgment.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34:1096-1109.

25Rozin P,Haidt J,F(xiàn)incher K.Fromoral to moral. Science,2009,323:1179-1180.

26Tapias M,Glaser J,Keltner D,Vasquez K,Wickens T.Emotions and prejudice:Specific emotions toward out-groups.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 Relations,2007,10:27-39.

27Gutierrez R,Giner-Sorolla R.Anger,disgust,and presumptionof harmas reactions to taboo-breaking behaviors.Emotion,2007,74:853-868.

28Horberg E J,Oveis C,Keltner D.Emotions as moral amplifiers:An appraisal tendency approach to the infl uences of distinct emotions upon moral judgment.E-motion Review,2011,3:237-244.

29Inbar Y,Pizarro DA,BloomP.Conservatives are more easily disgusted than liberals.Cognition and E-motion,2009,23:714-725.

30Zhong C B,Strejcek B,Sivanathan N.A clean self can 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0,46:859-862.

31Russell P S,Giner-Sorolla R.Bodily moral disgust:What it is,how it is different from anger,and why it isanunreasonedemotion.PsychologicalBulletin,2013,139:328-351.

32Schmidt G,Weiner B.Anattributionaffect action theory of behavior:Replications of judgments of help giving.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1988,14:610-621.

33Lerner J S,Gonzalez R M,Small D A,F(xiàn)ishcoff B. Effects of fear and anger onperceived risks of terrorism:A national field experi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4:144-150.

34Horberg E J,Oveis C,Keltner D,Cohen A B.Disgust and the moralization of pur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963-976.

35Lewis M.Self-conscious emotions:Embarrassment,pride,shame,and guilt.In M.Lewis&J.Haviland(Eds.),Handbook of emotions.NewYork:Guilford Press,1993,563-573.

36Freud S.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In J.Strachey(Ed.And Trans.),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New York:Norton.1976,61-62.

37Inbar Y,Pizarro DA,BloomP.Conservatives are more easily disgusted than liberals.Cognition&Emotion,2009,23:714-725.

38Tangney J P,Miller S R,F(xiàn)licker L,Barlow D H. Are shame,guilt,andembarrassment distinct emo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256-1269.

39高學德.羞恥研究:概念、結構及其評定.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450-1456.

40Gausel N,Leach C W.Concern for self-image and social image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al failure:Rethinking shame.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41:468-478.

41Ashton-James C E,Tracy J L.Pride and Prejudice:Howfeelings about theself influence judgments of others.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2012,38:466-476.

42DeSteno D,Bartlett M Y,Baumann J,Williams L A. Gratitude as moral sentiment:emotion-guided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exchange.Emotion,2010,10:289-293.

43殷融,蘇得權,葉浩生.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理論.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0-234.

44葉浩生.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心理學報,2011,43:589-598.

45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46Lee S,Schwarz N.Dirty hands and dirty mouths:Embodiment of the moral-purity metaphor is specific to the motor modality involved in moral transg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1423-1425.

47Damasio A R,Everitt B J,Bishop D.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and th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Biological Sciences,1996,351:1413-1420.

48Reimann M,Bechara A.The somatic marker framework as a neurological theory of decision-making:Review,conceptual comparisons,andfuture neuroeconomicsresearch.Journal of EconomicPsychology,2010,31:767-776.

49Bazerman M H,Gino K,Shu L L,Tsay C J.The power of the cognition/emotion distinction for morality. Emotion Review,2014,21:321-324.

50Levenson R W,Ekman P,F(xiàn)riesen W V.Voluntary facial action generates emotion-specific autonomic nervous-systemactivity.Psychophysiology,1990,27:363-384.

51Stark R,Walter B,Schienle A,Vaitl D.Psych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disgust anddisgust sensitivity.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5,19:50-60.

52Haidt J.The righteous mind: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by politics andreligion.London,England:Allen Lane,2012:16-17.

53Frimer J A,Biesanz J C,Walker L J,MacKinlay C W.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rely on common moral foundations when making moral judgments about influential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3,104:1040-1059.

54Musschenga B.The promises of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3,42:330-345.

55Keltner D,Lerner J S.Emotion.In D.T.Gilbert,S. T.Fiske G.(Eds.),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5th ed.).New York,NY:McGraw Hill,2010:312-347.

56Graham J,Haidt J,Nosek B A.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relyondifferent sets of mor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6:1029-1046.

57Graham J,Nosek B A,Haidt J,Iyer R,Koleva S,Ditto P H.Mapping the moral domai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1:366-385.

58Sheikh S,Botindari L,White E.Embodied metaphorsand emotions in the moralization of restrained eating practi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3,49:509-513.

59Tybur J M,Lieberman D,Kurzban R,Descioli P. Disgust:Evolved function and structure.Psychological Review,2013,120:65-84.

60Nabi R L.The theoretical versus the lay meaning of disgust:Implications for emotion research.Cognition& Emotion,2002,16:695-703.

61Simpson J,Carter S,Anthony S H,Overton P G.Is disgust a homogeneous emotion?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0:31-41.

How Emotions Affect Moral Judgment:Fully Differentiated View

Wen Shaosi,Ding Daoqu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Changsha,410081)

When faced with a social phenomenon or a moral event,people would make positive or negative judgemen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related.Emotion exercises a lasting and profound influence within moral judgement,which does even more directly than moral rationality.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it is conclude d that the effect that emotion has on moral judgement follows certain regulars:Each type of emotion specifically impacts on the moral judgement in some field,which could be categorized as an opinion of full differentiation that emotion affects on moral judgement.The foundation of full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would be craft by evolution.And the scheme of realization acts as the memory of embodied and the metaphor of culture.However,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ithin the full differentiated view,such as lack of discussion on positive emotion,controversial research methods,blurry definition of emotion,unclear recognition of internal psychologic mechanism.

emotion;moral judgement;full differentiated;specificity;moral foundation

湖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cx2014b218)

丁道群,男,教授,博士。Email:psychding@cmail.com

猜你喜歡
情緒影響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伊人久久婷婷|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微拍一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欧美午夜小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 亚洲精品麻豆|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一本色道久久88|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网站|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第八页|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91导航|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第一页亚洲| 亚洲无线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色伊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丝袜|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天天色综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在线三级| 9啪在线视频| 国产人人干|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