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
我會堅持到最后,除非我吃的飯比米漿還稀,那時那我就不干了。
清晨,吃過早飯,譚師傅就開始擺弄老織布機。他先將搓好的經線卷起來固定在織布機上,經緯線裝好,再拉緊腰帶,雙腳一蹬一踩,就可以開織布了。
譚師傅是瀏陽織夏布的第一高手,他一個人就能織出整張夏布。“從前做夏布沒什么了不得,鄉下人沒啥出路,不種田,就只有去織布。”只是,現在想找出個織夏布的人,就如同李宗盛那句歌詞“漂洋過海來看你”般艱難。
“(chi)、绤(xi)”即夏布,是將天然苧麻纖維通過手工紡織加工而成的平紋布。一說是因為苧麻透氣涼爽,適用于夏季衣著;另一說起源于夏朝,故稱為夏布。
從最初割下苧麻到紡成麻線、織成夏布,需要14道工序。洗麻、打麻、績麻、繞麻、漿紗等,上機紡線只是諸多步驟的一步,每一個工序都是日積月累練成的嫻熟。
年近50的譚師傅,大概14歲開始學習織布,爺爺、父母都是織了一輩子夏布。原本譚師傅的兄弟姐妹也織夏布,可嫌太辛苦,賺錢又少,都改了行,只有他堅持了下來。每天清晨5點多,他和妻子開始一天的工作。通常,譚師傅負責織布上機前的工序,妻子主要負責織布。忙忙碌碌一整天,晚上10點多結束一天的勞作。
從前的女子,穿一襲夏布衣衫,像蟬翼一樣輕輕地走過,所到之處皆是清風。而用夏布制成的門簾,炎熱就好像被隔在了外面。如今,夏布似乎成了老物件。
其實譚師傅家里木頭所做的織布機才是個真正的“老物件”,因為時間和灰塵的關系多了幾分歲月沉積下的踏實感。通過手中光滑的木梭,織布人穿引著麻線,千百回往來穿梭。米漿漿過的麻線,織出來的布散發出一股米的味道,溫暖、人情味十足。也許這就是夏布的秘密,千百年來從未被時光褪去樸素,反而因為純粹變得更加令人著迷。
織夏布費時費工,收入也少。看著開著小轎車的兄弟,譚師傅有些羨慕,可是如果真的再也不織夏布了,他又不舍得。“我會堅持到最后,除非我吃的飯比米漿還稀,那時我就不干了。”
每日他還是照舊晨起后,認真地坐在織布機上,心無旁騖地踩著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