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燕
(泉州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民族聲樂教學實踐思考
童春燕
(泉州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聲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在逐步深入。聲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逐步走向教學科學化、現代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如何使受教育者的綜合能力與適應能力得到提升便成為了聲樂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研究的問題。
聲樂教學;系統模式;理論基礎與全面訓練;教材選擇
聲樂作為一門藝術,在教學、學習過程中容易跟隨感覺出發,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聲樂也應該具備自己的基本教學模式與體系,使教學更具師范性、人才培養更加理論化與體系化。
在與其他學科的對比中可以發現,聲樂教學具備特殊性:“教學形式上的特殊性,如一對一或一對幾,教師說學生唱、教師唱學生學等方式。而聲樂教學的理論研究和科學體系的建構大多數聲樂老師思考得不多。”[1]老師們常常對教學提綱的列舉、教學目的的明確、教學進程的安排、教學備案的撰寫上不夠詳盡,備課不夠重視、課程隨意性過大,都影響了聲樂人才的培養。
對于聲樂學習者,每次的學習中都出現新的問題其實不太可能,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某一錯誤在多個人中反復出現。對于這些頑疾,教師在備課中對癥下藥、加強訓練,便能規避。其次,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出現的問題不同,教師詳細地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日后的備課、講授大有裨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發現,在每學期教案中明確課程性質、記錄教材使用情況、教學輔導情況、學生常見問題答疑、教學情況分析與思考、教學進展情況等,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對教學來說卻受益良多。首先,每位學生出現了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些記錄便于為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做出科學設計與參考;其次,教師也可以在這些較為詳細的問題、進程記錄中作出反思,不斷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與內容,為日后的教學科研積累素材。
學生唱歌時發揮自如、能將一首曲目完整熟練地唱出來,但卻是依葫蘆畫瓢、歌唱素質較差,這是招收學生時時常碰到的問題。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關注過少,只在意結果,教學水平不高,這對于培養基礎扎實、能在樂壇做出一番事業的學生來說尤為不利。“一味地追求高音、音量等聲音因素,而忽視聲樂生理學、聲樂心理學、聲樂美學等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聲樂教學中,使學生成天在高音、音量等不能理解的聲音之中,不能獲得聲樂的美感和樂趣。”[2]
對于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來說,教師雖不必也很難達到聲樂大師的嗓音條件與音樂水準,卻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基礎訓練,做到有范本可依、有基礎知識答疑、有方法教授,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聲樂基礎,調教出具有準確音色、敏感節奏、能夠協調配合運用各個發聲部位的學生。其次,筆者認為教師更應當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曲目,熟悉現存的優秀文化遺產。學生的聲樂學習只是日常學習的一部分,在聲樂上花費的時間越是有限,就越要求老師能夠全面系統地整合大量且不同風格的曲目,并對它們進行講解與展示。只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歌曲,學生們才能慢慢感悟到如何獨自處理歌曲,才能在演唱時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教材選取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在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進行。在現實教學中,由于教師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與個人意愿,教學曲目很難完全根據循序漸進原則安排,教學方案也難以按照對應教材實施,對于學生來說,其實也是不利的。
其次,聲樂學習的教學材料應當兼顧多樣性,多種地方風格、不同題材、不同形式(如創作背景、曲目解析、表現方式與特征在內的文字材料與歌劇、聲樂演唱、音樂會在內的音像素材等)的聲樂資料都可作為教材參與到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此外,教材選取還應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不同學生的學習進程與適應范圍不同,在逐步塑造他們專業技能的同時,選擇更加適合他們的教材,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又能達到合理訓練的教學目的。
以經驗和感覺作為教學的主要參考,缺乏科學系統的教學方式,重視結果卻不深究理論細節培養,教材單一模糊不成體系,種種不合理、不科學的因素使得目前聲樂教學影響了我們民族聲樂教學的整體水平。今天的聲樂學習者,誰說不會是在日后聲樂事業中創造輝煌甚至于轟動樂壇的一個呢?作為他們的培育者,教師應當客觀地審視教學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之時逐步建立起能效性更強的教育模式。
[1]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地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音樂(季刊),2007(3).
[2]笪方能.新形勢下高師聲樂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7).
G652
A
1007-0125(2015)11-0188-01
童春燕(1974-),女,漢族,福建連城人,碩士,講師,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