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國
摘 要:當前,少數(shù)教師在閱讀教學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認為講得深、細、透,學生才能理解,而真正的“讀”卻很少,閱讀教學成了老師幫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講解。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性質是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現(xiàn)代閱讀學強調“閱讀是讀者和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構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閱讀教學應在“讀”字上下工夫,使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運用。教師可以從讀有目的、讀有方法、讀有層次三個方面來念閱讀教學的“讀”字經(jīng)。
關鍵詞:閱讀教學;目的;方法;層次
現(xiàn)代閱讀學強調“閱讀是讀者和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構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應在“讀”字上下工夫,使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運用。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念閱讀教學的“讀”字經(jīng)。
一、讀有目的
“讀有目的”就是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一篇文章如果只說讓學生讀,學生就會漫無目的、泛泛地讀兩遍了事,讀完后仍不知所云。因此,學生在讀之前必須有明確的目的。
1.了解思想內容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應讓學生讀一讀,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通過查閱工具書或注釋解決。然后再讀一讀,看看課文講的是什么,寫了哪些事,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2.了解寫作方法
在了解了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看看課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寫得詳細,哪些寫得簡略;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從而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是用什么方法寫的。
3.了解語言特點
在了解寫作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的。比如,在學習《為你打開一扇門》時,我說:“一般的文章都是用第一、第三人稱寫的,用第二人稱寫的較少,而這篇文章卻用的是第二人稱。大家邊讀邊體會,這樣寫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課文用第二人稱代詞“你”,給人以親切感,就像趙麗宏老師在和我們面對面談話,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的這種語言特色關鍵在于對文學的深厚感情,這種情感的實質又在于作者對青少年讀者的關愛和信賴,由此轉化為親切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使青少年讀起來愛不釋手。
二、讀有方法
學生知道了閱讀的目的之后,怎樣進行朗讀呢?“讀有方法”其實就是解決怎么讀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讓學生實行自我教育”。我們授之以漁,學生將其收入囊中終身受用,不是更好嗎?
是否每一篇課文都要從字、詞、句讀到段、篇、章呢?當然是否定的。教師根據(jù)一冊書、一單元的重點確定一兩篇課文為精讀課文,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字斟句酌”“熟讀精思”。學生也可以根據(jù)閱讀的需要,對某一篇文章或一部分內容進行略讀,快速閱讀,了解大概內容,提取所需材料,“不求甚解”“一目十行”。
除此之外,教師在閱讀教學時還要從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感情等閱讀技巧方面加以指導,必要時還可以范讀。
如,在《春》中,朗讀“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一句時,前一個“盼望”停頓時間稍短些,語氣輕些;后一個“盼望”停頓時間稍長些,語氣稍重些。通過對這兩個“盼望”朗讀時的停頓和重讀,寫出了對春天的等待過程,表達了作者希望春天早些到來的急切心情。“東風來了”這句讀時語速稍快些,因為“東風”是春天到來的標志,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一個“近”字,仿佛春天奇跡般地來到我們面前。
三、讀有層次
閱讀是個“無底洞”,有著深厚內蘊,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后,怎樣把握這個“度”呢?這就要做到“讀有層次”。
1.粗讀發(fā)現(xiàn)
在粗讀課文時,對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作出積極的反應,對那些在語義、形象、色彩、聲音、情味上有特點或有特定意義、特殊作用的詞句及時發(fā)現(xiàn)并存儲下來,帶著掘寶的喜悅去朗讀它。
2.細讀品味
對于找出來的特色語言,讓學生細細地朗讀體會,談自己的感受和欣賞的理由,將粗略感覺變得豐富而細膩,通過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使學生形成語感。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學生對這句的品味讓老師興奮不已。“偷偷”在這里是“悄悄”的意思,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春草以人的情態(tài),“鉆”字用得非常好,它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小草旺盛的生命
力,而“長”就不能體現(xiàn)小草這一生長特色。“偷偷”“鉆”“嫩”“綠”分別從情態(tài)、動感、質地、顏色等方面準確而細膩地寫出了春草的特點。閱讀教學如果能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定能形成較強的語感。
3.誦讀賞析
學生形成語感以后,通過不斷地誦讀去慢慢琢磨語言的細微差別,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探究作品的語言特色。
參考文獻:
[1]馬鵬舉.教海弄潮[M].武漢出版社,1998-06.
[2]鄭國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