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對于初中生來講,物理學科的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學期末的好成績而拘泥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應鼓勵學生將目光轉移到課本之外,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獨立思考,努力發現物質的客觀規律。因此,教師應格外重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就學生探究能力培養提出方法,助力初中物理教學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探究興趣;探究條件;分析能力
所謂“物理”,就是物體存在過程中的規律,是一門注重自然科學研究的學科。中學是學習生涯中的“黃金時代”。中學生褪去了小學生的稚氣,沒有高中的學習壓力,是培養各種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而且物理學科從初中開始開課,應先入為主,率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習慣。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激起探究興趣
1.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引發探究的首要步驟就是提出問題,如果不存在問題,那么探究過程也就沒有必要了。要想讓學生自發,不被要求地去探究,首先就要提出問題,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避免學生受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影響,即使自己有興趣也不愿探究了解。而且不要因成績好壞而區別對待,尤其是物理開課初期。只要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習成績一定十分優秀。許多以往成績不突出的學生也有可能在物理科目上大放異彩。
2.培養學生主動探究
在提出問題后,可能會出現學生不支持教學工作的情況。一些成績稍差或者沒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疲于動腦思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時就需要教師加以推動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游戲,如此一來,不愿動腦的學生也會受周圍學生的帶動而加入探究。對于成績稍差的同學,教師可以叫上講臺做些小實驗;學生在得知自己受到老師的關注后一定會加倍努力、主動探究。
二、緊貼生活,突出探究的必要性
初中生有時可能會覺得物理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產生學之無用的錯誤觀念。教師要努力地把物理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把學生生活中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用物理知識解釋明白。例如,在講授大氣壓強時,我問同學們,大家有沒有塞上裝滿開水的保溫瓶塞之后,瓶塞自己彈出來的經歷?學生大多都有過這樣的情況,所以十分好奇。用壓強知識解釋之后,都覺得十分神奇,聽得也格外認真并想回家嘗試。這無形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物理知識,增強了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創造探究條件
1.課堂上創設情境探究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使物理知識更加可信、更具說服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即將步入青春期,對于身邊的事物甚至公理定理,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質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進行模擬操作,在學生雙眼的見證下得到實驗結論,那便會使這種質疑不攻自破。
比如,在講授“電流大小與電阻、電壓關系”時,我事先準備好了電壓表、電流表、各種阻值的電阻和足夠的電線和開關等實驗器材,在課堂上進行實驗示范,幫助同學收集數據,以驗證歐姆定理的準確性。學生由于第一次見到實驗器材,都十分好奇,躍躍欲試。我叫了幾名同學走上講臺進行操作,其余同學也都觀看得十分認真。當然,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出現情節不嚴重的小錯誤,我作為案例及時叫停并加以糾正,為以后班級一起進入實驗室時打好了預防針,保證全體同學實驗時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2.增加實驗課程在教學中的比重
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校方和老師都應力所能及提供幫助。學校應加強實驗設施建設,專門設置物理實驗室,安排各班同學輪流做實驗輔助學習,而且實驗頻率不能過低,盡量保證教材中每個有條件模仿的實驗,都給學生親自動手嘗試的機會。教師也要陪同并幫助實驗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保證實驗安全。通過實驗課進行物理教學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而且加深了知識的印象,用較短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注意探究后分析能力的培養
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后,也需要有相應的問題分析能力與之匹配。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歐姆定律的驗證,對于收集到的數據,學生需要展開思維,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分析和論證各組數據之間的大小或比例關系。對于難以確定結論的情況,要耐心地多次進行實驗,或采取小組方式進行,多人同時實驗,既能減小實驗中因疏忽大意而產生數據偏差的可能性,又可以集思廣益,
最終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對初中物理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然而,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工作沒有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教育部門還需在以上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綜合水平較高、富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學生,以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衛.初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培養策略初探[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10):1-2.
[2]徐新亮.試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06):204.
[3]劉燁.淺析初中生物理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3(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