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寧靜
初中化學是學生化學教育的基礎階段,它不但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為學生以后進入相關專業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在參加工作后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也會遇到初中的化學知識,是人類最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一,對我國的現代化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快速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抓起,引導他們的思維向積極主動方面發展,打好學生的知識基礎,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掌握好實驗的細節和注意事項,使他們的發散思維和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下面本人就多年來在初中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些經驗談一些體會。
一、用興趣引導學生入門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求知的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邁過學習的門檻,引導他們走入初中化學的殿堂。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學生在接觸化學時的諸多困難,就會打擊學生面對化學的好奇心,進而產生厭學思想。師傅領進門之后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就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進一步深入自學。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為此我通過改善教學方法,讓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總結出一套簡單實用的教學體系。我從講化學的發展開始,走出書本,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如火藥、造紙術等,講古人的點石成金、煉金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講到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和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初中化學的硬性知識點比較散,數量也很多。像元素周期表中的二十七種元素符號,學生認為是一門外語,很難記住。因此,我把元素符號和周期表編成順口溜,讓內容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把化合價和方程式等制成小卡片,每人發一套,像撲克牌一樣簡單易懂。
另外,我們還在班級中成立了化學實驗興趣小組,鍛煉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根據初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從訓練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著手,組織、發動學生廣泛開展化學小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常規儀器和藥品。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后,我們組織學生做了“氧氣的助燃作用”“鎂條的燃燒”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借助電腦網絡、手機微信等現代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欲望,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得到了平衡發展。
二、用教案提高教學效率
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關鍵。一個簡練、豐富的優秀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的集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主導下讓學生多說、多思考,多做、多發言,充分發揮優秀教案的規劃力和策劃力。如果教學中教師生搬硬套,學生死記硬背,就會陷入教師學生付出和收獲不成比例,甚至事倍功半的教學
死圈。
就初中化學來說,我們教案的設計要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出發,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為目的。而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才是這些能力提高的關鍵。一個優秀的教案要求教師以自身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系統地將這些知識傳達給學生;教師要在課前充分預習教材,并且還應結合每個學生暴露的問題和優點分別制訂方案,只有掌握了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才能深入準確,專門的教學計劃針對專門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效率才能提高。分層次的、有重點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
效果。
教師的教案不但要符合教材內容,還要面向全體學生。總的來說就是要抓住重點,帶過一般。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記住每一個知識點,只能抓大放小,西瓜和芝麻孰重孰輕?死記硬背不是我們想要的,要精心設計一些關鍵知識節點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處理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些知識節點。增加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練習,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氣體的檢驗時,誘發學生主動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根據現象回答問題。(1)如果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則是氧氣。(2)氫氣:在玻璃尖嘴點燃氣體,罩一干冷小燒杯,觀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變渾濁,則是氫氣,進一步鞏固了氫氧氣燃燒的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
初中化學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多種元素、化合物和化學方程式,我們一定要指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積極進行對比總結。
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針對學生的難點、教材的難點以及知識相似的地方給學生以引導和指導。例如在總復習時,我們把鹽酸、硫酸、硝酸三種強酸進行綜合歸納對比,教師指導學生動手,通過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強酸的性質、辨別、特點等知識進一步加深
理解。
另外,我們要進行大量的、豐富的化學實驗,為學生創造條件。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有利于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同時在合理的教案規劃下,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多頭并進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許曉麗.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