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丹
摘 要: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科學這門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掌握某個知識點或做大量習題,而是要讓他們形成一種科學本質觀,以科學本質觀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科學本質觀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以科學作為基準的思維模式,科學本質講究科學依據,需要不斷創新且一直處于發展狀態,對于學生科學本質觀的培養需要教師從不同維度來實現。
關鍵詞:初中科學;科學本質觀;中學生
學習科學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形成一種科學思考的思維模式,講究創新與發展,以科學為依據,不斷追求學習和生活中的新高度,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所以,作為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帶領學生發掘知識背后的事實依據,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念,提升學生的整體科學素養。下面,我們主要探討一下科學課堂培養初中生科學本質觀的具體策略。
一、理解教材,以實證的意識組織教學內容
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觀察、實驗、推理和懷疑等方式得出的,但并不是說科學知識的得出完全依賴于上述幾種做法。因此,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課本知識講述時,不要僅僅憑著對教材內容的記憶得出最后結論,這樣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在傳授知識,而并不是在培養他們的科學本質觀念。老師應該通過大量實證,為每個結論的得出提供大量的科學依據,以使學生做到在對科學依據和相應推理的過程中理解課本中有關結論的得出是基于大量科學性的推理過程的,以此啟發學生具備實證的意識。比如,在學習“觀察生物”這一節內容時,老師不要將教學重點放到講述不同生物特征的知識點上,而要以實證的方式,帶領學生通過相關實驗,自主觀察不同生物在顯微鏡下的形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不同生物的不同特征,然后再與課本上提供的特征相對比,比較自己的總結與書上的內容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再帶領學生對不同點進行實證,通過相關實驗證明到底是誰的總結出現了錯誤,如果由于教學設施等客觀原因,導致書上的有些知識點不能通過有關實驗得出,老師也要搜索有關實驗圖片或視頻,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知道這些內容都是基于科學實驗來論證的。以實證的意識組織教學內容,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本質觀的最終目的。
二、整合教材,以探究的理念彰顯科學本質
探究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科學作為一門課程,擔負著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任務,因此,在科學課堂上,老師應該將科學探究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兩者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呈現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現培養學生科學本質觀的目標。在科學教材上,設置了許多以科學探究為主題的內容,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找到適當的教學方法,使科學探究版塊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比如,在進行“地殼的變動”相關內容的學習時,大多數老師都會按照課本既定順序,先講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然后向學生講述有關大陸漂移的假說,最后講述地殼變動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不但沒有體現出科學探究對獲得科學理論的重要作用,而且抹殺了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科學本質觀念的建立,只是在照本宣科。為了避免這種弊端,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完全可以調換一下講解順序,突出科學本質觀。比如,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一名探險者在登山過程中,在山上發現了一塊海洋生物的化石。然后詢問出現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然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猜測,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收集相關科學事實依據,最終證明老師和學生先前的猜測。然后老師可以進一步將教學推進,讓學生思考是什么給予了地殼運動的力量,接著逐步引入地球內部構造的內容。通過這種探究式的教學,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了大膽猜想,探究驗證,進一步推動學生科學本質觀念的構建。
三、豐富教材,以創新的視角看待技術改進的過程
技術的改進與發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支持,科學推動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又為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在初中科學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諸如“試管嬰兒、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等世界前沿的技術,開闊了學生眼界,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知識背景還有較遠距離,學生一時無法掌握其原理,而且難以通過自主實踐進行情景再現和檢驗。所以,在平常的科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引進學生日常生活中廣泛接觸到的技術,讓學生了解此項技術開發和演變的過程,讓學生知道自己平常所接觸到的事物中蘊含了無限創新的火花,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這也是科學本質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學習“電和磁”時,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有關電和磁被發現的過程,讓學生知曉,即使生活中如此常見的事物,也經歷了漫長的發現過程,依靠科學家的不斷鉆研與創新,才使他們呈現出當前的狀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然后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思維創新,傳遞給學生創新作為科學的本質,在科學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的觀點,激勵學生進行科學創新,以更好地把握科學本質觀。
四、結合實驗,以實踐的方式驗證科學理論
科學課堂上,不能忽視科學實驗對驗證科學理論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到相應的科學變化,進一步掌握科學的本質。在學習“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通過改變導體的材料、粗細、長度和溫度,分別測量出不同狀態的導體的電阻大小,然后自己得出相關結論。老師最后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評析與完善。通過實驗,有助于學生建立科學本質觀,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在初中科學課堂上,老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讓學生知曉科學是處于不斷發展與完善狀態中的,需要時刻具備科學本質觀,在科學本質觀的指引下指導自己積極探索與發現,為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鐘媚,高凌飚.凱利方格訪談技術在科學本質觀研究中的運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1(06).
[2]蔡其勇.科學哲學的文化轉向及其對科學教育的影響[J]. 教育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