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安
摘 要:在對學生各個方面綜合素質培養中,要走出傳統教育發展模式,實行新的教學理念。教育建設中要對語文的教學進行改革和變化,要關注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和發展,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進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質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和諧互動場
互動場教學是教學進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間的交流合作以及互動的推進,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群體學習的動力,學生之間有著自我的組織和發展,不斷實現學生自我構建能力的提升。培養語文課程教學的群體互溶性、個性的完善進程中有著很強大的良性循環和發展,在和諧共建中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一、高中互動場教學開展的原則
(一)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確立
學生在開展學習的時候能否參與語文教學,是衡量語文教學優劣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教學中的主體對象是學生,所以,學生在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當學生在對知識進行消化和運用的時候,要有效地認識客觀規律,在完善自我認知結構中實現主體發展的傾斜。任何知識的學習如果主觀上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會有很大的收益,所以,老師要不斷地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質疑,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個性化的教學發展模式
時代在進步和發展,學生也在時代變遷中對自己的各項能力進行提升。現在的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很大,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老師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機會,教育要先尊重學生,做到以人為本,有的學生在平時考試中成績一般,但是在課堂上總是能夠想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比如,在作文訓練課開展的時候,老師讓學生以“手”寫一篇文章,很多孩子的選材方向都是手的勤勞,創造美好生活這類的主題內容,但是有一個學生的想法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老師在課堂教學上讓這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說是因為手上面有很多的手紋線,這些手紋路在老一輩人眼里可能代表著命運,其實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教師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方法,能讓孩子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拓展思維。
二、教學互動場的構建措施
(一)備課環節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備課的目的是在課前做好一切準備,在考慮到學生實際學習心理狀況的同時,合理應對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備課前可以讓學生參與,比如收集學生的提問,這樣老師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知識掌握度,教學環節設計也要考慮到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對于外界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也很敏感,所以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老師能做到的是盡量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空間,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適當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下討論研究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
比如,在學習《祝福》這門課程的時候,老師最好圍繞著“祥林嫂的悲劇人生”對議題開展討論,學生對于這類討論有點陌生,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提出“祥林嫂的悲劇原因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這一論點開展討論,以此加深對祥林嫂悲劇人生的認識。學生在收集論點論證的時候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和表達含義進行一定的分析,討論過程觀點的碰撞和反駁對主體內容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在課前就先了解課堂教學內容,老師根據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盡的羅列,教學中可以一一解答,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課程內容,學習效果會更明顯。
(二)問題情境創設中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問題情境創設是在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時候,讓學生對事物有比較強烈的認知結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這個環節提出問題,培養孩子進入思維探究的環境里面。所以,老師在對學生引導的時候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提出的問題開始都是很淺顯和沒有層次的,有的問題在老師看來沒有必要,但是老師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項鏈》這課的時候,老師先讓學生了解里面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范圍內提出問題,可以簡單地截取一個情節或者一段話語,在這個過程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點撥學生學習重點,推動學生的多項發散思維。現在很多參考書出現在市面上,學生有時候提出問題都是依賴參考書里面的問題內容,這樣不能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老師最好在節選片段中提出問題,讓一個學生提出問題以后,其他學生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質疑或者補充,最后完善出來的問題大家一起解答。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會找到自己思維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同時也能夠借鑒其他學生的良好思維方式。
(三)自主探究中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自主探究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運用老師給學生提供的課內外資料展開的,主要是以學生的質疑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在獨立探究中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學生獨立的性格和思維,不要把課本知識作為權威和絕對真理的思維方式。老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表達自己對待事物和觀點的獨到見解,里面可以允許有不成熟的觀點,無論觀點的成熟與否這些都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出現互動,也平等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比如,在《六國論》之后學習《過秦論》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先比較一下這兩篇文章的不同,學生在比較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有的學生在語言上關注的更多,有的學生在內容上提出的看法比較多,還有的學生從歷史的角度思考。老師讓不同的學生說出自己比較的結果,其他學生對觀點推敲,總結哪些觀點提出的不夠明確,哪些觀點提出的比較好,在比較互動中獲得進步,在分析總結中明白得失。
學生也可以對老師進行質疑,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老師在講解“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這兩句的時候,說在唐朝中元節的時候是不能夠點火的,但是一些有權勢的人還是點燈沒有人管,老百姓一旦點火燭就會治罪。以此說明階級分化,但有個學生提出這個故事的出處是一個縣丞叫王登,他不允許百姓起姓名的時候含有“登”字,“登”與“燈”諧音,然后演變而來,學生的質疑活躍課堂的氣氛,老師和學生都在課下查閱資料了解真正來源,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是培養人思想人格的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教學開展的進程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在對學生各個方面綜合素質培養中,要走出傳統教育的發展模式,實行新的教學理念。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的關鍵是要關注語文教學互動場景的構建,在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探索的動力。
學習互動場的構建使師生處于平等地位,老師不再是課堂的完全主體,更多的是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長足發展。教師讓學生在備課前參與備課互動,在互動教學中提高交流,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學習素養,在潛移默化中讓語文教學走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