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志慧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們能感受到美術帶給我們的樂趣,它是我們生命里的一塊樂園,是我們對自己生命負責做出努力后獲得的心靈體驗,因為了解美術帶給我們的滿足和精神愉悅,所以我們愿意把這種快樂帶給更多的人。我們愿意在美術自留地里做一位詩意盎然的牧者。
耕耘好這塊地,上好“家常課”是關鍵。我理解的“家常課”不同于觀摩課和展示課,它不需要在喧囂的課堂上熱鬧地展示十八般武藝,“大魚大肉”容易讓學生消化不良。“家常課”如同家常菜一樣若要可口依然要用心,要仔細備教材,要認真備學生,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陶冶。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營養,潤物無聲。
一、課要講得好,首先要靠教師的學養
我深知廚師不可為無米之炊,而老師的“米”很大部分來自自身的積累。有足夠的學養根基才能持續提高教學水平。我們知道藝術人文性很強,它是社會的產物,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故教師的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了。所以我很喜歡看書,綜合了解各類藝術和社會歷史知識,加深我們對藝術品的理解,希望能厚積薄發。例如,我給學生講到青銅器,結合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青銅器的莊嚴和神圣的審美特點。這樣的情境創設不需要更多的媒體手段,往往能夠信手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二、放慢腳步,精講多思考
“精講”,一節課的內容要明確,要求要具體,實踐性要強。“精”是指精細的,精致的,經典的,有營養的課堂。我曾經聽過多人用嶺南版八年級上冊“圖像聯想和創意”為藍本上的展示觀摩課。各個老師的側重點不一樣,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賞析得都很精彩:有從環保角度展開的,有從某種表現形式展開的……對我也有很多啟發。但我發現展示課上老師們都會另辟蹊徑,繞過書本資料在網絡上下載很多“快餐式”的創意圖片做成課件授課。對此我有點不同的想法,我認為書本上提供給我們的資料都是經典之作: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的《天空與水》;福田繁雄的《手的視覺想象和構成》;超現實主義大師瑪格麗特和達利的作品等。中國有句老話:“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們給學生的要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大作,而且教材人手一冊,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認真研讀。
我上這節課的程序也很簡單,先做個熱身運動——由圓形展開線性順勢聯想和發散性思維聯想。這樣的思維活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找到學習的切入點,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然后出示《天空與水》這幅版畫,引導學生大概從三點層層遞進的思考:畫家呈現給我們的視覺元素有哪些?(一觀察——飛鳥和游魚)畫家運用了哪些方法使得畫面有趣味性?(二思考——異中求同)畫家這樣處理畫面有什么寓意?(三體會——關注自然保護環境)從易到難,一一化解問題。
問題提出來,不要著急給出答案,要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很多時候我們很想盡可能多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出現容量大、節奏快、目標多、環節多、手段多的局面。反而留給學生的時間少,空間窄,思考少,程度膚淺了。有人認為美術教學,要張揚學生個性,就要讓學生動起來,影像、音響等諸多手段齊上陣,學生合作討論喧喧嚷嚷,作品創作過程龍騰虎躍。我想這樣的美術課太表象化了。我們都知道“寧靜致遠”這句話,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的時刻。”靜是境界,是人類思考的必要因素。美術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爛漫的真,濃郁的情,多姿的趣都滲透在畫里,讓我們在靜中感悟。給學生一個氣要定,神要靜的學習氣氛,從容地想問題。
三、要求學生“多練”
希望造型精準是這個時期初中生追求的方向,而事實上經常眼高手低,我們知道畫得像不是美術唯一評價標準,我想讓他們跳出這種條框的局限,在美術課堂上,將自己的時間和努力記錄在練習里。這是一個成長的軌跡,不管畫的好與不好,有沒有畫完,都不是最重要的,只需要純粹的對美術的熱情,一點點的積累和堅持不懈練習,沒有更多目的,也沒有其他貪念。練習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美術知識內化的關鍵。這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填補不足,也是獲得某些新的靈感而形成的一種途徑,提高表現水平,并體驗到享受其中的快樂。我們知道美術學科是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能讓學生體驗美和創造美,而體驗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繪畫和技術一樣,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反復練習加上經驗,誰都可以成為畫家。
我經常和學生說:“在努力播下種子,立即要尋找結果的人將會大失所望,如果我想在明天晚餐吃到馬鈴薯,卻在今晚才到菜園里種是徒勞無功的,栽種和收獲中間相隔著漫長的黑暗,隱晦,寂靜,在持續等待的期間,我們仍然要耕作、除草、栽培,并種植其他的種子。”——摘自《行進說》。
做好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守候著:美術教育這塊自留地里的生機勃勃,讓我們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