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琴
摘 要:維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指壞血病,壞血病在歷史上曾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過去幾百年間曾在海員、探險家及軍隊中廣為流行,特別是在遠航海員中尤為嚴重,故有“水手的恐懼”之稱。
關鍵詞:維生素C;化學與生活;實驗探究
化學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化學的影子。化學既研究微觀,又研究宏觀,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所以應說一切物質都和化學有關系,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物質都是化學物質。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我們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物質,蔬菜水果。隨著人類生活的進步,物質條件的調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演變成食肉動物,像蔬菜水果這些“草”吃得相比就少了,所以隨之而來的是人們身體上的變化,比如壞血病、肥胖癥、心臟病等。所以建議人們少吃肉多吃“草”。
壞血病(scurvy),由維生素C缺乏引起。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化學名:L-3-氧代蘇己糖醛酸內酯,分子式:C6H8O6。。維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指壞血病,維生素C缺乏不僅能引起壞血病,還與炎癥、動脈硬化、腫瘤等多種疾患有關。
維生素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屬于水溶性維生素。人體自身不能合成Vc,只能通過食用蔬菜、水果或相關的飲料藥物來補充。
學習化學知識,運用化學反應原理,加深對物質的認識,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于維生素知識,學生在生物課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概念,高中化學選修1化學與生活中有介紹維生素,學生對維生素有了大概的了解。高中化學選修6實驗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二就是對身邊化學問題的專門的研究性實驗,將身邊的物質帶進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在第三章所學知識中,基本已經掌握了應用酸堿滴定法測定物質中酸含量的基本方法,且熟悉了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我們教師沒有直接指導學生如何完成實驗操作,而是以引導的形式帶領學生交流各自的意見,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驗,自行分析實驗。實驗前讓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的方案,并分小組報告所設計的方案,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設計的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學生就能在分析討論中發現問題,進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過對該節研究型實驗課的研究,學生已經了解到了有關維生素C的一些性質以及維生素含量的測定。進一步認識了維生素C的一些性質,再一次將生活中的物質帶進課堂,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對不同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的探究,學生既了解了本實驗的化學反應的原理,又搞清楚了在酸堿滴定法的基礎上弄清楚實驗的操作原理和過程。同時也可深入滲透一些有關維生素C的性質。在所有維生素中,維生素C是最不穩定的,易被氧化和分解,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被I2和O2等氧化劑氧化。維生素C是強有力的還原劑,參與并調節體內一系列氧化還原過程和羥化反應,如將人體內的三價的Fe3+還原成二價的Fe2+,加速鐵元素的吸收;參與葉酸轉變成四氫葉酸,從而促進紅細胞的成熟;協助賴氯酸、脯氨酸羥化,促使膠原纖維合成等。維生素C還參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和神經遞質的合成,故缺乏時免疫力低下,應激能力差,易遭感染,傷口愈合慢。
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分析生活當中應該如何處理。蔬菜、水果、果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根據維生素C極易受到熱、光、氧的破壞,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盡可能地減少食物中維生素C的損失?學生紛紛自告奮勇,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比如:(1)許多蔬菜、水果在衛生的基礎上能生吃的盡量生吃;(2)水果蔬菜不要放太久,要趁著新鮮時候吃;(3)蔬菜、水果如要保存,應盡可能放在冰箱里:(4)水果、蔬菜不要切得太細;(5)蔬菜、水果汁要立刻食用;(6)切開的果蔬不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要用保鮮膜包住,以減少其氧化的機會;(7)燒煮蔬菜等食物時,盡可能縮短烹飪時間,以減少高溫的破壞;(8)烹飪蔬菜等事盡可能蓋上鍋蓋,以減少氧化的機會;(9)蔬果的湯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應盡可能地把湯喝掉等等。
在此基礎上,學生再一次感受到學習化學確實是有用的,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可以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樣既能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能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了思維,從而進一步認識周圍的物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