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壽娟
摘 要:新課標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在說明文的語文教學中做了三點嘗試:積極引導上好每一篇說明文。精心設計寫好每一篇說明文。師生結合評好每一篇說明文。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精心設計;可寫內容
新課標明確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而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它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在我們平時學習、工作中運用的范圍極為廣泛,所以上好、寫好說明文也正是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實質。
但是,由于說明文本身特點所限,學生對上說明文特別是寫說明文不感興趣。根據這一狀況,我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對說明文教學作了如下三點嘗試:(1)積極引導,上好每一篇說明文。(2)精心設計,寫好每一篇說明文。(3)師生結合,評好每一篇說明文。
一、積極引導,上好每一篇說明文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呢?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向學生講明學習說明文的重要性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結構,精心鉆研教材,選定最佳的教學方案,以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圓滿地完成說明文教學任務。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興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變被動學習說明文為主動學習說明文。如,在教學《萬紫千紅的花》(校本補充課文)一文之前,我先讓學生分組做實驗。第一組采一束粉紅色的月季花泡在肥皂水里;第二組學生采一束藍色的蝴蝶花泡在醋里,第三組、第四組的學生分別采一束花放在水里。讓他們邊觀察邊記錄。結果發現泡在肥皂水里的紅色月季花變成藍色了,泡在醋里的藍色蝴蝶花變成紅色的了,而泡在水里的花沒有變色。學生對這一變化都很好奇,積極主動地探尋原因。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再教學本課就極為輕松,學生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又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文時,先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文,然后合上課本,憑著對課文內容的了解,畫出故宮的平面示意圖。課堂上很多學生躍躍欲試。學生感到運用美術來完成語文練習是件新鮮事,所以在閱讀和繪圖過程中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興奮和認真。故宮的平面圖畫好了,我讓學生做一次向導,帶領全班學生“空游”故宮。從學生的簡圖和介紹可以看出,他們對故宮里的三大殿、后三宮等位置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對課文內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時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學生并掌握課文的說明順序,這一課也就圓滿完成任務了。
當然,在教學其他說明文時,引導方法是有所不同的。《看云識天氣》我讓學生注重觀察天氣變化與云的關系;《統籌方法》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運用;總之,我用不同的形式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一種新鮮、有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研究每一篇說明文的順序、方法、特征等。所以,我認為: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究,教學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精心設計,寫好每一篇說明文
作文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表情達意能力的體現,如果忽視“興趣”兩字,那么說明文的寫作練習也很容易流于形式。作文題目的選擇、作文形式的安排如果不得法,都可能限制學生的思維,埋沒學生的智慧。要想發揮學生的最大寫作潛能,必須“因材施教”,即根據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實際來命題寫作。如,在教學第三冊語文第五單元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合理安排說明文的順序”,精心設計布置兩篇作文,一篇是空間順序的說明文;一篇是寫時間順序的說明文。第一篇先安排學生參觀校園,弄清校園的方位順序留心觀察所去的路線,即所看見的主要建筑。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之后,再命題寫作《我們的校園》,這樣,學生非常熟悉的校園,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第二篇作文題是《如何腌制咸菜或豬肉》。因為教學時間是冬季,農村每家每戶都在準備過年的食物,其中包括腌制咸菜。課堂教學中注重與實踐的聯系,要求學生親自實踐,不限制學生寫作時間,教育學生先實踐后作文。一個星期后,有的學生開始交作文了。批閱學生的作文,真讓我感受豐收的喜悅。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寫《如何腌制咸菜或豬肉》,他按照“選豬肉—腌豬肉—晾干豬肉”這一程序說明,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從文辭上看,小作者儼然成了有生活經驗的大人了。通過本次作文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注意了課內教學和日常生活的結合。
這樣看來,只有聯系學生實際,變化多種多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一切潛力,學生的寫作才不會感到無話可說,不會覺得寫作是一種負擔,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師生結合,評好每一篇說明文
說明文寫作的講評,也是說明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準確的修正、中肯的點評,運用的好就是對學生的鼓勵和鞭策。作文的講評方法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
我在講評作文時采個人自評、小組、全班、教師交叉進行的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個人自評即學生的習作完成后,我一般都要求學生按照說明文的要求重點從字、詞、句上進行修改,然后再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求不斷完善自己的寫作水平。
小組評選即學生互相傳閱作文,并進行認真的討論、分析,寫出評語,選出小組的優秀作文。
班級宣講既可以宣講小組評選出的優秀作文,也可以人人上臺宣讀自己的作文,然后找同學進行評議,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并將評選的優秀作文及評講意見登上黑板報。
教師批閱即采用全批和精批相結合的方法,優缺點較突出的文章進行面批,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修正。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進行講評,也可選出代表性的作文全班一起修改。
通過說明文三個環節的優化教學實踐,使學生體會到說明文的知識價值,對說明文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讀、寫、評說明文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