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霞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達到新課程的這些要求,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與探索,我認為將教學情境運用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起到升華情感、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作用。
美的教學情境是多姿多彩的。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創設了疑問情境、影像情境、辯論情境等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
一、疑問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些帶有探索性的問題會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專注于問題情境,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思考中去。
例如,在講第六課第一框題《讓我們選擇堅強》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你心目中哪個人是最具有堅強意志品質的人?為什么?此問題的提出猶如一石激起的千層浪,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學生說張海迪,有的學生說海倫·凱勒,有的學生說奧斯特洛夫斯基,有的學生說邱少云……
創設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
二、影像情境
學生都喜歡看電影、電視,無論是記錄歷史的,還是反映現實的,只要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都可用于教學,用以創造教學的影像情境。
例如,我在講第六課第一框題《讓我們選擇堅強》時,截取了一段小故事《司馬光砸缸》中的動畫片段,放映完這段動畫后,問學生:這個故事體現了司馬光哪些優秀的品質?學生紛紛舉起了手,要求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學生的思維也非常活躍,有的學生說司馬光非常機智,有的學生說司馬光處事果斷,有的學生說司馬光遇事有主見等,通過這一段影像資料把意志堅強的表現分析得深刻而透徹。
創造影像情境,學生愛聽、愛看,可以打破思想政治課堂氣氛沉悶的氛圍,使思想政治課上得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
三、辯論情境
課堂的討論,辯論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課堂的辯論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急于探索的欲望。
例如,我在講第五課第二框題《挫折面前也從容》一課時,設計了一道辯論題:你如何看待挫折?分甲、乙兩方,甲方論點:挫折是壞事,乙方論點:挫折是好事。課上甲、乙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各自闡明了自己的理由,學生以辯促思,以辯明理,在辯論中明確了挫折首先是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好事,從而明白了“艱難困苦,玉汝玉成”的道理,并且掌握了看待問題的辯證的方法,認識到凡事都有兩面性,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品味、有層次的教學情境會給人以美的感染和熏陶,通過認真巧妙地構思與設計,能夠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