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暉
摘 要:歷史課對學生來說是講述歷史、了解歷史,內容比較枯燥,但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情緒利用新穎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認知率。
關鍵詞:精心備課;多樣式;寬松民主
過去的歷史課堂,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下面被講得“呼呼大睡”。如今,老師“填鴨式”的教學早已經成為過去時,新課程改革講究“以人為本,重視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當今世界,書籍、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相當發達,學生對歷史并不是一無所知。只不過學生對這些歷史的印象不系統、不全面、不準確,這就需要他們在歷史課堂中循序漸進、由古至今、全方位地接觸歷史,較全面、系統地了解歷史知識,為現實生活提供借鑒、參照,為自己的人生做引導、規劃。如果中學歷史階段教學中“以講為主”,學生的學習顯然是被動的。學生需要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的講僅是啟發、引導。歷史課堂的主角應是學生,那么歷史課堂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呢?
近年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六環節教學模式”“343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模式”……而現在我
們進行的“小老師教學模式”,較之前的模式更重視并做到了讓學生“做主自己的歷史課堂”。發揮學生“主人翁”的作用就必須做到
幾點:
一、精心備課是前提
自主學習的課堂更具靈活性,所以,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通過備課,研究滲透教材,備引導思路和滲透觀念。備學生,是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和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盡量深入淺出,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自身能力,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初一歷史《三國鼎立》備課時,考慮到學生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師就需想到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區分文學作品和歷史史實之間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之上,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以及如何理解三國時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在備課時教師其實就基本想到學生在倒退和進步上會有爭議,所以在這里要備出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三國的形成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進步。
二、多樣式的導入是高效自主學習的起點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心設計的有趣導入,可以創設出一個熱烈而又充滿趣味性的學習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心態,從而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學習中。音樂可使人身心愉悅,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必會事半功倍,與趙州橋有關的《小放牛》,輕快曲風的歌曲配以多媒體展示的歌詞,然后老師設疑:“歌曲中唱到趙州橋魯班爺修,真的是這樣嗎?”學生在輕快的音樂環境下帶著疑問進入自學狀態,不僅專注且學習效率高。學習《三國鼎立》時以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戰亂場面導入,似乎身臨其境,使學生更能從中感受當時的情況及戰爭帶來的
影響。
三、自學、講解課堂上,教師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設客觀條件
教師以博學多才和教學機智掌控課堂教學情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創設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應運而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教師以幽默的語言設置疑問,吸引學生注意,產生濃厚興趣。例如:教學司馬遷的《史記》時,教師滿臉不解地說:“兩千多年前的一部書——《史記》,何以能被魯迅拍案叫絕,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呢?”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課文后,有的從《史記》的內容來回答,有的從司馬遷寫《史記》的經過來解釋,有的從《史記》的史學地位來加以說明,從不同角度肯定了魯迅對《史記》的評價,更加深了學生對《史記》的了解。
四、自我探究,感受收獲的成就感
組織學生準備探究,讓學生在準備探究的過程中重溫歷史,為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自主學習創立了主觀條件。
組織學生搜集相關課堂知識的資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揮合作的力量,在課堂上運用搜集的東西進行講解,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并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感受民族大義或是非正義等,以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可以利用地方名勝古跡與所學歷史人物或事件相結合,發揮合作的力量,通過收集的資料探究感受所學的知識及其反映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在學習唐太宗、武則天任用賢才時,以山西太原狄村街的唐槐公園為例,用地方性熟識地名聯系歷史名人武則天、狄仁杰,通過家鄉名人引發學生學習的熱忱……
五、“小老師”的講解既是自主學習過程的主線,同時也是自主學習過程的高潮
學習的境界不僅是聽得懂,更要講得出。學生“小老師的講解”既是平等的討論,同時也是“兵教兵式的輔導”,甚至是登上講臺擔任起“老師的角色”,學生之間的探究更具放松和靈活,所以效果相較老師的直接講解要好得多。老師此時的作用則是“小老師”背后的智囊,出謀劃策,提升小老師的能力,進而少數帶動多數,提升整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
科技在進步,社會在前行,教育在發展,中學歷史教育也在向前飛奔。歷史教學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與時俱進,歷史課堂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從“被學”轉為“想學”,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相長。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加濃厚,課堂十分活躍,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也不斷
提高。
參考文獻:
楊樹霞.淺談導學式教學下學生的自主學習[J].新課程:中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