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欣
河北省新樂市承安學區西五樓小學
朗讀教學的問題和策略淺議
劉偉欣
河北省新樂市承安學區西五樓小學
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應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所以語文課要重視朗讀教學!朗讀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們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和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實現教育目的。
朗讀教學;問題;策略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朱高認為:“凡讀書……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葉圣陶先生有這么一段描述:“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朗讀,像一位出色的導游,把誦讀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讀取得的效果,有時靠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
由此可見,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自然貼近作者感情,還可以鍛煉想象、聯想能力。著名朗誦家瞿弦和同志說過:“每當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動的作品時,隨著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實詞的描繪,我常常在腦海中出現許多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我仿佛看到靜靜的小河、熱鬧的街市、戰斗的英雄、膽小的懦夫。”看來,認真地朗讀文章,不僅能夠有效進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象、聯想能力。
教師應以身作則,范讀必不可少。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有助于培養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有聲有色的朗讀,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作品中的優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教師本人的態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
在范讀的基礎上運用形式多樣的讀法,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下面將介紹一些課堂實用的讀法。
個別學生朗讀:這可在分析課文前指定學生朗讀,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課文上來,使學生對課文有個初步印象。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分析講解。對學生的個別朗讀,要求發音清楚響亮,態度大方。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對漏讀、錯讀之處要記牢,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
分組朗讀:這是一種集體朗讀,要求整齊,快慢適中,顧全大局。分組朗讀因為要互相銜接,學生聽時注意力就比較集中。分組朗讀無形中是一種競賽,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
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適用于課文的重點語段,在分析點撥之后來加深印象。
自由朗讀:自由朗讀時,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人物語氣,表達人物感情,要通過人物語言表現出人物性格。這種讀法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人物感情,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對分角色朗讀比較感興趣。
表情朗讀:這里的表情指音調表情、面部表情和體態表情。音調抑揚頓挫,面部喜怒哀樂,體態手舞足蹈。情隨聲出,其聲瑯瑯,其樂融融。
賞讀是“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的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文質兼美的課文往往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創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動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時,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就應該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品背后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中品析自己喜歡的詞句。除讀出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滿懷感情地讀,讀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維的翻騰去心領神會,他們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稱贊》《紙船和風箏》《小鳥和牽牛花》《回聲》等這樣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一開始,學生有可能顧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說。這時,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誦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朗讀的方法靈活多樣,這里僅就個別特色的朗讀談談個人的見解。所謂殊途同歸,只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架起文本與閱讀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