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燕+劉冠華
摘要: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宗旨是培育社區民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在官本位思想、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引導下,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偏離了其原有的正確發展方向,本文試圖對政策激勵機制下基層文化繁榮背后的諸多問題進行解讀,以期對厘清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正確路徑有所裨益。
關鍵詞:社區文化 誤區 解讀
社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社區(Gemeinschaft)”一詞由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于1887年首先使用,20 世紀 30年代,中國學者費孝通輾轉將其引入,意謂“共同體和親密的伙伴關系”,80 年代我國民政部正式采用“社區”這一稱謂,其后逐漸推廣開來。
滕尼斯所說的“社區”(Gemeinschaft)概念,旨在強調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Gemeinschaft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中國學者在最初使用“社區”這一概念時,對滕尼斯社區概念中“精神共同體”這一題中應有之義傳達不足,剝離了滕尼斯Gemeinschaft涵義中人與人之間培育共同文化意識之精髓本義。
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被引入中國,企業文化本身屬于社區文化的一種,它憑籍企業內部嚴格的管理體制、以及員工較強的組織紀律性,輔之于企業雄厚的財力基礎,企業文化建設伴隨著國企改革的浪潮喧囂而起。90年代,社區文化議題興起,然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社區文化建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2000年以后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普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社區文化建設的意義得到重新認識和加強。2002年1月,文化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隨后全文轉發,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認真貫徹執行,該《意見》遂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基層社區文化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然而其背后隱藏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誤區之一
長期以來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民眾并沒有西方社區的概念,人們的許多生活問題和需求大多通過單位來解決。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運動的加速,傳統意義上的單位制社區格局慢慢被改變,然而單位制社區的長期存在使得很多人官本位思想嚴重,不論管理者還是基層民眾,都認為文化建設是領導的事,理應領導說了算。因此現實生活中,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等機構辦事人員只是充當了上級政府組織的“嘴和腿”,社區文化活動從設計方案到實施過程,基本是上級怎么安排,社區機構就怎么執行。基層文化建設過度依賴上級政府部門,一方面導致政府職能部門行政干預凸顯,另一方面基層民眾呈現被動參與,這恰恰違背了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與宗旨。
二、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誤區之二
社區文化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硬件主要是指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和場所,如基礎文化設施、社區內各社團組織等;軟件則包括社區內的文化活動、文化氛圍以及文化品位等,軟件決定了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質內容。
現如今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在上級領導關注之下出現的紅火,并不代表文化建設的繁榮,有些地方領導為追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個中理由很簡單,軟件建設出成績的周期較長,抓硬件建設短時間內很容易出成效,以至于很多地方講到文化建設,就談論搞了多少圖書館、文化活動室、以及文體娛樂設施投入乃至社區健身器材等。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部分社區高成本投入建成的文化場地和設施經常會遭遇門庭冷落、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有些社區的圖書室、活動室也常常出現鐵將軍把門,里面空無一人的局面。這種現象的出現,就在于有些職能部門所搞的“文化建設”是做給上級領導看的,完全脫離了社區民眾的文化需求造成的。而當我們每每談及基層文化建設問題時,資金投入又往往成為必不可少的話題條件。
三、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誤區之三
社區文化不等同于傳統的群眾性街區文化或者文藝活動。有些掌握基層社區文化建設話語權的職能部門管理者,在思想認識與管理理念上存在偏差,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理解還停留在一般的社區群眾性文藝活動層面,形成狹義化的社區文化工作模式。現如今,有些區域一擁而上所搞的大呼隆街頭文化、廣場文化是當前基層社區文化建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傾向。大呼隆文化的出現是基層文化建設管理者認識思路、管理理念簡單化引發的病癥,也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帶來的副產品。正因為如此,現實生活中的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出現了“千人一面”的無言尷尬,正如當年我們所搞的企業文化之一時喧囂同出一轍。
社區文化建設旨在培育社區民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由于我們工作上存在的認識偏差和失誤,導致社區民眾對社區文化建設參與積極性不高、程度不足,使得社區文化建設大多流于形式,社區文化建設應有的功用沒有發揮出來,相形之下社區文化的教育功用顯得如此蒼白,違背了社區文化建設的初衷。社區文化建設絕非朝夕之功,政府職能部門領導應更新觀念,改變工作作風,樹立服務意識,引導發揮基層民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培植民間社團、即“第三部門”文化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與功效,拓寬渠道,促進社區間文化活動的互動與交流,使基層社區文化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運作途徑,以利于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平.社區文化建設的多維度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7).
[2]楊淑琴.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王俊駿.當前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途徑分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2(1).
[4]班保申.社區文化的涵義、特征與功能[J].學術交流,2012(12).
[5]段潔茜.新時期我國社區文化建設機制的思考[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3(4).
[6]杜安智.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4(9).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