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紅
中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總會感到吃力,難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是昏昏欲睡。而文言文閱讀題在高考試題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發現,在教學中利用成語可以突破文言實詞教學的難點。成語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有著一定的相通性,人們喜聞樂用,中學生尤其如此。如果我們借助成語,讓其作為學習文言實詞的橋梁,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以下是筆者對這一教學實踐的簡單總結。
一、用成語來記憶一詞多義
如《赤壁賦》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窮”可聯系成語“窮兵黷武”解釋為“用盡”,其他如:窮形盡相(盡致)、窮兇極惡(極端)、日暮途窮(盡了)、窮鄉僻壤(偏僻)、窮奢極欲(極為)、窮追猛打(徹底)、窮且益堅(困窘)、窮山惡水(自然條件惡劣)等。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臣等不肖,請辭去的“辭”可聯系成語“不辭而別”解釋為“告別”,其他意義如:辭不達意(言詞) 、義不容辭(推辭)、萬死不辭(躲避)、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借口、托詞)等。
二、用成語來記憶通假字
撥亂反正(反同返) 再接再厲(厲同礪) 待賈而沽(賈通價) 一暴十寒(暴同曝) 短發文身(文同紋) 華而不實(華同花) 不亦說乎(說通悅) 景從云集(景通影) 流言蜚語(蜚通飛) 被堅執銳(被通披) 圖窮匕見(見通現) 匪夷所思(匪通非)
三、用成語來記憶古今異義詞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我們稱之為古今異義詞,如“讓”古代既可以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在后一意義已不用了,舉例如下。
“此恨綿綿無期”(《長恨歌》)的“恨”字,與“抱恨終身,相見恨晚”的“恨”都是指“遺憾”,現代漢語則是指“怨,仇視”。
“長太息以掩涕兮”(《離騷》)的“涕”為“眼淚”,用“感激涕零、破涕為笑”來記憶最好不過了,現代漢語指“鼻涕”。
四、用成語來記憶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中有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語法特征,并進而產生出某一新的意義,這類語法現象就叫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名詞做狀語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可以直接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對這個動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如《過秦論》中“天下云集響應”,其中“云”、“響”,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用“風流云散”來記憶,此類的成語有:土崩瓦解、星羅棋布、狼吞虎咽等。還有風餐露宿,“風”“露”解釋為“在風里”“在露水中”,此類的成語有大海撈針、里應外合、道聽途說等。
(二)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在文言文中,名詞或名詞短語帶了賓語那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如《寡人之于國也》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而是“穿帛”,“衣”活用為動詞“穿”,用“衣錦還鄉”來記憶。成語中還有:“不可名狀”中的“名”是名詞,翻譯為“說出”,所以在這個地方,它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長樹木、莊稼”。門可羅雀、沐猴而冠,這里的“羅”“冠”應分別作動詞“張網捕”“戴帽子”來解釋。
(三)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常常用做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如《觸龍說趙太后》中“其繼有在者乎?” 的“繼”本是動詞,但是這里作名詞“繼承人”講。這類現象在成語中也有,如百廢俱興的“廢”,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情。“布衣之交”中的“交”意為名詞“朋友”。
(四)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在文言文中,形容詞如果作謂語且帶了賓語,那么就意味著其活用為動詞了。如《獄中雜記》中“而夫婿樂逸,為婢仆所惑,日以厭薄”中的“薄”是動詞“輕視”之意,與成語“厚古薄今”的“薄”意思相同。成語“羽毛未豐”的“豐”,已不是表示“豐滿”之意,而是表示“長得豐滿”,還有“集思廣益(增廣、擴大)、敬而遠之(遠離)、恃才傲物(傲視)”等。
(五)形容詞用作名詞
在文言文中,有的形容詞用作名詞,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質狀態,而是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事物。
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擇善而從之”的“善”意為“好的,正確的意見”,成語“從善如流”中的“善”就是此意。此外還有,扶危救困(危難的人;困難的人)、取長補短(長處;短處)、推陳出新(舊的;新的)等。
(六)數詞用作名詞
在文言文中,有些數詞失去了它的語法功能,不僅是表示數目,而且表示有此數目的人或物,具有名詞的語法特點。
如“萬無一失”中的“一”此處已是“一個人”的意思,另外像“聞一知十”“殺一儆百”“一呼百應”等成語中的數詞,都用作名詞,表示此數目的人或物。
(七)意動用法
1.在成語里面,主要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樂此不疲”的“樂”意為“把……當成快樂”。還有“甘之如飴(認為……甜)、兵貴神速(以……為貴)、輕財重義(認為……輕;認為……重)”等。
2.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如:“梅妻鶴子”就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為草菅”。還有“魚肉百姓、幕天席地、不恥下問”等。
3.動詞的意動用法。就是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可譯為“以……為……”“把……當作……”。如“是古非今”中的“是,非“就是“認為……是對的,認為……是不對的”。
(八)使動用法
1.名詞的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指稱的人或事物,可譯為“使……”。如“汗馬功勞”中的“汗”譯為“使……出汗”;還有“禍國殃民(使……遭到禍害;使……遭殃);汗牛充棟(使……出汗)”等。
2.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如勞師動眾(使……勞苦;使……驚動);驚心動魄(使……驚;使……動)、降妖除魔(使……投降)等。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動帶上賓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這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富國強兵(使……富,使……強)、虛懷若谷(使……謙虛)、涸澤而漁(使……干涸)等。
綜上所述,在教學時,把學生從小就熟悉的成語作為橋梁引入文言文的學習,這樣既能鞏固掌握文言實詞的用法,又能培養學生能勾連、善聯想的意識,進而開拓解題思路,從而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