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曾說過:“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造人才的起點。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陣地是課堂,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重要渠道。作為信息技術教育者,應堅守信息技術課堂這塊陣地,養成學生的創造意識,從而實現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一、合理引導生生互評,保護創造情感
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預測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實現某一操作的具體方法。
在教授“初識“WPS文字”時,有一個針對鍵盤使用的復習測驗,將語文書上的“湖光秋色兩相和”詩句輸入到文本中。當我讓一個學生到教師機前演示時,很多學生大聲叫到:“錯啦,錯啦!”其實她輸入的內容是正確的,只不過沒有采取詞組連打的方式進行。當她輸入完成湖光二字時,我在她耳邊輕輕說:“你輸入的內容是正確的呀!”當她完成輸入任務,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問,任務要求是輸入這一句話,那么她完成任務了嗎?學生回答完成了。我接著補充,雖然她的輸入方法可能不是最快捷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她輸入的是對的,完成了任務。接下來有沒有同學展示一種快捷的輸入方法。這一提議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論,他們采取詞組連打甚至一整句輸入的方式,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務。此時,班級中學生的許多想法被激發出來。教師抓住時機引領學生認可他人,在認可的基礎上再提出自己的異議。這樣不但保護了被異議的學生自尊心,讓她更加樂于接受新知識;也鼓勵了學生的質疑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意識。
二、鼓勵參與教材重建,拓展創造空間
(一)學會辨識教材
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我們的教材。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任課教師常帶領學生從文章自然段、關鍵句、關鍵詞入手來學習一篇文章。和語文教材的知識表征相比,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內容有很多自己的特點(見表格1)。學生沒有經過訓練,很難將已有的語文學科文章學習方法遷移到信息技術學科。而這種失敗的體驗,容易增加學生的抵抗行為。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引導學生辨析教科書,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教材內容。
表格1 語文與信息技術教材內容表征對比
(二)靈活使用教材
在學習《文本編輯》時,教材提供了編輯好的《鳳仙花》作為導入范例。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素材中的文本有些晦澀難懂。幾乎沒有學生對鳳仙花有養殖經驗,很難取得共鳴。到底選擇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學生既熟悉文本內容,也能符合課堂教學需求?于是邀請學生出謀劃策,從自己熟知的語文課文中找尋符合要求的文章,終于找到三年級課文《長江與黃河》。我從網絡上搜索和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圍繞這個文章主題制作一個電子小報。
將語文學科內容和信息技術很好地整合,學生不但上課興趣大增,還懂得教材上的東西不一定是最適宜的,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和教師共同開發教學內容。借助這樣的教材處理方式,打破了既有的內容來源于本學科的思維定勢,拓展了學生對本學科的創新思維空間。
三、重新審視自主課堂,激發創造興趣
曾有學者做過這樣一個研究,給兒童一些夾子、紙、筆等用品,一組學生被要求用筆在紙上寫字,然后把寫好的紙用夾子夾好,另一組學生則允許他們任意玩耍這些物品,最后比較兩組學生的思維創造性。結果發現,任意玩弄這些物品的學生具有更好的創造思維。研究者并不是想說明,約束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而是想說明,自主性在學生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自主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力和創造力。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不同于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沒有學業壓力的負擔。學生從思想上會認為這樣的課堂,應該是一種愉悅的學習體驗,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借此機會,我把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助于自主性培養的注意點寫出來,以求進一步探討。
(一)民主從路隊管理開始
信息技術課堂,不僅僅包括學校的機房,還包括站路隊從教室到機房的那段空間距離。路隊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后續的課堂學習質量。我任教四年級四個班,其中有兩個班由學生推選領隊長帶隊去機房,而另外兩個班由我自己親自整隊。結果發現,由學生自己領隊的班級,課堂氣氛很好,學生有不同的意見也敢大膽提出來。而由教師領隊的班級,乍看給人一種紀律好、行為規范的錯覺,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發現這兩個班課堂比較循規蹈矩,學生很在意教師的一言一行,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敢主動指出。兩個不同類型的課堂對比下來,后者顯得呆板。因此,信息技術課堂的自主性應該從路隊開始。
(二)遠離課堂“空間貧困”
走進機房,無論哪一種電腦課桌椅排列方式,都無形中割裂了機房空間這一整體。平均下來,屬于每個學生的空間非常有限?;蛟S這樣的秧田式課堂看上去有條不紊,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非常厲害。但是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卻一節課只能眼巴巴看著教師在自己的空間里來回穿梭。如何拓展學生的空間,我采取開放式教學。在自主練習或者自主探究中,學生可以安排自己去教室的任一角落,竊竊私語也罷,大聲喧嘩也罷,教師甚至也參與其中,感受學生的智慧。沒有學生的主體發揮,其創造能力的挖掘僅僅靠教師旁敲側擊是不可能爆發的。
英國數學家泰勒認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某種才能,之所以多數學生的才能沒有發揮出來,是因為大多數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沒有學業壓力的負擔,而這也是我們學科的優勢。我們可以將抓學業成績的精力用來鉆研如何利用本學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保護好學生創造情感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評價激發學生的創造意愿;引領學生參與到教材、課程建設中,拓展學生的創造空間;突顯學生的課堂自主性,避免妨礙創造性思維興趣形成的影響因素。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