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科,黃淑娟,李書覃
?
侗族村寨建筑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協調發展
孫曉科,黃淑娟,李書覃
(桂林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三江的侗族村寨不但建筑景觀種類繁多,并且技藝精湛,造型美觀,風格獨特。侗族傳統的建筑景觀主要由古樸典雅依山而建的民居,肅穆而莊嚴的鼓樓、戲臺、村寨寨門、風雨橋等部分組成。侗寨的建筑景觀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為開發利用并轉化為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原創素材,是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提煉和升華的源泉,極富開發潛力。
三江;侗寨;建筑景觀;旅游開發;保護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原因形成了異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位于中國西南的云南、貴州、廣西、四川、西藏等,都是多民族省區,共有30多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那里淳厚樸實的民風,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建筑藝術、人文藝術,構成了一幅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情圖。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界眾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許多民族村寨也把民族村寨游作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與湖南貴州相接壤,現存許多風貌較為完整的侗族村寨,不但有完好的傳統侗族木樓等建筑,而且侗族的傳統服飾,生活習俗、歌舞文化等也得以保存下來,在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中繼續發揚光大,許多村寨成功地轉型為令游客流連忘返的旅游新村。[1]
侗族村寨建筑種類樣式繁多,而且技藝精湛,往往具有優美的造型、獨特的風格。古樸而典雅的傳統侗族木樓,莊嚴肅穆的鼓樓、舞臺、寨門、風雨橋等是傳統侗寨景觀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侗寨的居住建筑
侗寨的居住建筑為干欄式建筑,依據地形建造,高低起伏的民居使村寨形成了鱗次櫛比的建筑景觀風貌。

侗族民居鼓樓

風雨橋戲臺
依據地形因地制宜建造的木樓形式繁多,主要有高腳樓、矮腳樓、吊腳樓和平地樓四類。不論哪一種形式的木樓,建造時通常都是用杉木和松木作為主體框架,主要以兩層、三層為主,其中也有些是四、五層。[4]其特點是先在地面用較粗的松木或杉木構筑支撐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搭橫梁直至屋頂形成整體屋架。最后通過鋪茅草、樹皮或瓦等防水材料形成屋頂,地板和隔墻采用木地板和木板隔墻分割空間。房屋的一層為敞開式,一般用作圈養牲畜或堆放農具,較少住人。而侗族人家日常生活所需的神龕間、堂屋、火堂等則位于二樓或三樓。侗寨木樓為了更好的遮風擋雨將屋檐做成多層且出挑較深,底層的通透構造使得通風效果優良,熱工性能較好。
(二)鼓樓建筑
鼓樓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整個建筑以不用一釘一鉚,皆以木榫穿插而聞名于世。外觀形似龐大杉樹的鼓樓,從幾層到十幾層不等,高可達十多米。在侗寨中層層疊疊猶如寶塔般的鼓樓最為耀眼,它氣勢雄偉,飛閣垂檐,巍然挺立于村寨的中央。瓦檐上的彩繪或雕刻五彩繽紛,有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和歷史人物等。[3]鼓樓不只是侗族優秀的建筑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生活習俗、文學藝術、社會歷史等各個方面都與鼓樓緊密相關。通過鼓樓以民族的圖騰為媒介將侗族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訴求連接起來化作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鼓樓是侗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寄托,一般處于村寨中央,民居環繞而建,作為侗寨特有的標志性和象征性的公共建筑而存在。
(三)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特有的亭廊式的橋梁建筑。橋廊兩側有朱漆護欄和長坐板,兩頭有高聳的橋亭,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非常精致和漂亮。在建國以前,侗族人多在河道渡口處建一些供過路旅客或商販歇腳、納涼、避雨的橋梁,因此稱作“風雨橋”。據說在早期,侗族鄉民還在風雨橋上設有免費的飲水點,足見侗族人民的熱情與好客。
(四)侗族戲臺
在較大的侗寨都會有戲臺,其造型與吊腳樓風格近似,用杉木木集接穿斗拱而成。一般戲臺有兩層,三柱排扇單間二層,一層高約2米,前臺與后臺之間通過壁板隔開,后臺左右兩側留有兩個邊門,供演員進出使用。臺前額枋裝飾有龍鳳呈祥、花鳥蟲魚等彩繪,臺前的兩側柱子皆有詩詞、對聯。瓦脊翹角上以仙鶴林立、二龍戲珠等主題的彩雕作為裝飾。整座戲臺將建筑藝術、雕塑藝術、文學藝術融于一樓,顯得格外精致秀美。每逢盛大節日,村里的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興高采烈到戲臺上吹拉彈唱、載歌載舞迎賓送客。
(五)井亭與路亭
侗族村寨隨處可見路亭和井亭。侗寨因靠山而建,村民日常多取山泉水飲用,井亭和路亭的建造方便了村民、路人的取水。建筑樣式與鼓樓、風雨橋的風格相一致,多為重檐閣式建筑。
(六)侗族建筑景觀的文化特點
形形色色的侗族建筑景觀,從風雨橋到鼓樓無一不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不同建筑景觀的形成來源于侗族人民在與大自然相處過程中合理處理與自然關系的經驗與心得,反映了侗族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在了侗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賦予了侗族文化資源以通俗性和多樣性,這與現代旅游開發的重參與的特質相吻合,極具開發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是侗族村寨建筑景觀最大的特點,為開發利用轉化為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原創素材,是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提煉和升華的源泉,極富開發潛力。
(一)侗族建筑景觀的價值
侗族村寨的傳統建筑是侗族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物質形態的侗族文化。侗族村寨建筑既有普通鄉村傳統的特征共性,又有其文化歷史的特殊性。三江侗寨獨特的建筑風格,優美的建筑造型,精湛的傳統建筑技藝充分體現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造工藝和侗族人民卓越的智慧。侗族建筑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寨形態各異,建筑鱗次櫛比,寨門、鼓樓、干欄民居、風雨橋等建筑景觀與青山綠水等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侗寨恬靜優美、古樸自然、生機盎然的景觀意境。隨著近幾年旅游者需求與品位的提高,具有原生態的民族村寨成為旅游的熱點。侗寨原生態的文化和建筑景觀資源與青山、綠水、古樹、梯田的自然資源相互依托融為一體,其潛在的旅游價值極高。隨著民族村寨旅游熱潮的延續,它將逐漸被外界發現并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資源。
(二)民族村寨游與侗族建筑景觀之間的關系
建筑景觀蘊含的不單是侗族村寨傳承下來的建筑符號,它還是侗族文化的延續,其保護與旅游開發,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倘若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景觀及文化,旅游開發將無從談起。另一方面通過開發侗族村寨旅游可以恢復侗族文化表現形式,促進侗族文化的保護。村寨旅游能帶動侗族村寨經濟的發展和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為傳統建筑的保護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和居民文化傳承意識的回歸。[4]
曾有學者認為旅游開發帶來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會對傳統村寨的文化傳承、建筑景觀等構成破壞,但是,鑒于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影響,少數民族村寨建筑景觀遭到破壞,民族文化被同化、流失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受同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同時,對經濟落后而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為改變其貧窮落后的面貌,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產業是最好的途徑。
(一)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侗族村寨在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旅游開發力度不夠,對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沒有進行充分的挖掘,停留在低級的重復性開發,甚至造成文化遺產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比如侗族傳統建筑景觀的旅游開發方面,主要以瀏覽觀光為主,缺少對建筑文化內涵、建筑技藝的詳細整理、介紹,使建筑景觀的魅力有所缺失。二是過度開發現象嚴重。隨著村寨旅游開發的興起,游客量的增多,各種家庭旅館、商鋪、飯店也隨之興起,建筑風格各異,破壞了村寨原有的建筑格局與風貌。
(二)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建筑景觀保護協同發展的原則
1. 保護性原則。三江侗寨旅游開發與建筑景觀保護的協同發展,首先要強調保護性原則。旅游開發過程中,伴隨大量景觀改造、游客涌入等影響因素,必然對村寨傳統的建筑景觀資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與影響。村寨傳統的建筑景觀資源和整體風貌反映的是歷代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侗族文化和歷史最直接的體現,一旦損毀將很難復原,所以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
2. 適度性原則。要實現旅游開發與三江侗寨建筑景觀保護的協同發展,必須要堅持旅游開發適度性原則。必須防止三江侗族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防止民族文化失去傳承與發展的原生環境,必須保證三江侗族文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3. 原真性原則。原真性原則是指保證三江侗寨建筑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真實性。三江侗寨其資源的原真性保護得好,其休閑旅游開發才會持續發展下去,才會真正發展成為具有顯著吸引力的民族村寨景區
(三)侗族村寨旅游開發與建筑景觀保護的關鍵
旅游開發是促進侗寨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經濟發展為侗寨民族文化保護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同時,只有對侗族景觀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才能保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對侗族文化的挖掘與開發,促進觀光旅游向文化體驗的休閑旅游轉變。目前侗族村寨的旅游產品層次較低,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構建侗族民族文化藝術品體驗學習活動節等大型活動是傳統工藝展示與傳播的有效途徑,將村寨建成以民俗文化的體驗、學習、娛樂、休閑為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景區。
加大傳統建筑的保護力度,促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開發。傳統侗族村寨擁有類型多樣的侗族建筑景觀,包括吊腳樓房屋、村寨古街道、風雨橋、鼓樓等。加強對民族建筑文化景觀保護制度的建設,增加保護建筑文化景觀措施,對于保證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延續性具有重要意義。對村寨重要文物古跡、老建筑、古樹等進行調查,并登記造冊,制定出相應的保護規劃。在對傳統建筑景觀的保護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整個村寨的原真性保護,保護整個村寨原真的風貌及格局。對村寨中新建的與傳統風貌格格不入的建筑應及時進行整改,對于改建的建筑原則上不進行根本上的改動,只允許內部進行適當的修繕。
加強村寨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保持風貌的前提下對村落的環衛設施進行改造,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避免對河道景觀的破壞。由于傳統建筑多為木結構建筑,消防設施必須以較高的標準進行設置,成立專門的火災應急指揮小組和日常火災監控小組。
在保護村寨原有傳統侗族建筑的同時,也要保證部分村民對新建房屋的需求,因此要劃定新建區,保障村民新建房屋的需求,要嚴格審批,保證新建房屋風貌整體與村寨傳統風貌相協調。
侗族村寨的旅游開發在利用獨具特色的建筑景觀資源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的同時,還要注重開發侗寨特有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景觀,可通過建立侗族民俗文化風情展覽館和加強侗族節慶活動的宣傳等措施,將旅游活動打造成為宣傳侗寨文化,促進侗寨保護的窗口。
總之,侗族建筑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不僅有利于侗族人民的文化傳承,也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護和開發侗族村寨不僅能讓人們追憶侗族的歷史發展,了解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也能讓我們從中獲得種種啟發。[5]而且開發與保護侗族村寨也能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使之成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的重要途徑與場所,這符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
[1] 孫九霞. 社區參與旅游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正效應[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5, 27(4): 35-40.
[2] 馬惠娣. 未來十年中國休閑旅游業發展前景展望[J]. 齊魯學刊, 2002(2): 19-26.
[3] 蔡凌侗族聚居區的傳統村落與建筑[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265.
[4] 中國民族發展史編寫組.中國民族發展史:下冊[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831.
[5] 安穎. 試論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J].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6(3): 94-97.
(責任編校:彭 萍)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ribue Villag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Advance
SUN Xiaoke, HUANG Shujuan, LI Shuqi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
The Sanjiang Dong TribueVillage is not only a wide range of landscape but also an architecture, and superb, attractive appearance and unique style. The Do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mainly simple and elegant hillside houses that composed solemn and stately tower, stage, Zhaimen village, which is boasting and other parts. The Dongzhai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s bo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lso it is of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style,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ourism product that provides an extremely rich original material, it is a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refining and sublimation source of highly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like double-edged sword, how good Zhebing Jian village with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in this paper.
Sanjiang; Dongzhai;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tection
TU 20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11
2096-059X(2015)05–0055–04
2015-07-12
孫曉科(1988-),男,河南洛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城鄉規劃學研究。黃淑娟(1971-),女,廣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李書覃(1988-),男,河南濮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城鄉規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