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要:語文教學是富有深刻思想內涵和豐富語言意境的。課堂上的熱鬧活動,往往停留在“是什么”這個淺嘗輒止的層面。如何深掘文本的內涵,品鑒語言的魅力。本文結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案例,通過解讀文本教學的三個層次,幫助學生學會咀嚼課文語言和文字之美。
關鍵詞:品鑒 文本 深層
一、熱鬧的課堂緣何費力不討好
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往往會針對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內容,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你喜歡小興安嶺的哪個季節?你喜歡的這個季節描寫了哪些景物?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它們的?”
課上,學生合作分組匯報,教師引導總結,板書整齊規范,時間分配得當,課堂氣氛活躍,目標似乎順利完成。
課下,問及學生課上收獲和感受,學生大都從華麗的詞語和句子表面回答,難以從心靈深處感受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色和用詞造句的準確性,更不用說學會抓住小興安嶺每個季節景色的特點進行觀察和描寫的方法了。
精心準備的課,課文精髓體現不出來,一節課就這樣費力而不討好。
二、引導學生進入“為什么”的大門
實際上,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關注文本說了什么,怎樣說的,而對于“課文為什么這樣說”就沒有深入咀嚼和解讀。
周一貫老先生對語文教學的解讀:“在鉆研文本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往往停留在‘課文說什么這個層面。千方百計引導兒童去了解課文說了什么。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比‘課文說什么更重要的,不僅有‘課文是怎么說的,更有‘課文為什么要這樣說。所以,課文說什么?課文怎樣說的?課文為什么這樣說?是解讀文本的三個層次。”
所以“課文為什么這樣說”,是教師引導深挖文本內涵和品鑒語言魅力基本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途徑之一。
三、如何引導學生品鑒文本深層之美
(一)情境創設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可見,創設情境,能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景與情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或許是學會評鑒的第一步。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有幾篇都是描寫祖國景色的文章。設計時,可以把它們串起來,創設旅游大巴專線情境。在課始,教師創設情境,“同學們,快看!這輛旅游大巴再次向我們駛來了,我們這一段時間曾經坐著它爬過陡峭的《天都峰》,游覽過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今天我們要去哪里參觀呢?”出示小興安嶺的圖片,進入本課。而且,創設的這個旅游的情境,時刻不能丟,讓學生在整堂課中,不覺得自己是在教室里聽課,而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在不同的景點旅行一樣。整節課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向大家展示你們組游覽的收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氛圍也就非常濃。這樣既以聚類的方式復習舊知識,又能用類似的方法進行新課學習。
(二)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應該開放,適合學生年齡特征,抓住文章關鍵,讓學生經過一定的思考,能夠有成就感地回答出來。
小學三年級學生,對于“景物”這個詞還很抽象,針對一些問題,不是學生不知道答案,而是不知從何回答。所以問題的提出一定要適合班情和學情而定。
一篇課文中,“為什么會這樣說”的問題很多,我們應選擇兩三個關鍵處,且是對整篇文章具有較大的覆蓋面和生長點,不能面面俱到。
例如,本課問題可以預設成:你認為這個季節哪兒美?美是怎么體現出來的?結合文中詞句談談你的體會?這樣,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學習就是這樣,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逐漸深入
如在教小興安嶺春天美時,學生從文中發現“新的枝條”為春天增添了美,很容易揭示出課文第一層境界“課文說了什么”;第二層境界“課文是怎么說的”,則是從“抽出”這個動詞入手,利用“抽出寶劍”這一生活動作,了解并感受“抽出”新枝條的意境和速度。
第三層境界設疑——“課文為什么要這樣說”。在小興安嶺冬天氣溫達到零下二十幾度的情況下,即使到了春天,天氣也不會很暖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此嬌嫩的枝條為什么會快速地抽出枝條呢?引導著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
“這抽出的僅僅是新的枝條嗎?”這一反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引導學生深刻地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渴望、頑強和敬畏。正是這些小生命,讓我們品鑒到春天是希望、是生機,從而觸發學生對小興安嶺由衷的喜愛和對生命的感悟。
同樣,在體會小興安嶺冬天之美時,學生很容易從課文中發現“課文說了什么”,如有厚厚的積雪,捕到美餐的紫貂,舔自己腳掌的黑熊,儲藏糧食的小松鼠等等。并發現它們的有趣之處。大多教師講到這里就直接點題——冬天美不美?就結束了。
在這里我抓住了“厚厚的積雪,常常會沒過膝蓋”。反問學生:在這句話里,你感受到的小興安嶺的冬天真得很美嗎?有學生說:“是的,那里有美麗的雪花在空中飛舞,小動物們的生活也很有趣”。
追問:“如果我們每天在這樣的路上行走,車騎不動,車開不了,你認為這樣的積雪還會美嗎?”很多學生開始搖頭了。于是提示“有沒有聽說過‘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今年下得雪越厚預示著第二年是個豐收年”“厚厚的積雪就像是給小興安嶺的地下很多的名貴藥材、奇花異草和其他植物蓋上了厚厚的棉被,既凍不死,溶化后又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我還知道雪越厚,來年的小動物們從洞里一出來,就能喝到甘甜的泉水了”……
學生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迫不及待地表達著自己的見解。“這厚厚的積雪雖然給小動物和人類帶來了諸多不便,但這里的一切都需要這厚厚的積雪的呵護啊”,又有學生說:“也正是因為有冬天,才有了春天的美景和生命!”這時,學生大腦睿智、開朗,不僅看到了小興安嶺冬天的自然之美,更體會到了冬天的蘊育之美。
整篇課文從關鍵點入手,把風景美、生命美、奉獻美和孕育美有機地統一在一起,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美的存在。語文是富有美感和多樣色彩的一門課程,她承載著工具性、人文性等諸多特點,只有經過師生的共同深入思考,才能品鑒出字里行間的思想內涵和境界,從而達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印濤.教師該如何解讀文本[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08(9).
[2]矯賀蘭.利用電教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1999(4).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