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波
pH值是養殖戶容易監測的水質指標,但由于沒有科學認識pH值,造成很多老養殖戶不愿去測。如養殖戶嘗試用生石灰提高水體pH值,有時效果很理想,但有時會造成蝦大量死亡,這是沒有科學認識pH值的后果。
pH值的變化可反映水體堿度、硬度、藻類、有機質、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毒性的變化,管理重點是避免出現過低、過高和波動過大。
一、科學認識pH值和堿度
pH值表示水體的酸堿度,其變化主要決定于池水中游離二氧化碳和碳酸氫根的比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生動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所含的腐殖質、礦物質等都會影響水體pH值。對蝦養殖水體的pH值應控制為7.0~9.0,最適宜的pH值為8.0~8.5,早上和下午的變化幅度最好不超過0.5。監控方法是每天清晨和下午各測量1次,并做好記錄。
白天陽光充足,水生植物進行強烈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游離的二氧化碳,水體pH值會升高;而夜晚水生動植物、養殖對象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動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水體的pH值降低。這種規律性的變化表現為池塘的最低pH值出現在日出之前,最高pH值出現在日落之前,白天pH值逐漸升高,晚上逐漸降低。由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在中、上層水體中進行,水體表層的pH值要高于底層;晚上水生植物下沉,蝦及微生物主要在底層活動,同樣水體表層的pH值高于底層。
堿度則是水中氫氧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的總和,其功能有兩方面:一是提高藻類對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增強光合作用;二是作為水中pH值的緩沖物質,在提高水體堿度的同時,可向水體補充鈣離子、鎂離子等,有助于減少蝦軟殼等現象的發生。
二、pH值對水質和蝦的影響
pH值低于7時,蝦呼吸加快,血藍蛋白運輸氧的功能發生障礙,造成缺氧癥的發生,使蝦的攝食量減少,消化率降低,新陳代謝變慢,生長受到抑制。pH值過低時,有毒的硫化氫增加,亞硝酸鹽毒性亦增強,對蝦的生長有很大影響。
pH值過高時,有毒的氨增加(NH4+轉變為NH3),腐蝕蝦的鰓組織,造成蝦呼吸障礙,嚴重時使蝦窒息。pH值過高還將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對有機物的降解,造成水質惡化。早晚pH值變化過大,水體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蝦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三、池水pH值的科學調控
1. pH值偏低。養殖前期出現pH值偏低,一般為酸性土質或納入的水源呈酸性造成的;在養殖的中后期,池塘底部蝦的糞便、飼料殘餌和死亡的生物在細菌的作用下厭氧分解產生大量有機酸,很容易造成池底酸化,此時會造成pH值逐步下降。當清晨pH值低于7.8且堿度足夠,則表明池底已開始酸化及老化。科學處理方法:用生石灰(CaO)或熟石灰[Ca(OH)2)]處理,補充水體的氫氧根離子。酸性土質在清塘時即用生石灰處理,假定pH值為7的池塘在進水前畝用生石灰20~30千克,可使水體pH值提高到8以上;中后期生石灰用量一般為3~6千克/畝 · 米,由于水體的pH值白天比晚上高,上午用量應適當降低,而傍晚用量可適當增加。
2. pH值波動大。在養殖過程中,亦常發生晚上pH值較低,但到了白天又恢復正常,甚至偏高的現象。pH值日波動過大,一般是養殖水體堿度偏低且水體缺鈣、鎂離子的表現,科學處理方法:用碳酸鈣粉(CaCO3)或白云石粉[CaMg(CO3)2]3~5千克/畝·米,補充水中的鈣、鎂及碳酸根離子,加強池水緩沖能力,防止pH值的急劇變化,這也是價格低廉且效果好的補鈣方法。若堿度太低需要快速提高,則建議使用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用量為1~2千克/畝·米。
3. pH值過高。pH值過高,是指晝夜均在8.5以上,下午在9.0以上的情況。造成pH值過高的主要原因有: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強烈;過多使用生石灰清塘所引起;池塘老化、塘底含氮有機質偏多以及水體緩沖能力低;水中的二氧化碳被藻類充分利用。科學處理方法:可施用米糠和乳酸菌,亦可施用食醋、有機酸,但總體效果不佳,施用第二天易反彈。針對pH值高難降且易反彈的這一特點,建議使用降堿抑藻靈,按250克/畝·米的量對水溶解潑灑,既能快速平穩地使pH值降低0.3~0.6,又能避免變化過大對蝦造成不良影響。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元光南路13號水產大樓 郵編: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