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多山,金城名師,中學高級教師。“全國中小學外語園丁獎”、“全國優秀外語教師”獲得者。在省市各類教學研討會上作專題講座20余場,發表學術論文47篇,出版教育專著4部。
教師是與學問打交道的職業,教育對教師學問寄予很高的期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瑪利亞·托雷斯所言:“一個國家的教育可以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主要取決于誰是國家的教師以及他們能夠和樂于干什么?!薄罢l”是教師,他們“能夠干什么”以及“樂于干什么”是一個重大的教育命題,也是時代的呼喚、民族的吶喊、社會的追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教師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真正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就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學問,即除了精深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以便在授課時能夠“信手拈來”、靈活運用、縱橫聯系、游刃有余,這將直接關系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與威望。課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及改革,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學問。教師要更新、拓展自身的專業學問,就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教育知識為紐帶,以學科教學知識為支撐,以通識理論知識為依托,積極投身專業學問的更新與拓展。
教師的專業學問要做“深”?!皫熣撸詡鞯朗跇I解惑也?!苯處煖Y博的學識是“傳道”的基本前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保障。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而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身的學習需求、個性愛好、情感態度、所想所思及情緒表達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智慧、靈活、個性地教育學生。淵博的知識、靈動的教育智慧是教師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基礎。如果教師專業知識不扎實、教學能力不過硬,教學中必然會捉襟見肘,更談不上創新創造?!罢n無定案”“教無定法”,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預設和生成辯證統一的過程,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多變性往往使課堂出現一些出乎預設的“小插曲”,而教師要想在課堂上以不變應萬變,就必須深挖教材、充分“預設”、機智應對,因此教師的專業學問要做到“深”,要往融會貫通的方向做,做出學術規律,彰顯出學術素質。
教師的跨學科學問要做“寬”。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惟有教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毙畔r代,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知道的學生未必不知道,而學生知道的教師未必很清楚。那么如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教師必須有廣博的學問,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學問才能有教學的自信和底氣,才能敢于“放手”,引領學生主動、自主地學習,才能自如地應對教學中的生成,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教學互動。教師要“以學定教”,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案,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多角度、多形式、多活動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堂互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誘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善于捕捉發生在課堂上、學生中的智慧火花,靈活機智地將其引入“課堂對話”,以激勵學生的思維、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勇于和其他學科擁抱,提升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層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銳的觸覺和目光,隨時關注知識的更新、變化與發展動態,不斷學習新知識,及時捕捉新信息,創造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專業學問。過去,教育界流傳著一句話“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教師僅有一桶水還不夠,還必須有活水之源頭。教師要想有一桶活水,或者說保持桶中水的活力,就要善于學習,善于讀書,不斷吸收新的教學思想,勇于保持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讓這桶水隨時與時代的大江大河相連互通。教育是傳承文明、啟迪智慧、孕育未來的事業,教師是在用已有的知識去為未來培養人才,但知識絕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所以,教師桶中的水必須是常流常新的水,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給學生提供一碗“新鮮水”“環保水”甚至“多功能營養水”。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學問,“把學問做在動態發展、不斷更新、具有時代感的水平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并引導學生走向未來發展的人生之路。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問觀,要熱愛讀書,潛心讀書,博覽群書,善于追求教育的“生命境界”。讀書可以遠離平庸,增加底蘊;讀書可以滋養靈氣,添加睿智。教師要及時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及時把握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新動態,不斷強化專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積淀自身的文化底蘊,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水平。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