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摘要:本篇論文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運用“探究式”教學的一些感想和收獲。“探究式”教學一旦應用于實際將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但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可以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的情境。本文從情境創設的五個基本條件入手闡述了創設探究情境的理論,并結合實際,在探究教學中成功創設情境,提高教學實績。
關鍵詞:探究式 教學 情境 創設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贊可夫)。要使教學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來獲取知識,主動獲得探求知識的方法,能夠更加主動、更加具有開拓性。探究式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有所體驗,同時,必須,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并最終達成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的終極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探究式教學情境的設計應當體現出這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教師“教”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能將所授知識、內容更直觀更有趣地體現在學生面前。一是學生“學”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能更自覺更主動地去進行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并能在更加寬松、自主的氛圍中獨立地進行探究。這兩個“情境”的創設與實施相輔相成,同時進行,共同發揮其作用。
一、在創設有利情境時應遵循下列五個基本條件
(一)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情境創設的前提
教學,教學,有教有學,既離不開教的表述,也離不開學的回應。所以說,教學的過程必須有教師和學生兩種特殊的人的交流的存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親其師,信其道。”等等,可見,教師和學生的感情交流是構成良好情境的重要條件。
(二)有利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與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作為基礎
師生在完成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時是以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同時伴以情感的交流,需要在共同的知識探討中進行。如果教師面對的學生對該知識一無所知,或者教師的準備不夠充分,這種交流進行起來都會非常吃力。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同時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是創設有利情境的另一個重要條件。
(三)教師具有高超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是構建良好情境的必要保證
要使學生的思想和認識達到或超越教師的教學要求就需要尋找到一定的表達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取的“傳授”形式,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業務素養和技能,如深入把握教材的能力、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等。
(四)構建有利的學習情境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
我們都知道“觸景生情”和“身臨其境”這兩個成語,這里的“景”和“境”兩個字都同指一個目標——物質條件,否則,如何“生情”,怎能“身臨”?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足準備、靈活運用教學用具,比如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具、儀器,生動形象的圖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等,都是構建有利教學情境的物質條件。
(五)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程度的基礎上創設有利情境
針對性原則是實現以上四條的前提,沒有了針對性情境的創設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針對性是建立在對學生思想水平、知識基礎以及個性特征和智力狀況的了解這些基礎上的。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設計出觸及學生內在感情的良好情境。
二、創設情境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能力。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促使學生能主動鉆研,學會學習。在探究式教學中,成敗的關鍵,效果的體現在于能否向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進行探究的情境。
結合本人的物理教學經歷和一些有益的嘗試,在探究教學中成功創設有利情境,培養、發展、鞏固了學生的探究思維,使教學取得了不凡的效果。
(一)在概念形成中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需要在啟發教育上下功夫,在引導學生興趣上動腦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求知欲得以激發,增強學生力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應當讓鼓勵、推動學生自主探索,勇敢實踐,大膽質疑,用事實說話,讓思考生輝,進而完成認識的自我調節,達成同化、順應、平衡等心理過程。
比如,在對“密度”知識進行探究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提出問題(設置問題情境):通常人們都說鐵比木頭重,是否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鐵的質量總是大于木頭的質量呢?向學生提供相同體積的鐵塊和木塊,體積較大的木塊和體積較小的鐵塊(質量相同)各一,利用儀器——天平,測量質量,發現天平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其后,允許學生大膽討論猜想,提出自己的觀點。如相同體積的鐵塊和木塊,其質量為什么不相等?不同體積的鐵塊和木塊,其質量為什么相等?……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做實驗收集數據。學生組與組之間互相交流與合作、討論后發現: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近或相等的。最后由學生討論總結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順勢提出密度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密度的含義。通過這種做法,使事實與學生的舊有知識產生矛盾和沖突,促使他們主動思索,并親自動手,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培養他們探究的思維方法。
(二)在規律尋求中創設實踐情境
動腦非常重要,動手更是難能可貴。我們提倡探究式教學,由教師提供儀器,提出探究目的,再由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記錄、收集、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點評、分析,并最后由學生作出總結。
在上例“密度”教學中進行修改后,便可加以實施。探究目的:探究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關系。之后學生可選取體積相同的同種物質,也可選取不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加以實驗、測量并分析,學生交流合作,討論得出規律性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教師簡單直接地給出科學結論,而是由學生用探究的思維方式獨立獲得科學結論,從而體會到獨立探索獲得新知,得到發展的樂趣和成功滿足。
(三)在練習處理中創設應用情境
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且在具體的應用中學生能夠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意義。教師可以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提供器材和試驗場所,為學生創造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驗中鞏固已學的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透鏡”特征知識后,可讓學生去動手設計望遠鏡;在學習“物體浮沉條件”后,可讓學生利用易拉罐制作潛水艇的模型等。對一些物理知識的應用,教師可以在課堂練習中穿插,也可以組織開放性試驗,從而深化學生對新學知識的全面掌握。
總之,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操作、思考、總結而獲得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教學效果顯著。同時,使學生獲得了探究的思維方法,學會了對比推理,學會了知識的應用,學會了真正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大昌.高中物理教學大綱的研究性學習[I].課程、教材、教法,2000(2).
[2]湯衛平,鄧鐵橋.物理主題活動課的三種類型[J].物理教學探討,2000(3).
[3]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1991.
[4]胡永生.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范例,2001.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