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已走過了初創、發展、創新三個時期,為旅游業和旅游職業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仍存在不可回避的弊端與不足。新型的旅游職業道德教材應以旅游行業主要部門及其旅游崗位的職業道德內容為創新基點,從學科體系的職業性和獨特性、教材的銜接性和育人的效果性、理論的時代性和前瞻性、案例與資料應突出專業性和可讀性、內容要強調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思考與訓練”要著力于知識性和實踐性等六個方面進行探索,改變現行教材泛泛而談道德、職業道德一般性理論,缺乏緊貼旅游行業特色的職業道德內容現象,探求旅游職業道德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踐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緊貼行業,反映旅游職教內涵,提升旅游職業道德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主旨精神要義。
關鍵詞:旅游職業教育 旅游職業道德 教材創新
一、引言
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和政府以及各級旅游行業管理部門始終高度重視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旅游類各大專院校也在大力提升旅游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對旅游職業道德課程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旅游行業人才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各種旅游職業道德教材不斷推陳出新,積極助推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向旅游行業貼近,在旅游職業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推動育人機制向內涵發展的重大方略,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教學及其教材建設面臨著改革創新的重大挑戰,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能否反映時代要求和旅游職教內涵,關系著旅游職業道德課程能否實現“三迎合”,即迎合旅游類專業課程建設的需要、迎合旅游職業人才的職業品質教育的需要、迎合旅游行業企事業單位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一句話,能否實現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道德育人”方面發揮其更加獨特、有效的作用。
二、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分析
(一)我國旅游業現狀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發出了“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號召,直接推動旅游業成為了我國最早開放的行業和最早同國際接軌的一個領域。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我國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年增幅經常保持在15%左右,高于全球增幅3-5個百分點,1996年,旅游創匯突破100億美元,2007年旅游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2013年實現旅游總收入達29475億元人民幣。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我國旅游業出現的令人艷羨的進步是與旅游行業全體從業人員的辛勤奉獻分不開的;也與黨和政府以及旅游行業管理部門高度關注旅游職業道德教育,各旅游類大專院校對旅游職業道德課程建設與人才素質培養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各種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相繼推出密切相關。多年來的各類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為旅游職業道德課程建設,培養合格的旅游職業人才,為我國旅游業的卓越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彌足珍貴,可圈可點。
(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建設的幾個時期
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建設從上個世紀80年代追溯,大約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即初創時期、發展時期和創新時期。
初創時期,時間跨度為80年代。那時旅游業剛剛從十年文革內亂的廢墟中重新崛起、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旅游職業教育也蕩漾出一縷縷盎然春意。在經濟建設成為全黨工作中心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擺到議事日程上。1982年,鄧小平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培養“四有”公民的號召下,各類中等旅游職業學校開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建設。不過,此時的教材還主要是教師自己編制的講義,結構單調、內容淺顯,以一般的倫理學觀點和內容為基點,沒有統一的主旨精神和框架結構。雖然有較大缺陷,但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建設以及課程教育已經開始,并且悄悄地在育人方面發揮著作用。
發展時期,時間跨度為90年代。那時我國入境旅游如火如荼,境內旅游方興未艾,出境旅游剛剛開始。在我國旅游業欣欣向榮的背后,基于經濟結構轉型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上以及旅游行業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思潮,在黨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等一系列的主旨精神的推動和引領下,旅游管理部門以及各類旅游職業學校加強了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和教材建設,一批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出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司組織編撰的由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劉子富主編的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潘展新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等等。此時的教材已有比較統一的主旨精神和框架結構,如道德基本原理部分、旅游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部分、旅游職業道德建設部分、旅游工作者修養與教育部分等。在一定程度上,它們的理論描述貼近了旅游行業,成為現行教材建設的基本落腳點。此時的教材建設對于推動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培養旅游職業人才產生了較好的作用。所不足的是,一般性的倫理道德描述較多,與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教材的內容多有重復,缺乏緊貼旅游行業部門的內容和案例。一些開設旅游職業道德課程的學校對此頗有詬病。
創新時期,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今。這個時期的我國旅游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高增長,但行業中的道德問題也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我國旅游業的聲譽,威脅著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道德教育已成為這個時期的迫切緊要的問題。2001年9月20日,黨中央向全社會推出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綱要》的推動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出現了創新。有代表性的是陳吉瑞、陳剛平、王奉德編著的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馬勇虎主編的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概論》,陳吉瑞主編的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狄保榮、魏凱主編的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旅游職業道德》以及《旅游職業道德與政策法規》、《旅游烹飪職業道德》等。這些教材不僅吸取了《綱要》的主要精神,揚起了新時期道德建設的風帆,更為重要的是在內容上出現了旅行社、酒店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某些元素及案例資料,在旅游職業院校引起較大反響,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也由此產生一定的育人成效。
(三)弊端與不足
但是,現行的旅游職業道德教材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弊端和不足。
其一,教材框架基本上仍沿襲90年代發展時期的教材結構,沒有發生較大變化,也就是說并未出現緊貼旅游行業部門和旅游崗位的職業道德內容,盡管有些教材也曾出現導游和酒店從業人員的內容,但也只是些職業修養、知識修養和禮儀修養,既不深入具體也不系統全面。
其二,理論闡述還是采用泛泛而談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般理論與觀點,與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有不少重復,與旅游類專業課程也無法銜接。
其三,現行的教材已運用些旅游行業的案例資料,但僅限于導游和酒店從業人員,其他部門如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購物等案例資料幾乎沒有,有些案例資料還是上個世紀的,無法為旅游類各專業所欣然接受。
其四,思考與練習模塊里的題目唯書本知識是尊,與實際實踐相脫離,題目空洞又乏味,缺乏實踐操作之訓練,無法提升學生在將來旅游從業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行業特色不濃、職教內涵不深、實踐操作不強、本學科的獨立架構不鮮明,無法使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成為銜接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旅游類專業課程的中間橋梁。難怪有些旅游職業院校戲稱旅游職業道德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陪襯,可開可不開。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無法更加充分地發揮它應有的育人作用,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
三、立足于旅游職業教育內涵的探索創新
當時光的鐘擺指向了國民經濟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時期,隨著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相繼召開,中國的改革被推向關鍵的攻堅階段。在教育方面,黨提出了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著力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旅游業,為了維系旅游經濟高增長的可持續性,解決旅游行業中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國家旅游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經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充分醞釀,于2013年10月16日向全行業提出了“游客為本、服務至誠”的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黨的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愿景和旅游行業管理部門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的訴求同時向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及其教材建設提出了亟待改革創新的挑戰。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能否接受挑戰,決定著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建設極其課程教育效能的命運。
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創新探索應考量如下幾個問題:
(一)學科體系的職業性和獨特性
針對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泛泛論就道德、職業道德的一般性內容,缺乏旅游行業主要部門的職業道德內涵和具體的崗位道德規范要求的闡述,旅游職業道德的學科體系特色不夠鮮明的弊端,新型的旅游職業道德教材應在重要的時代信息引領下,本著改革與創新的宗旨,大膽挖掘、提煉,推出含有較為豐富的反映旅游職教內涵、貼近旅游行業主要部門及其工作崗位的職業道德內容。如旅行社、酒店餐館、旅游景區點、娛樂場所、旅游交通、旅游購物店等部門職業道德及其從業人員的道德規范。
新型的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從泛泛描述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般性內容的羈絆中擺脫出來,以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旅游行業主要部門的職業道德內容和崗位道德規范彰顯出旅游職業道德不是一般性的職業道德,也不是某個學科的陪襯,而是道德、職業道德的一般性理論與旅游行業的具體個性相結合的真正反映旅游職業教育內涵的獨立學科。它應有鮮明的職業性和獨特性。
(二)教材的銜接性和育人的效果性
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的道德部分某些內容重復以及缺乏與旅游類專業課程銜接的不足是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頗受詬病和不太受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職業道德課程要想改變多舛的命運,繼續發揮它獨到的育人作用,教材的更迭和創新至關重要。
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構建幾乎顛覆性的創新構架既要續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的道德理論,但又不能多有重復;它的行業部門職業道德及其從業崗位的道德規范要求的具體描述既要銜接后續各類旅游專業課程,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提供鋪墊,更要為提升學生的職業品質素養夯實根基,讓學生知道如何從從業的崗位工作中踐行職業道德,凸顯它的中間橋梁和育人機制的實用效果性。
(三)理論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教材的創新離不開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理論指導,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同樣如此。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應以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推動育人機制內涵發展的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道德體系、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等創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引用近年來旅游職業教育出現的新觀點、新理念來闡述經典理論,根據旅游業發展和旅游企業對人才的訴求,改革現行教材旅游職業教育內涵不厚重的教學內容,挖掘和創新能夠充分反映旅游服務行業中各主要部門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這樣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就站在了較高的視野上,使理論具備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四)案例、資料突出專業性和可讀性
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構筑旅游職業道德完整的學科體系,使旅游職業道德教育受到學校、學生、旅游用人單位的青睞,光有旅游行業部門的職業道德和崗位道德規范內容是不夠的,還得要有旅游專業性的案例資料以輔佐讀者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前面提到,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雖已出現了旅游行業某些部門的職業案例資料,但其不夠完整和全面使其仍差強人意。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除了強化采用旅行社、酒店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案例資料,還應大量收集運用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購物、旅游娛樂場所等方面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案例資料,涵蓋旅游類主要專業,顯示專業性;基于案例資料必須都是近些年的,因而也可增強教材的可讀性。
(五)內容要強調應用性和可操作性
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促進旅游職業道德課程教育教學在旅游職業教育中,在培育深受旅游用人單位歡迎的合格的旅游人才中占有一席之地,還必須考量教材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應用性,意味著教材的知識廣窄、深淺要適度,符合職業學生的接受程度;可操作性,則指學生學習了教材的知識后,進入旅游職場能夠很快運用和操作,而且必須產生實際效果。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么知識淺顯,旅游職業領域里的道德內涵挖掘得不夠深入,學生有不滿足之感;要么倫理學的純理論性描述比較深厚,超出職業學生的接受程度,況且又脫離旅游職業領域,使學生感覺內容空洞、晦澀和深奧。其應用性不大,也無法操作。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所遴選的部門職業道德理念和內容、崗位道德規范要求要來源于旅游類有關專業和旅游企事業單位,經過精心加工和取舍,將部門職業道德理念和內容、崗位道德規范要求與道德、職業道德的一般性理論觀點和規范要求相結合,使其知識要義能為旅游專業類的學生所接受,更能夠在未來的旅游職場操作。
(六)“思考與訓練”要著力于知識性和實踐性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素養的提升需要做題目的練習和實踐教學訓練支撐的。一部教材的實用價值如何,“練習與思考”模塊有著一定的擔當,決不可小覷。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要著力改革唯書本知識是尊,與實際實踐相脫離,題目空洞又乏味的“思考與練習”。設計的“思考與訓練”可考慮由 “問題思考”“材料解析”“實踐訓練”三部分組成。“問題思考”主要依據教材內容和教學情況,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進行習題測試;“材料解析”是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和旅游職業實踐,選擇典型的案例材料,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處理,以此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訓練”是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建議開展一些諸如職業調研、行業考察、企業訪談、客戶體驗、職崗模擬等職業實訓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問鼎行業、觸及崗位,訓練其適應旅游職業環境的潛能,為培養學生成為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的旅游職業人才構筑根基。
四、結語
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許多人做出不懈的努力。如果說過去的現行的旅游職業道德教材在探索反映旅游職業教育內涵,構筑學科的路途上邁出了一些步伐,那么今后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創新就應邁出關鍵性的一步。新型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推出要汲取現行旅游職業道德教材的積極內核,但又不同于其常態格局構筑去構筑幾乎顛覆性的框架結構,它應以部門和崗位職業道德內容見證道德、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與旅游行業的具體個性相結合,進一步去探索旅游職業道德的學科體系,去觸摸銜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共課和旅游類專業課程的中間橋梁以及有效的育人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邵琪偉在紀念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30年會議上的講話[C].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國旅游報[N].2013.
[4]譚為躍.新編旅游職業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譚為躍,男,南京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倫理。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