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醫患關系,媒體的責任與作為
——《中國記者》專訪全國政協醫衛界和新聞界部分政協委員
□ 文/本刊記者

▲ 多位來自醫療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從提高醫療技術服務價格、改善醫患關系等多方面入手,調動醫務人員參與醫改的積極性,讓醫務人員在改革中受益,以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新華社/發)。
“在醫衛工作中,尤其是醫患關系的改善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媒體的作用。”3 月6日上午,《中國記者》雜志記者來到全國政協醫衛組所在的北京會議中心,一進會議室就聽到一位委員正在結合政府工作報告談醫療改革和醫患關系改善。
醫患關系矛盾多發,是近年社會焦點之一,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醫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的局面。媒體作為醫患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本應比較客觀超脫,但現狀卻是醫生和患者經常都對媒體報道不滿意。一方面,在一些熱點醫療事件報道中,不專業、炒作甚至失實是醫療界詬病一些媒體報道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相對處于弱勢的患者,過去將媒體看成正義的化身,現在卻往往將媒體看成與醫院博弈時獲取更多利益的砝碼,一旦媒體不偏向自己說話,往往就覺得受到二次傷害。
當前醫患關系問題如何破解?媒體在其中可以發揮什么作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記者》采訪了政協醫療衛生界別和新聞出版界別的數位政協委員,他們分別從專業角度給出了建議。
記者站在何種立場,懷著何種感情,用何種視角和思維去報道醫患矛盾,這是一道考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
醫患矛盾為何會頻繁出現?是不是就如一些報道所說,要么是醫院或醫生黑心,要么是患者或醫鬧亂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認為,記者應首先認清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
“現在的關鍵,還是需大于供,什么事情需大于供的時候,問題就特別突出,緊跟著很多矛盾都出來了。”翟惠生說,他去過北京兒童醫院,了解到在季節性疾病高發的時候,一個醫生一天要看二三百人,排隊等著護士打點滴的隊伍得有幾百米長。
“醫生、護士也是人,長期在這種情況下,出差錯很難避免。”翟惠生認為,媒體要報道醫療事故和糾紛,出發點很重要,究竟是在做解決問題的工作,還是在激化矛盾。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王智彪認為,醫患矛盾是復雜社會問題的一部分,而且與社會對醫院、醫生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不科學觀念和過高期待有關,即有病了交給醫生總可以治好,一旦做不到,病人和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產生心理落差。
《新民晚報》高級記者唐寧,2014年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在上海做一個關于社區養老的調研,走訪了七八個社區醫院,認識了很多社區醫生,同時也去了一些三甲醫院采訪醫生和院長。她還深入社區居民家里,老人們表示對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生非常認同。她發現,從醫衛工作者的角度,他們對一些媒體報道確實有看法,因為醫患關系中好的一面沒有得到媒體足夠的反映,而不良的一面總是被一些媒體抓取甚至放大。為何一些媒體偏愛醫患關系中的陰暗面?唐寧說:“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
翟惠生認為,在醫患矛盾中個別案例并不代表普遍,雖然個別案例確實有其代表性,記者在面對具體的事件時,一定要有大局觀念,要分辨它對全面解決醫患矛盾問題有什么樣的作用,是正作用還是
負作用。對極端個案的關注和報道,要有利于普遍存在的醫患供需矛盾的解決。
媒體對醫療糾紛,表態要慎重。對于有定案的,有結論的,有明顯過錯的,可以明確說,但對于還不清楚的,要慎重。而且,媒體在醫療報道的專業性上還需要提升水平。——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小兒心臟中心暨北京兒童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劉迎龍
媒體報道不專業、炒作,是近兩年一些醫患矛盾事件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來自醫療界的批評。比如,2014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湖南湘潭婦幼保健院孕婦因羊水栓塞死亡事件,一些媒體報道單純突出孕婦死亡的結果,對原因沒有調查或調查不深入,導致輿論沸騰、醫患關系進一步惡化。這樣的結果是,近年已多次出現醫生公開提出抵制媒體的情況。
“有的記者,雖然有新聞敏感性,但確實是缺乏專業性,對一些問題并沒有了解得很透就報道出去了,現在新媒體時代又傳得很快很廣,傳到最后就走樣了。”唐寧認為,記者報道醫療事故,不能只突出結果,不報道原因和過程,因為人體和疾病都是很復雜的,一個人從發病到死亡,有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有時候醫生是沒有責任的。
“媒體如果只憑結果做一些有偏頗的報道,那么在讀者或受眾中是會產生一些不良感受的。”唐寧說,“當事雙方都不滿意,我接觸過,哭鬧的患者家屬也不滿意。”
醫療界批評記者水平不夠,可以理解為有三層意思,一是正面報道沒有講好故事,二是批評性報道沒有把握好“時、度、效”,三是醫療知識積累不足。
今年全國兩會小組討論中,翟惠生委員多次發言都談到媒體講故事能力的問題。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他說習近平總書記為何一直在強調要學會講故事,正是因為現在大家沒有講好。“搞新聞報道,必須要學會講故事,而講故事是要有功力、有頭腦、有思維的,故事不是光講一個情節,而是需要你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歷史淵源、背景和底蘊都必須要了解。” 翟惠生說,“醫患矛盾里面也有故事,媒體怎么講?”
“醫療行業肯定也有問題,但不能把個別問題無限擴大,不能老強調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媒體是要弘揚主旋律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說。
實際上主流媒體一直以來做了大量弘揚醫療界正能量的報道,為何還是不能抵消極端醫患矛盾事件的影響?唐寧認為,媒體講的正面故事大家不信,確實跟故事沒講好有關。“記者一定要掌握平衡報道的尺度,寫作的技巧,有時候記者很用心講一個故事,別人卻覺得是假的、夸張的,是因為沒能貼近人的真實想法。”唐寧說,“不能用我們所理解的正能量報道去強加于人。”
唐寧表示,當前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只報道山頂上那一點,而不報道一路走來泥濘道路中默默無聞的那些人、那些故事。而實際上任何偉大的人或事,都有一個起伏綿延的過程,如果我們的報道不能認識到這種成功是之前走過很多曲折的彎路、摔跤,才造就了今天的高度,那就是不合格的。
另一方面,接受采訪的政協委員認為,在做批評性報道時媒體確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溫建民認為,有的報道對醫患關系造成的撕裂很厲害,比如“縫肛門”等極端事件,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唐寧也認為,遇到一件醫療糾紛,不能為了抓人眼球,提高發行量、點擊率,甚至記者本人的知名度,就先報道出去再說。“其實有很多人向我爆料,我也記錄了好多個筆記本,但是我沒有報道。為什么?”唐寧說,“因為媒體是一個公共平臺,我要判斷報道出去后,會給社會造成什么影響,我也希望現在的媒體人能在遇到事情時都多做一些考量。”
至于提高醫療報道的專業水平,委員們認為媒體可提升的空間非常大,而且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為醫患關系向良性發展貢獻力量。
過去一些媒體報道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準確報道醫生的職責。醫生不是萬能的,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有時是幫病人修一修零部件。現在醫患關系出現問題,跟一些媒體的不平衡報道有關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胡盛壽
胡盛壽認為,健康教育要講究科學,不能變相地變成“大師”,專家介紹技術的時候,要用更加客觀的數字,來證明哪里好,對哪個方向好,不能泛泛而談。因為專業信息不對稱,老百姓一般是不懂的。“媒體報道要拿數據說話,傳遞正確的信息,現在講科普,但有的人夸夸其談,沒有任何根據;在介紹、推廣一些新技術、亮點時,也缺乏科學證據。我們國家的媒體,確實需要傳遞科學和正確的信息。” 胡盛壽說。
王智彪也表示,媒體在推動社會對醫生和疾病形成正確認識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要祛除醫學神話。王智彪說,患者發病以及疾病的轉變,患者是內因。媒體應該推動形成的共識是,醫生是很重要的外因,雖然目標是要救命,但是大量的情形下救不了命,真正的救命因素也在病人自己,醫學只能提供幫助。
第二條,發病的主體是病人,讓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