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魯
堅持綠色發展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寶 魯
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靈魂。綠色發展作為《建議》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為《建議》的突出特征和亮點之一,提出后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內蒙古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樹立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心發展方式,形成引領新常態為核心的發展機制,“十三五”時期努力取得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堅持綠色發展,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樹立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議》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生態環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需求。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作為良好生態環境的直接受益者和享用者,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平等消費、共同享用生態環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從認識上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礎和保障,通過改善生態環境為人民提供清潔的空氣、清涼的水、安全的食物。第二,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統計,我國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達2000萬噸左右,只有再減少30%-50%,環境質量才會明顯改善。農村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村環境就成了短板中的短板。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農業源在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中所占比例,分別達到43.7%、57.1%和67.3%。內蒙古整體還是農村牧區環境質量也不太樂觀,同時生態系統較為脆弱,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62.5%,退化草原面積占到60%,荒漠化土地面積達到52.2%,水資源短缺狀況逐年加劇,生態環境也是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必須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重大任務之一,加大生態綜合治理力度,嚴把環境質量關,補齊生態環境質量的短板,讓廣大人民全面享受到小康社會的成果。第三,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居住環境是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元素,高樓大廈為主體的城市居住環境和模仿城市模式的農村社區建設,減少了“鄉愁”記憶,淡化了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認同感、幸福感和歸屬感。在“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城鎮和嘎查村建設中,多保留自然因素、綠色因素、人文因素,避免千城一面或千村(嘎查)一面,以人民為中心設計和建設居民美好家園。
堅持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心的發展方式。《建議》提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綠色發展的落腳點在于發展,要經濟增長,更要綠色,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轉變。“十三五”時期,內蒙古面臨明顯的經濟下行壓力,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綠色與發展的關系需要統籌協調。第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農牧業方面,內蒙古在穩糧穩畜、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加大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建設力度,做強一產,同時做大農村牧區二產、做活三產,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牧業,用工業化和綠色化理念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形成“第六產業”綜合優勢,形成綠色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工業方面,據測算,如果現有工業污染源均能夠做到穩定達標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減少40%左右。“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要以大型、高端、循環發展為方向,培育國家級循環經濟骨干企業,培育發展橫向關聯配套、縱向延伸拓展產業網絡,加快重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改造提升,建設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循環經濟園區,形成綠色工業產業體系,努力實現減排目標。服務業方面,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健康、科技等低碳產業,建立綠色服務業體系。第二,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12.3%,但能源消耗量卻占到22.4%。內蒙古的單位資源消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初步核算,2014年全社會能源消費量為21663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為1.219噸標準煤/萬元,比2013年下降3.93%,而全國只有0.702噸標準煤/萬元,比2013年下降4.8%,內蒙古降速比全國低0.87個百分點。能源是內蒙古的約束,但更是優勢。十三五”時期,要圍繞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推動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變“黑色經濟”為“綠色經濟”;鼓勵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提高清潔能源輸出能力;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探索開發頁巖氣,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構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能源體系。
堅持綠色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戰略理念,形成引領新常態的發展機制。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之路,更是傳統體制和制度的改革之路。第一,建立和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形成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把握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新局面。第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近兩年,內蒙古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先行啟動了“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責任終身追究制度”三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試點工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意見》。“十三五”時期,認真落實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自治區《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和政績考核制度等方面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第三,建全綠色發展的法治保障體系。按照依法治區理念,建立和完善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自治區法律法規,以法律約束各種開發行為,禁止和制止不合法的建設活動,使法治在綠色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研究處)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