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構筑內蒙古對外開放新格局
張永軍
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強地區發展活力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區作為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機遇,破解中蒙、中俄合作難題,夯實發展優勢,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意義重大。

(一)發展理念上,要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局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構筑向北開放新格局中,必須順應全球化趨勢,拓寬開放領域,加強“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間的市場聯系,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提升我區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機制創新上,要更加注重國際規則和國際框架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贏并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這就要求在開展中蒙俄合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雙多邊合作機制深化交流合作,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相關國家合作,共同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同時,借鑒上海、廣東、福建、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營造與國際規劃接軌的營商環境,探索建設中蒙俄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吸引外資、發展對外貿易的新平臺。
(三)合作載體上,要更加注重合作園區功能定位和整合升級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質量,在更大范圍推廣復制。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我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口岸基礎、中蒙中俄經貿合作現實,根據口岸功能定位,充分吸收國內外合作區建設和經營經驗,一方面,積極穩妥地推進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形成對外開放重要的載體;另一方面,也需要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進行充分研判,對市場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謹慎推進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比較系統地提出了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與港澳以及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等六大任務,這為把我區建成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開放帶指明了方向和重點。
(一)強化內外聯動,拓展區域發展空間
依托口岸,切實發揮我區聯通俄蒙優勢,與沿線國家共同謀劃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如,依托滿洲里口岸,形成內連東北經濟區,外接俄羅斯歐亞大鐵路至歐洲腹地的經濟走廊;依托二連浩特口岸,形成內連京津冀經濟區,外接烏蘭巴托鐵路和俄羅斯歐亞大鐵路至歐洲腹地的經濟走廊;依托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和二連浩特口岸,形成外接蒙古國及俄羅斯歐亞大鐵路至歐洲腹地,內接環渤海經濟區的經濟走廊,等等。就我區而言,也需要借助二連浩特口岸和集二線,輻射帶動烏大張“金三角”發展;借助于滿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和京包線、包蘭線,輻射帶動呼包鄂發展;借助于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和赤大白鐵路,輻射帶動錫赤通經濟帶發展。
(二)穩步推進五通建設,切實開展全方位務實合作
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提出“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重點抓好:一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我區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優先領域,加強基礎設施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暢通陸海聯運通道,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二是積極搭建合作平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是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國實現戰略對接、實現國家間戰略協作的有效平臺。建設好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開放開發合作平臺,促進產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聚集。三是全面深化經貿合作。投資貿易合作是我區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要求。爭取我區加強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組織合作,采取不同國別組團投資、不同行業組團投資等方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四是加快產業合作開發。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圍繞農牧業合作、能礦和制造業合作、物流合作、跨境旅游合作、生態合作、金融合作等重點領域,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五是加強人文交流。奉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大力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加強與俄蒙在教育、文化、旅游、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
(三)適應國際化發展要求,創新對外開放新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正在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大幅減少外資準入限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近年來,我區對外開放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未來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要求和需求、特別是適應國際化規則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亟待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把握:一是充分利用現有雙多邊合作機制深化交流合作,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作用,加強與相關國家溝通,共同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如,加強中俄、中蒙等在第三國的合作,共同投資參與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建設。二是改革口岸和邊境地區管理模式,將邊境旗市納入“擴權強縣”試點范圍,擴大邊境旗市經濟社會特別是對外開放管理權限,增強發展活力動力。三是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前提下,抓好戰略對接,共同創新合作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秉持“親、誠、惠、容”理念,主動對接俄羅斯跨歐亞經濟聯盟、跨歐亞鐵路計劃和蒙古國“草原之路”計劃等發展戰略,創新合作模式,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處)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