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19年未結清的“糊涂賬”
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赤峰市民用福利五金廠廠區
建設方出資拿走建筑物,施工方承建取得工程款,這是施工建房的一般常識,也是工程建設的一種基本思路。然而,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法院在執行一起民事賠償案時卻違背了這一基本商業規則。錯誤執行5年后,紅山區法院下達民事裁定書,撤銷了之前所作出的錯誤執行裁定,然而,撤銷執行裁定9年多過去了,原有的錯誤執行依然未得到回轉,錯誤執行所產生的后果依舊持續……
赤峰市民用福利五金廠(以下簡稱“五金廠”)位于赤峰市紅山區西郊八里鋪西油庫南,大約距離赤峰市城區五公里,該廠隸屬于紅山區站前街道辦事處,是20世紀60年代建的廠子,主要生產民用建筑用的鋼構架、鋼窗制造、玻璃鋼產品制造等。
1982年,因為城區發展,該廠遷到了目前的廠址。同一年,當地為解決殘疾人就業,安排該廠接收了紅山區一部分殘疾人,主要是肢體殘疾者和智力殘疾者。該廠廠長宋書玉本人也是殘疾人,他腿腳不好。
“廠里殘疾人多,走路不方便,上下班很困難。”宋書玉告訴本刊記者。為了解決職工住宿問題,1995年,五金廠開會研究決定,并報紅山區站前街道辦事處同意,在廠里北側一塊3畝多的空地上建職工住宅樓。隨后經人介紹,建筑商呂亞東(以掛靠赤峰市紅山區建筑安裝公司為名)與五金廠達成口頭協議,雙方約定:五金廠負責提供土地和建樓所需的相關審批手續;呂亞東負責施工、資金、技術等其他一切事項,樓建好后,給五金廠10套房子,其余歸呂亞東所有。“當時商定是4層,總共2800平方米,3個單元,給我們10戶職工住房。”宋書玉說。
1996年10月,樓基礎即將完成的時候,呂亞東找到五金廠索要建筑工程款。宋書玉告訴記者,因為只是口頭約定,并沒有簽訂書面協議,所以就發生糾紛了,五金廠當時經濟比較困難,沒有錢支付工程款,于是工程就停工了。此后,呂亞東因拖欠工程款問題,以紅山區建筑安裝公司的名義將五金廠起訴到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法院。
采訪期間,宋書玉告訴記者,當年一審時紅山區法院沒有公開庭審。“當時我們去了,他們說當天庭審安排重疊了,讓以后再來,隨后讓我們簽了字。”宋書玉回憶,他和自己委托的赤峰市某律師事務所律師辛某被要求在一張白紙上簽了字。
就是否開庭一事,記者采訪了委托律師辛某。辛某說:“在我的印象中沒有開庭。”當時法院通知開庭,他與宋書玉去了后,對方把開庭的案子安排重疊了,并說當日不開庭了,并表示給他們做一份接待筆錄。“法院(工作人員)說當時比較忙,就讓我們在空白紙上簽了字。”
辛某回憶,后來宋書玉看過一審卷,一審卷的開庭筆錄始終沒有宋書玉與自己的簽字。“按理說,如果開過庭的話,庭審筆錄我們應當每頁都簽字的,如果不每頁簽字,萬一將其中的幾頁換掉怎么辦?最起碼要有宋廠長的簽字,如果我們兩人到場參加開庭,宋廠長應該每頁都簽字,我可以在最后一頁簽字就行。”
“庭審筆錄去年我好像見過。”辛某回憶,只是最后一頁有宋書玉和自己的簽字。但是他發現,簽字的那一頁是當時法院工作人員說做接待筆錄時要求簽的字,并且筆錄是好幾個人記的。
“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還沒有使用電腦,是人工手記的,手記也不能換好幾個人,我看了筆錄,筆跡都不一樣。”辛某告訴本刊記者。
根據1991年4月9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
然而,紅山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8)紅經初字第382號顯示,原告建筑安裝公司的委托人呂亞東、被告五金廠的法定代表人宋書玉及其委托人辛某當時到庭參加過訴訟。對于是否開庭,本刊記者電話聯系了赤峰市紅山區法院院長劉洪軍,對方表示對此事不清楚。

赤峰市民用福利五金廠廠長宋書玉
2000年1月20日,紅山區法院一審判決五金廠向赤峰市紅山區建筑安裝公司(呂亞東掛靠建筑公司)償付工程款及利息共計237206.55元。事后五金廠向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00年8月3日,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決定。
宋書玉告訴記者,當時他對前來執行的法官齊國政說,既然五金廠欠了對方錢,希望能給1個月時間用于籌錢,對方不同意,最后就強制執行了。本刊記者在紅山區法院作出的(2000)法執字第629號民事裁定書及其查封財產清單中看到,2000年8月31日,紅山區法院查封了五金廠集體所有的北院3畝土地,以及樓房基礎。
2000年9月30日,赤峰市紅山區法院作出的(2000)法執字第629號民事裁定書中裁定,依法將已經查封的五金廠的3畝空地拍賣,拍賣價款為16.9萬元,受買人為呂亞東之妻張偉紅,由張偉紅去土地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證。
宋告訴記者,對于判決結果,以及法院將五金廠用于建樓的3畝土地拍賣給張偉紅,用于償還五金廠所欠其丈夫呂亞東的工程款,五金廠也表示接受。但是五金廠用于建樓的樓房基礎也在3畝土地上。即土地已經被拍賣用于還工程款了,作為不動產,它理應歸五金廠的樓房基礎也附著在3畝地上。
“當時我問法官,既然拍賣我們土地、房屋還了工程款,那樓房基礎怎么辦?對方讓我自己‘刨回去’(赤峰方言意思是‘那你拿走’)。”宋書玉告訴記者,即便是拍賣土地用于還款,法院應該將廠里其他的土地劃一塊拍賣,而不應該在附著五金廠建樓用的3畝土地上執行。
此外,所欠總共20多萬的工程款,在法院通過拍賣3畝土地之后,五金廠還欠呂亞東6.8萬余元,對此,執行員齊國政表示,3畝土地有3間磚混結構的房屋以及6間土木結構的房屋,按照法律規定,土地使用權已經歸張偉紅,所以房屋可以作為抵償呂亞東欠款。隨后,法院委托估價事務所估價,后拍賣給了張偉紅。就這樣通過兩次拍賣,五金廠還清了呂亞東的工程款。
2000年12月6日,在執行筆錄中,執行員齊國政表示,已經將五金廠的3畝地拍賣給張偉紅,拍賣價格為19.6萬元,從2000年10月10日起,該3畝地已歸張偉紅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其使用權。
對此,事后受五金廠委托負責本案申訴的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律師付某說:“五金廠之所以和對方發生糾紛,就是因為對方給五金廠建了樓房基礎,現在五金廠把工程款支付給對方了,那么對方應該把樓房基礎給五金廠,但是這個執行結果是既把工程款拿走,也把樓房基礎拿走了。”
于是樓房基礎成為明顯的執行錯誤點。宋書玉告訴記者,該執行過了10天左右,呂亞東找到赤峰市紅山建筑勘察設計院就五金廠職工住宅樓出具鑒定,鑒定結果是:“該工程基礎不能使用,不能再用作原設計住宅工程。”
對此,律師付某說:“9月30日執行完畢,10月10日找設計院鑒定是否合格,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工程質量不合格,承建單位就應該賠償建設單位損失,為什么執行完了才拿出鑒定結果?就是想掩蓋執行的錯誤,因為標的物(樓房基礎)讓人拿走了,只有說它是報廢沒用了,才能解釋拿走了沒錯誤。”
根據法院的判決,五金廠和呂亞東之間的關系成為發包方與施工方之間的關系,那么發包方付工程款,獲得合格的工程就是理所當然。然而,在赤峰市紅山區法院的判決書中,本刊記者發現,原告紅山區建筑安裝公司(建筑商呂亞東掛靠單位)起訴稱:“我公司完成基礎工程,但被告遲遲不撥工程款,造成主體停工,已完成基礎廢棄。”
按照常理,工程質檢合格是發包方支付工程款以及繼續施工的前提。根據1993年建設部通過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規定:“施工單位應當對本單位施工的工程質量負責。”即工程廢棄應由施工單位負責。
“既然設計院鑒定以及起訴書中說工程基礎廢棄了,不能再作為原設計住宅工程了,為什么五金廠還要支付工程款?”宋書玉質疑道,“即便是廢棄了,那也得給我。”
對于設計院是否有工程驗收資質,宋書玉一再表示懷疑。宋書玉向記者提供的一份由赤峰市紅山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于2000年12月18日出具的情況說明顯示:赤峰市紅山區建筑安裝公司承建的赤峰市民用福利建筑五金廠住宅樓工程,建設單位委托我質量監督站對工程質量依法監督。該工程基礎部分目前尚未進行驗收,其工程質量是否合格,處于待定狀態。
采訪期間,宋書玉告訴記者,當時五金廠想再找個合作伙伴把樓建起來,并告訴呂亞東,雙方雖然沒有協議,但樓的基礎畢竟是呂打的,不管和誰再合作,等找到新的合作伙伴,資金到位后,會按照合理的樓基價付款,然而事情卻并未按照這一設想得到解決。
2000年9月19日,在執行筆錄中,宋書玉曾認為該工程質量不合格。如果合格,會在一個月之內還清所欠工程款,并表示,如果工程基礎合格,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建樓,并還清所欠工程款,否則就找不到合作伙伴。對于宋這一質疑,執行員齊國政并沒有回答,而是表示法院依法將查封五金廠的北院3畝地使用權進行估價拍賣。
按照相關規定,工程完工時必須經過質檢機構驗收,而在驗收之前,施工單位對于本單位施工的工程質量負責,即工程應當由質檢站鑒定,根據鑒定結果才能決定五金廠是否付款。但宋書玉告訴記者,一審法院對于工程質量問題在缺乏鑒定的情況下,進行了工程造價鑒定,并判決五金廠賠償工程款,這一做法令人費解。
在2000年11月31日的執行筆錄中,宋書玉說,五金廠找到一個合作伙伴,由廠里出場地,對方投資建樓,建成后給五金廠10戶,土地使用權歸對方。但對方要求原建的樓房基礎須出具驗收合格報告,才能將五金廠所欠工程款償還,并開始施工建樓。
律師付某說,法院在執行的過程中,當事人其實是可以達成和解的,“五金廠重新找了合作伙伴,對方要求樓房基礎須合格,在合格的基礎上再繼續建設,對方將原先所欠工程款支付給原來的施工方,但法院對這一要求置之不理,如果法院當時找人鑒定,那就完全可以解決了。”
根據建設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規定:“工程必須符合工程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設計文件及合同規定的要求,并經質量監督機構核定為合格或優良。”《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第十七條也規定:“工程建設完工,必須經監督站核定質量等級,通過有關部門驗收后方可辦理交工手續。”
2005年,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紅山區法院糾正錯誤執行的行為。2005年11月2日,紅山區法院作出(2000)紅執法執字第629-1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如下:撤銷本院分別于2000年8月31日、2000年9月30日、2000年12月11日、2001年1月3日作出的(2000)法執字第629號民事裁定書。
既然上述錯誤執行裁定已在2005年撤銷,那么這個案子的執行應該回到原點。然而,如今距離撤銷錯誤執行已經10年了,距離執行錯誤發生已經15年了,從原有動工建房到現在已經19年了,至今依然沒有得到執行回轉。“我們廠按照法院的判決結果向施工方呂亞東支付工程款,呂亞東將占用我廠用于建設職工宿舍樓的土地和樓房基礎返還給我們。”這是五金廠在申訴材料中希望最終得到的結果。
采訪當天,記者來到赤峰市民用福利五金廠,廠里除了廠長宋書玉外,沒有其他人,原有的廠區已經廢棄十多年。“起初是為了解決殘疾職工住房問題,沒想到引發這起案子。如今案子已經近20年了,有些職工都早就不在人世了,因為這起案子,廠里的生產最終停止,工人也已離開,廠房都上了鎖。”宋書玉告訴本刊記者。
負責五金廠申請紅山區人民法院錯誤執行司法賠償的委托代理人付某說,發生錯案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對于法律認識上的偏差,雖然它是錯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的認識水平是有限的,法官也不例外,導致案件錯誤在所難免,這是正常情況下的錯案。但是,有的案子的錯可能會牽涉到關系、人情、金錢等,這些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最難糾正的也是這類案件的錯。
“這個問題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赤峰發生的這個案子錯誤如此明顯,為什么十幾年了得不到糾正,對于類似的案子怎么辦,值得思考。”付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