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其實力是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增強區域和城市競爭力的必由之途。需要從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實力、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打造。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 新興服務業 服務業集聚區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030-03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而且越來越成為新常態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增強區域和城市競爭力的必由之途。提升現代服務業實力,做大服務業總量,提升服務業層次,擴大現代服務業向周邊地區輸出和輻射,需要從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壯大新型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著力。
一、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實力
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動力,其依附于制造業而存在,貫穿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是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領域。當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整體規模較小,水平較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和新型工業發展需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做大服務業規模,從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加快擴大總量規模,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綜合實力,打造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會展業和農業服務業為重點的廣譜系、多業態、競爭力強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
1.現代物流業。圍繞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要求,構筑發達的“鐵、公、空、水”四位一體物流網絡。推動建立豫鄂陜交匯區域物流聯動發展機制,爭創中原經濟區“現代化多式聯運和貨運無縫化銜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產品和產業,重點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糧棉畜等大宗農產品物流、藥材和藥品物流、輕紡工業品物流、建材物流、家電物流。推進樞紐型物流集聚區、產業集聚型物流集聚區、商貿流通型物流集聚區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創新物流服務模式,構筑區域物流信息平臺,積極發展平臺經濟。
2.金融服務業。加快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在城市新區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區金融商務區。支持地方銀行逐步成為全國重點的區域性商業銀行,大力扶持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良性發展。加快培育資本市場體系,積極引導創業投資基金的設立與發展,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積極擴大公司債券和企業債券融資規模。以產權交易中心為主體,積極拓展交易品種和豐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險市場發展,充分利用人口資源豐富、農業發達的優勢,進一步挖掘人壽險、農業保險市場潛力。積極發展與金融核心業務密切相關的保險中介、信用評級、融資擔保、典當等各類機構,大力發展相關配套服務。實施金融改革創新,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力度,積極探索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VC、PE、小額信貸、票據融資、聯保聯貸等投融資新模式。
3.商務服務業。以建立城市商務中心區和縣(市)商務中心區為抓手,大力發展商務服務業,營造宜商環境。重點發展本地企業和主導產業急需的知識產權服務,開展對專利、商標、軟件等的代理、轉讓、登記、鑒定、評估、認證、咨詢、檢索等服務。加快發展項目策劃、并購重組、資產評估、財務顧問等企業管理和法律服務,增強為新能源、光電、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以及各類產業園區發展的配套服務能力。加強為企業和居民提供市場供求、技術交易、人才流動、就業機會等領域的信息服務,鼓勵發展各類中介服務業。適應日益增長的商務、組團和散客文化旅游、生態休閑旅游需要,擴大和提升旅行社服務。
4.科技服務業。積極支持專利服務、技術交易、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碳排放交易、風險投資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加快構建城市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各類基地和園區以及專業科技教育機構開展研發設計,重點發展特色優勢行業的工業設計,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培育核心競爭力。積極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設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結合,組建技術研發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加強循環經濟研究,支持企業大力開展節能減排領域的技術研發,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高端科技合作,支持企業加強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推動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
5.信息服務業。以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推動信息服務業與三大產業的融合互動,完善服務內容、拓展服務空間,充分發揮信息服務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強力支撐作用。以城鎮化推進為契機,完善信息服務業基礎設施楚設,大力發展網絡傳輸服務。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契機,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和信息技術咨詢服務,促進信息服務在各產業的應用,推動“物聯網”和“無線傳感器網絡”等應用,推動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信息技術在公共領域的應用,建立健全社會公眾信息服務平臺、電子政務公開信息平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推進公共領域信息化水平。
6.會展業。發揮區位交通、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底蘊優勢,后發趕超,建設低成本、高水準、有特色的區域性會展中心城市。完善會展配套設施,打造更多全國性節慶會展,促進節慶展貿功能相互融合,快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依托特色產品、主導優勢產業和技術創新,培育“精特專”專業展會和品牌展會。大力發展物資交流會、展銷會、博覽會、洽談會、論壇等多種形式的會展經濟,促進會展業與商貿、物流、旅游等服務業態融合發展。
7.農業服務業。農業服務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支持良種研發、試驗和培育,以保質足量提供糧食、畜禽、水產、苗木等優質高效種子種苗。緊抓新能源工業廢料轉變為農業肥料的技術攻關,切實做好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監管,保障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發展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農業專業性服務組織為主的新型農技服務體系,加強土壤改良和耕種技術革新,為廣大農民提供高效適用的種蕎模式和技術。加強培育新型農民,提高生產、營銷、管理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技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及時提供各急需的信息服務,加大動植物疫病防治、人畜共患疾病、重大自然災害防治等技術普及和服務。加快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等物流載體,為廣大農民及時提供交流平臺和服務。推廣農民種養產品的政策性及商業性保險,減輕農民災害面前的經濟損失,增強應對各種災害的能力。
二、積極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
新興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新生力量,與信息技術革命、知識經濟興起、社會分工細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相伴而生。隨著工業經濟轉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興服務業將面臨巨大市場需求。利用本地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市場主體,出臺定向性、專項性扶植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拓展新項目、采取新模式、研發新技術十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務業增長點,有效吸納城鎮化帶來的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大學生等群體就業創業,重點打造以節能環保、文化創意、健康養生、養老服務、體育健身、人力資源培訓等為主的新興服務業體系。
1.節能環保服務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完善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發和推廣節能技術、工藝和設備,加強節能領域和環節的技能、服務和人才培訓,重點開發針對高耗能工業、建筑、交通等行業的節能服務。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培育和發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節能專業服務機構。著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建立健全以污染治理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環境技術評價、環境管理認證、環保規劃和工程咨詢、工程建設和設施運營以及與之相關的環境監測、環境審核、環境貿易等環保產業服務體系。鼓勵開展從融資、設計、安裝、調試到運行的一條龍服務,培育一批環保工程技術方案設計、施工、運營服務的大型工程總承包或項目總承包企業集團。發展環保設施運營服務,以環境污染治理和專業化環保設施運營服務為重點,推行特許經營模式,推進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市場化和專業化運營服務。培育以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除塵脫硫、生活垃圾、自動連續監測為主的環保設施持證運營企業,促進運營企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2.文化創意產業。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創意理念合理開發、適度保護,豐富文化主題,創新文化傳承與經營業態,推進文化集聚區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觀,實施文化“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突出文化主題,依托文化旅游品牌,創新文化題材、內涵和產品,建設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推動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籌建“作家采風寫作(筆會)基地”,排演反映山水文化的大型歌舞晚會,做大做強傳媒產業,建成區域性文化產業集散中心、全國生態人文有機融合樣板城市。
3.健康養生業。緊抓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有利時機,鼓勵發展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健康咨詢服務、營養保健指導、健身美容等非醫療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加快發展商業性體檢中心、亞健康服務中心、護理院、心理咨詢中心等各類健康服務機構,提供健康檢測、評估、咨詢、調理、康復、病患照料和陪護等服務。依托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調治亞健康服務。推進家庭醫生試點,完善個人健康檔案,探索個人健康管理新模式。
積極發展老年人健康照護服務,滿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強養老服務業的設施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適應養老服務快速增長的需求。加快養老服務業有關專業標準制定和機構設立門檻,合理規范引導養老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加快推進祉會化養老服務,促進與居家養老服務差異化互動發展,大力培育發展面向老齡群體的醫療保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學習培訓等“銀發”產業。
加強大型體育健身場館運營和管護,盤活各類體育場館資源,促進體育場館高效集約利用。大力開發建設社區體育健身場所和設施,廣泛開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體育健身產業的社會基礎和氛圍。鼓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項目及運動會、比賽等活動,延伸開發休閑體育、健身強體、旅游、賽事組織、中介咨詢等服務項目。做大做強體育用品和教練訓練服務業,促進體育健身產業與教育、文化、旅游、會展等相關產業的融合。
4.人力資源培訓業。依托特色優勢行業和龍頭企業,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大力培訓高效生態經濟建設急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重點打造一批專業性人力資源培訓實訓基地。發揮文化、教育、科技、研發等優勢,加快建設保安、保姆、護工、技工、飛行員、幼師等職業技能實訓領域和拳頭品牌,提升人力資源在全國的綜合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完善相關資格認證考試和聘用制度,加快引進和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強化對人力資源培訓業的人才支撐作用。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共享和動態調整機制,推廣訂單培訓、專供培訓、特許培訓等靈活多樣方式,有效保障人力資源培訓業適應市場需求。
5.電子商務。以交通優勢和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玉石玉器、特色農產品等為切入點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盡快設立電子商務園區,出臺鼓勵政策,建立電子商務平臺,以此為基地,引進龍頭金業,聚集中小電商企業。加快完善機場、火車站等重要物流節點物流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為電商物流創造良好環境。積極開展人才培訓和人才交流,提高電子商務人才素質和水平。支持與淘寶等著名電商合作,積極推出地域性文化和名優特產品。
6.服務外包。依托便捷的交通和較低的人力成本優勢,將服務外包作為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契機與抓手,堅持“以在岸外包為重點,以離岸外包為突破”的原則,大力發展呼叫中心服務,重點發展金融后臺服務,努力拓展信息技術外包,與鄭州、武漢、西安等城市緊密合作,引進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培育成長型外包企業,加快形成重點骨干型服務外包企業群,打造服務外包產業高地。加快服務外包產業園、數據自由港等重點項目建設。在高新區積極培育外包產業集聚區,推進服務業外包產業集聚發展。支持條件成熟的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爭創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進一步推動軟件、技術和文化產品出口。
三、支持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加快建設城市商務中心區種特色商業街區,提升商貿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生態文化旅游、健康服務等新經濟增長點的規模和能級。重點建設商務區中心區,推進縣市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下轉第34頁)(上接第31頁)。加強特色優勢服務業集聚區合理布局,促進服務業集聚區內部功能分區優化,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發揮現代服務業在整合行業資源、引導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弘揚商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研究編制城市服務業集聚區總體布局規劃,選擇一批已有一定基礎、符合區域定位、發展前景看好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培育。盤活城市存量土地資源,鼓勵閑置舊廠房、老民居改造再利用。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集聚區目標定位的,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安排用地計劃,并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在土地出讓方式、土地出讓價格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在國家稅法規定的框架內,用足用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房產稅、土地使用稅、水利建設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稅,給集聚區內企業更多的優惠。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在安排上適度向服務業集聚區傾斜,用于集聚區的規劃編制、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重點項目補助。抓住國際國內服務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大招商力度,變過去的單個項目招商為集聚區招商,變過去的在家門口招商為走出去招商,重點吸引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設立地區總部、分支機構等。著力改善發展條件,創造集聚區內留人才、留企業的優良環境。
參考文獻:
[1] 喬為國.現代服務業政策問題研究——實證調研與國際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陳偉達.現代服務業區域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3] 朱曉青.北京現代服務業的現狀與發展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4] 姚戰琪.技術進步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互動及對增長的貢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 孫海鳴,孫海剛.現代服務業產業組織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 河南南陽 473056)
(作者簡介:張利平,經濟學碩士,現為中共南陽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