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及業務是否盈利對其進行分類,并對其財務管理目標進行分析,提出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并分析其實現路徑,希望能豐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理論,并對實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準公益型 事業單位 公平 財務管理目標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072-02
對于準公益性事業單位來講,其資金來源兼具公益性和收益性,情況復雜,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過程中都呈現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許多關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呈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的研究,大多數結論認為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不科學、財務人員素質低下、內部控制管理不嚴等問題導致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效率低下等問題。誠然,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以及事業單位承載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功能,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因為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低下和財務管理內部控制不嚴等問題可以解釋的。同時,許多研究沒有將事業單位進行分類研究,導致得出的結論籠統,缺乏實際指導意義。筆者認為,要切實解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要結合不同業務類型事業單位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總結,準確定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和實現路徑,指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實踐,促進實現事業單位承載的社會功能。
一、不同業務類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關注點
根據國家公務員網對事業單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的定義,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與企業法人相比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從事業務的公益性。一般來講,事業單位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對需收費的勞務或產品通常按成本要求補償。二是投入資本的非營利性。事業單位的資金一般由中央或地方的財政部門提供,其提供的資金不要求投資回報。三是會計業務具有特殊性。事業單位不具有企業會計意義上的所有者權益,一般不存在出售、轉讓等問題,資金使用要遵守資金提供者所制定的規定。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變革,按其從事業務的盈利性和資金來源角度看,我國的事業單位可分為準政府型事業單位、準公益型事業單位和經營型事業單位等三種類型。準政府型事業單位具有純公益性質,其資金來源于財政,一般屬于全額撥款的預算管理單位,如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防疫等單位。這類型事業單位在資金使用時,主要關注財政資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合規性和資金使用效益。準公益型事業單位既有公益性,也有一定的經營行為,資金來源形式較為多樣化,既有財政資金,也有社會資金,屬于財政差額撥款管理的預算管理單位,如高等教育、醫療保健、廣電等單位。這類型的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過程中,既要關注資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規性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也要關注資本的保值增值和盈利。純經營型事業單位具有和企業一樣的性質,在發展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經營業務和收入,資金來源于自身提供的產品、技術和勞務服務。這類事業單位已逐步轉變為企業性質,其財務管理的關注點和財務管理的目標和企業一樣。
準政府型事業單位全部資金來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提供的財政資金,在資金的管理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遵守資金提供者制定的相關規定,其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目標科簡單歸結為社會效益最大化,同時按照要求使用資金,不發生挪用、擠占、貪污等行為。純經營型事業單位與企業具有一樣的業務性質,其財務管理目標也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一致,本文不再進行討論。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資金來源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財政資金,也有社會資金和自身經營積累的資金,這一類型的單位經營業務也很復雜,因此,本文研究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主要將研究對象限定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的目標問題。
二、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提出
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形式呈現多樣化,按其資金來源的性質可將其歸結為兩類,一是不要求資金回報的財政性資金,二是要求資金報酬率的非財政資金,而事業單位的公益性又決定了這部分非財政資金不能像其他社會資本一樣按照完全的盈利性目標來要求資本回報率,而只是在發揮事業單位公益性的條件下,合理取得一定的資本回報。兩種不同性質的資金存在于同一個單位,在財務管理過程中,簡單化定位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適,我們須根據業務性質、資金性質來定位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
1.社會效益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均不適合作為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充分利用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更好地為實現社會公益性目標,是社會賦予準公益型事業單位的責任。對于財政資金部分的管理而言,其目標在于管好、用好資金,通過財務預算、財務控制、財務決算和財務監督等方式規范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規避財政資金的使用風險,防止擠占、挪用、貪污財政資金等不法行為的發生,同時提高財務資源的使用效益,獲取最大程度的社會效益。但是否社會效益最大化可以成為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呢?我們可作進一步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事業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需求越來越旺盛,國家有限的財力投入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如果我們固步自封,仍由國家對公共服務進行全額投入,將極大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引入非財政資金投入事業單位提供具有公益性的產品和服務,利國利民。非財政資金追逐收益是其本性,如果我們將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定位為社會效益最大化,勢必打擊這部分資金的積極性,難以達到利用社會資金增加公益性產品和服務的目的。因此,社會效益最大化是準公益型事業單位管理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其財務管理的目標。
為了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具有社會公益性的產品和服務,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積極開拓籌資新渠道,面向社會籌集資金,同時也利用這部分非財政資金進行一些債券、股權等形式的投資,獲取收益以有更多資金用于為人民群眾提供公益性產品和服務。準公益型事業單位在對非財政資金進行財務管理時,要求以較低的籌資風險和較少的籌資成本取得較多的資金,并嘗試以較小的風險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同樣的問題,是否單位價值最大化可以成為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呢?我們可作進一步分析:事業單位籌集社會資金,將非財政資金進行投資并獲取一定收益的目的是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實現社會公益性的目標,規避財務風險是事業單位所持本金的首要目標,將財務資源用于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不利于有效實現事業單位本金的保值。另一方面,一些準公益型事業單位從事的業務具有一定的國家壟斷性質,如果事業單位利用自身資源提供社會服務時,將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定價過高,勢必將損害人民的利益,這嚴重違背了國家設立事業單位的宗旨。因此,單位價值最大化也不能作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
2.準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考慮利益相關者利益,提高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單位的經濟效益。準公益型事業單位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有政府、單位員工、非財政資金投資者、單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受益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等,由于資金來源的復雜性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公益性,每一個群體對他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根據前述分析,社會效益最大化是準公益型事業單位管理的最終目標,要實現該目標,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兼顧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讓財政資金合理合法合規使用,讓非財政資金獲取合理收益,讓員工勞有所得,讓單位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目標客戶真正感受到公益性,才能實現準公益型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可定位為:在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兼顧利益相關者利益,合理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三、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路徑
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兼顧利益相關者利益,合理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須從單位財務資源分配、財務決策制定、員工收入分配及財務公開等方面入手,讓利益相關者感知到公平、公正,促使財務管理目標和單位管理目標的實現。
1.科學編制單位的收支預算,公平、合理分配財務資源。充分發揮預算工作統籌作用,讓非財政資金的資本保持合理的收益,調動資本積極參與到提供準公益性產品和服務中來;充分發揮預算的控制和監督反饋作用,限制非財政資金資本獲取超額收益的沖動,確保準公益型事業單位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準公益性,同時通過預算控制和監督,確保財政資金的合理、合法、合規以及按規定用途使用,防止財政資金被擠占、挪用和貪污等不法行為的發生。
2.確保有與利益相關者權利相對等的公平決策權。利益相關者要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要能夠有暢通的渠道影響或參與到關乎自身利益的重大財經決策和財務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并且能運用有效的手段監督政策的執行。例如,在高等學校財務決策的制定過程中,教職工和學生能夠通過教代會、財經委員會等機構參與或影響財經政策的制定,表達自己的訴求,并能通過教代會等機構監督財經政策的執行過程及執行力度,保護自身權益。
3.科學制定員工收入分配方案,使員工感知公平,感覺到自己的報酬與自己對單位的貢獻(包括自己的投入)對等。薪酬的“公平性”是員工對自身價值的一種內心感受,它會通過個人對組織績效產生影響。準公益型事業單位員工的薪酬設計遠復雜于企業,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薪酬產生不公平感,就會通過自己行為的調整(例如,減少自己對工作的投入,甚至產生離職傾向)來實現公平。對于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而言,公平的薪酬制度就是能體現透明性、競爭性、激勵性,統籌考慮各類型人員對組織目標的貢獻度,建立公正的和科學薪酬考核體系,而不能偏向任何一個群體。比如,在學校的薪酬體系設計中,應根據員工對單位的貢獻、工作量的大小來設計收入分配體系,不能偏向行政、后勤、科研和教學的任何一方,讓員工感覺被公平對待。所以,管理層在制訂薪酬制度時,要充分地與員工進行溝通,增強其對企業薪酬的信任感和公平感。
4.推行單位事務公開和財務公開制度,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公平知情權。準公益型事業單位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公益性,實行民主管理、接受民眾監督,既有利于制約單位的行為,又有利于提高財務資源的使用績效,提高單位的社會服務能力。推行單位事務公開,就是要積極推行對預、決算,重大財務收支,重要財務事項和職工績效考評制度等單位重大事項的公開,能有效制止準公益型事業單位資本的逐利沖動,促進單位決策的科學化,激發利益相關者參與單位管理的熱情,促進利益相關者與單位的溝通,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讓單位的發展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能夠落到實處。
通過推行財務公開制度,讓利益相關者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民主管理權和民主監督權,有利于準公益型事業單位進一步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范財務行為,有效使用財政資金;有利于合理實現非財政資金的收益,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有利于促進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更重要的是,通過財務公開,群眾監督制約機制就能落實到位,準公益型事業單位領導和員工就能強化職責意識,更努力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提供公益性產品和服務,最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課題支持:本文系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規劃課題《績效、社會公平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勵機制構建研究》、川北醫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股東總回報與員工薪酬關系實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郭復初.財務新論[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7)
[2] 許仙忠.淺議非營利性醫院財務管理的目標[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1):18,51
[3] 尹平.基于“三公”經費公開的會計、審計問題探究[J].財會之友,2012(3)
(作者單位:1.四川大學商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2.川北醫學院審計處 四川南充 637000)
[作者簡介:李小華(1979—),男,四川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川北醫學院審計處副處長,高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資本市場財務管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