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荻楠 樊云茜


摘 要:利用2000~2012年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數據,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變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居民收入低、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金融信貸發展滯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消費需求 消費結構 農村居民
中圖分類號:F2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143-02
山西省是我國中部地區的省份之一,2013年全省農村人口為1722.07萬人,占總人口的47.44%,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擁有較大的農村消費群體。對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行分析,掌握其消費規律及消費發展趨勢,對培養新的消費潛力,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變動分析
1.基本消費情況。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消費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用來反映居民收入水平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人均消費支出可以用來衡量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基本指標,而人均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圖1是2000~2012年三者的變化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山西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整體呈下降趨勢。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在經歷了貧困、溫飽、小康階段之后,現正處于富裕階段,且消費正由生存型消費逐漸轉變為發展型消費。另外,人均收入與人均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且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大于人均支出的增長。但是,由于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的現實性,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上還有較大的差距,2000年,山西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3941.9元,是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43倍;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24.1元,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48倍。2012年,山西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2.19倍,收入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21倍。結果表明,山西省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差距依然很大,且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更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消費水平。
2.平均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000~2012年,山西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額明顯增加,從2000年的1149元增至2012年的5566元。從平均消費傾向來看,2012年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0.88,比2000年提高了0.28,且一直呈穩步提高的態勢。而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在2000~2012年間整體呈下降趨勢,13年共下降了0.23個百分點。這種差異說明,農村居民更注重于即期消費,這會導致居民手中的積蓄減少,應付緊急支出的能力有所減弱。
二、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分析
按照《中國統計年鑒》的分類方法,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可分為八類: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每類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即為其消費結構。
2000~2012年,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山西省農村居民的八大類生活消費支出額也在不斷增加,消費結構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其消費結構變動趨勢如圖3所示。
食品是山西農村居民的首要開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其比重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48.64%逐步降至2012年的33.42%。
居住支出在各項消費中的排名有所波動,但其比例仍隨收入的增加在不斷提高,這表明農村居民對居住的需求不斷增強,對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的要求逐漸提高。
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2000~2006年消費比例從11.78%增加到15.08%,而后從逐步降至8.95%,其排名由2000年的第三名下降至第五名。之所以呈現這種變化,是由于在2006年9月起我國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免費,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在該方面的負擔。
衣著支出所占比重變化不大,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在各項消費中的排名從2000年排名第四下降至2010年的第六位,但最近兩年又有所反彈,上升至第四位。說明農村居民的消費層次仍然偏低,還停留在吃穿住的消費模式中。
隨著農村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和通訊設施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交通通訊消費支出明顯增加,該項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從2000年的4.25%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11.25%,排名也由第六名穩步上升至第三名。
2000~2012年,山西省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從5.25%上升至8.81%,出現該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收費制度不合理,另一方面(下轉第145頁)(上接第143頁)是居民提高了健康意識。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變化不大,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12年比重為5.36%,比2005年增加了1.69%。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約,平均消費傾向趨于上升,消費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1.2000~2012年,山西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與城鎮居民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收入增長緩慢,制約了農民的消費水平。居民收入是決定消費水平的根本因素,只有提高收入,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
2.居住支出及交通通訊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例不斷增加。應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開拓農村市場,順應農村居民的消費熱點。
3.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雖有所上升,2012年達到8.8%,但與全國的11%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
4.2012年山西農村居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比全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低0.4%。應當發展農村商業經濟,建立購物網點,同時加大金融支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消費信貸政策,擴展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
5.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培養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發展農村居民新的消費熱點,提高消費意愿,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參考文獻:
[1] 齊福全,陳孟平.京津滬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變動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3)
[2] 賈瓊,李振東.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以甘肅省為例[J].開發研究,2014(4)
(作者單位:周荻楠,晉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山西晉中 030600;樊云茜,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山西臨汾 041000;作者簡介:周荻楠,晉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通訊作者:樊云茜,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