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達姆王

里昂,羅納河畔。圖/GETTY 圖片編輯/董潔旭
依山傍水的城市格外迷人。有河就有迤邐的河岸和千姿百態的橋梁,有山就有了高低起伏和開闊的視野。
里昂就是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好地方。發源于法國東部孚日省的索恩河和來自瑞士圣哥達峰羅納冰川的羅納河在里昂南部交匯成V形,V字中間是半島,天然的市中心。半島北部有紅十字山,索恩河西岸有富維耶山,山都不高,最高海拔318米,準確地說只是小山坡。
里昂始建于公元前43年,曾是古羅馬殖民地和軍事要塞。1473年,活字印刷術的引進使它成為歐洲出版業中心之一,進而成為法國商業、工業和銀行業重鎮,現在是法國第三大城市。
從位于半島的酒店出來,一抬頭,潔白的富維耶圣母院坐落在對岸山頂。圣母院兼具羅馬和拜占庭風格,頂上佇立的鍍金圣母雕像熠熠生輝,俯視眾生,守護著里昂。有了這個高高在上的地標,在市區怎么亂走都不會迷路。
面朝圣母像,過了索恩河,就是里昂老城。這是歐洲最大的文藝復興街區之一,有狹窄的街道和古老的建筑。身著黑T恤牛仔褲的年輕女孩嬉笑著從紅墻木拱門前輕快地走過,微風揚起她們的長發,陽光為發絲鑲上了金邊。
里昂曾經是羅馬殖民地,老城自然少不了古羅馬遺跡,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富維耶山上的古羅馬劇場。劇場建于公元前15年,能容納1萬觀眾,難得的是經過2000多年的日曬雨淋,仍保存完整,氣勢恢宏。今天,它不僅是供游人瞻仰的古跡,也是現成的音樂廳。每年6月初至7月底,里昂著名的音樂節——富維耶之夜就在這里舉行。在明月清風的夏夜,坐在山頂露天古劇場欣賞美妙的音樂,該是怎樣的賞心樂事!
從老城回到半島,又是另一番景象。這個有12萬大學生的城市充滿活力,周末廣場上尤其熱鬧。一支年輕人樂隊穿得稀奇古怪,又彈又唱又跳又叫,吸引了眾多觀眾。演奏到一半,年輕人開始脫衣,有的女孩脫了外衣,男孩則全部脫了上衣,卷起褲腿。觀眾被歡樂氣氛感染,隨著音樂晃動起身體,一個年輕媽媽抱著孩子踏著舞步旋轉著。
穿過市中心廣場往北,爬上斜坡,面前自南向北在紅十字山上展開的,就是紅十字區。山名來源于16世紀基督徒在此安放的紅褐色石十字架。19世紀初開始,這里成為著名的絲綢作坊區,有數以萬計的紡織作坊。這些作坊窗戶寬大,天花板高達4米,現在多被改造成了時髦的LOFT公寓。如今的紅十字區遍布風格獨特的餐廳、商店,露天集市頗負盛名,一面幾層樓高的壁畫墻,原來描繪的是紡織工業傳統,現在則展現著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畫中有人,人如在畫中,虛實交錯,真假難辨。
位于市中心沃土廣場的里昂美術館收藏了眾多雕像、繪畫精品,其收藏的法國畫家重要畫作僅次于盧浮宮,被稱為“小盧浮”。 更巧的是,當天趕上免費,觀眾也不多,可以盡情在羅丹、馬蒂斯、畢加索、倫布朗、莫奈等大師的作品前流連。
出來后在中庭拍照,一位法國女士好奇地問我來自哪里,當聽說我是中國人后高興地說,她夏天剛去過中國,非常喜歡。她告訴我,今天是歐洲文化遺產日,所有博物館都免費,還熱心地推薦了另一家博物館,詳細地介紹了該館的來歷和特色以及如何坐車去。
前不久讀到一篇文章,一家雜志做了一個“最不友好城市”的調查。調查共收到20萬份問卷回復,從全世界266個城市中評選出了30個最不友好城市,法國占4個,里昂名列其中。而我看到的,卻是里昂的熱情友好。當然,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美術館和餐廳等場所都少有其他語種的介紹。
說起來英語在法國不暢通一直廣受詬病,但我卻覺得這也是個優勢。從到達法國的第一天起,我總是盡量練習說法語。大多數陌生人都會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我,耐心專注地聽我磕磕巴巴、慢吞吞地說話。有人聽的時候嘴不由自主一張一合,仿佛在暗暗幫我使勁;有的會幫我糾正語法、用詞或發音錯誤;少數人會禮貌地問,您希望我說英語嗎?極少數甚至不由分說講起英語來。
和很多歐洲城市一樣,里昂大多數商店和餐廳周日不開門,還好索恩河兩岸和羅納河東岸有好幾個大型露天集市。攤位沿河綿延幾公里,新鮮水果蔬菜、香腸乳酪、肉類海鮮、面包甜點、舊書古董……應有盡有。集市旁邊有三兩家咖啡廳營業,供應咖啡和唯一一種面包——牛角包,顧客們各自面前一小杯濃縮咖啡,手里一張報紙,腳邊一個菜籃,慢悠悠喝完咖啡,讀完報紙,就拎著菜籃直奔菜市場。顯然,趕集是當地人周末的重要活動和消遣。集市上熙熙攘攘,主婦煮男們或推著購物車、嬰兒車,或拎著各式各樣的菜籃、購物包,漫步其中,一邊胸有成竹地挑挑揀揀,一邊和攤主寒暄。因為要趕中午的火車回巴黎,我就便在集市上買了一份海鮮飯當午餐。老板豪爽地往飯盒里裝了幾大勺,我趕緊叫道“夠了夠了”,他卻認真地說,一人份就是一人份,轉身又切了一大塊烤雞放進去,把飯盒壓得實實的遞給我。
因為客居巴黎,在歐洲旅行,我不免以半游客半當地人自居,既能保有游客一樣的好奇,又能有幾分當地人的從容,碰上喜歡的地方就呆個夠,不用急急忙忙趕景點——因為,感受比看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