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星
摘 要: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不僅在本國銷售,而且經銷海外,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但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受到知識產權壁壘的阻礙逐年增強,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造成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本文研究了目前國外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知識產權;出口貿易;貿易壁壘;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各國之間貿易往來頻率逐年上升,國與國之間在進出口貿易上存在合作和競爭的關系。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創新型產品獨樹一幟,以其獨特的優勢凌駕于傳統產品之上。為了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保護創新企業的利益,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應運而生。但是在我國出口貿易中,一些國家卻以知識產權為由對我國大量的出口商品構造知識產權壁壘,導致眾多企業大量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知識產權壁壘讓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阻礙了國內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壯大。因此,在分析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的基礎上,研究我國應對知識產權壁壘相應的有效措施以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知識產權壁壘的簡介及我國出口貿易現狀
知識產權壁壘現象是某國以保護國內的知識產權為由,利用行政、司法等不同方式禁止或嚴格限制含有本國知識產權商品的進口,以便實現對本國產品和企業的地域保護,達到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的目的。知識產權壁壘現象嚴重危及到我國出口貿易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個領域的產品,極其損害了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平等地位。
在近二十年內,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飽受知識產權壁壘現象的制約,成為在國際貿易中最受知識產權壁壘壓制的國家,產品類型涉及到服裝、食品、電子產品等諸多領域,這種不平等的貿易關系勢必會嚴重危害我國產品的研發和企業的發展,造成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不平等地位。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國際貿易量突飛猛進,總成交額屢創新高。但在發展迅猛的同時,不難發現國際貿易中出現的一些不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困難與問題。在出口商品的類型方面,我國對付外出口的商品較之進口商品而言更多為廉價產品、加工型產品以及科技含量不高的產品。在出口商品的產業結構方面,企業對外貿易基本處于加工狀態,缺乏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產品。在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方面,我國創新型產品較少,且專利的數量偏低,同時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國外的大多數企業花費更多的資金進行研發、創新,利用專利等不同形式保護本國的知識產權。在我國向這些國家出口商品的時候,其余國家紛紛利用知識產權壁壘限制我國商品的進口,嚴重阻礙了我國企業的健康發展。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在出口貿易中承受的知識產權貿易壁壘現象十分嚴重,現將其主要特征總結如下。首先,我國出口貿易中受到知識產權壁壘制約的商品無論是種類上還是數量上都呈現逐年增多的現象;其次,針對我國商品進行的反傾銷訴訟的程度不斷加深和次數不斷增多;再次,知識產權貿易壁壘的形式增多,而且呈現多國聯合設定知識產權壁壘的現象。這些特征只是國外對于我國出口限制的一部分,知識產權壁壘現象造成的我國與國外之間的糾紛已經逐漸涉及到我國的基礎性行業。而對于處于科技前沿的重要產業而言,其影響更為深遠,以至于關乎這些產業的生死存亡。
二、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科技型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推進,科技在產品研發方向的作用日益增強,成為企業的第一生產力。知識產權作為科技相關的專利的保護措施,每當企業研發出新的技術,經過申請專利等形式可以對鋅的產品進行保護。但在世界貿易中,由于各個國家知識產權和專利的差異性,一些國家知識產權壁壘的建立對于本國商品具有強大的保護作用,對于貿易另一方國家則有較強的沖擊力。
科技型知識產權對于我國出口貿易的具體影響表現為兩方面。其一,科技型知識產權對于發展中國家采取科技的標準有所限制,迫使企業增加加工成本以符合進口國知識產權的要求。如果在國際貿易中,進口方以不符合本國知識產權為由禁止進口商品,對于企業可能是致命性的打擊。其二,科技型知識產權致使產品的壟斷性加強,是本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優勢。
由于國際貿易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如果對我國科技的運用進行限制,那么我國的產品必然受到不利影響,嚴重制約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科技型知識產權壁壘必將成為制約我國出口貿易正常運行的元兇。
2.邊境保護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邊境保護作為國家在邊境上強制禁止違反知識產權的商品進口的措施,是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手段。但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直接利用邊境保護制度作為壁壘,禁止合法的商品入境,造成了知識產權的濫用,不利于維護平等公正的世界貿易的進行。
由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仍處于模仿創新的階段,而知識產權本身對于科技創新的概念比較抽象,再加上進口國對于本地商品的保護,造成了我國大量出口產品極易因為知識產權被查處查。而邊境保護實際上阻礙我國進出口商品的運輸途徑,妨礙我國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合法、正常的交易。
3.濫用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濫用知識產權的現象極為普遍,知識產權國家中行政或司法機構濫用法律法規對其他國家進行約束,造成出口國企業的經濟的極大損失。知識產權在各種層面上都可能被濫用,如通過申請概念廣泛專利申請,搶注他國商標、隨意定價他國商品、訴權的濫用等等,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中公平的原則。
濫用知識產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第一,為了占據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一些企業專利申請的范圍過于廣泛,其目的在于保護企業生產的商品,這種行為阻礙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性能力,妨礙我國科技的進步。第二,由于我國產品大多數價廉物美,相應的優秀品牌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與日俱增。一些國外企業或個人通過不正當競爭的手段,搶先在本國內注冊相應的品牌和商標,甚至以搶中國知名商標牟利,將商標高價賣給中國企業,造成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極大損失。第三,其他國家公司在知識產權許可的過程中,壟斷性的拒絕許可、定價過高,損害我國企業的合理發展。第四,跨國公司濫用訴訟不正當競爭;禁止我國企業參加商品展覽會等等。
三、我國出口貿易中關于知識產權壁壘的對策分析
1.實行自主創新的方針
從國家的角度上,為了避免科技型知識產權壁壘對于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我國應該鼓勵企業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多進行創新型商品的研發。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從本質上來說促進了我國科技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我國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因此,我國應該繼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培養企業自主研發的能力。我國產品只有具備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國提出創新型國家的構建也將科技創新定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目標在于扭轉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便增強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雖然我國當前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離發達國家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假以時日必能追上或趕超發達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創新型國家。
從企業的角度上,企業應當把研發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將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靈魂與核心。企業發展自主創新道路的方針具體以可總結為以下幾部分。首先,鼓勵企業職工進行自主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并且在產品創新后應該立刻申請專利,維護其知識產權;其次,迅速將自主創新應用于工作生產中,化作第一生產力;再次,企業之間應多進行合作,共同進行技術研發工作,共享知識產權成果;最后,應多與高校或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2.構建知識產權教育服務一體化
知識產權是保護國家企業或個人進行創新的重要措施,是我國科技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我國產品正在逐步走向實際,知識產權的教育必不可少。國內很多企業再出口商品時,往往被知識產權壁壘阻礙,如果不了解知識產權的內容,極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知識產權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必要。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有關知識產權的課程,保障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不侵犯知識產權;在研發、創新的過程中,有意識的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到侵害。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產品遠銷海外的企業,國家應該設立相應的服務部門為其進行知識產權相應的法律援助,利用專業人士的法律知識維護企業的相關權益,以便這些公司能夠用法律的武器抗擊知識產權濫用的情況,更為放心地進行對外出口貿易,從而發展我國的經濟。
3.制止知識產權濫用的行為
目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導致一些跨國公司利用法律漏洞對我國本土企業進行不正當競爭,影響我國本土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國應在法律上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制止知識產權濫用的現象,以便實現國內經濟的穩定性發展。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對國外商品反壟斷的同時規范反壟斷審查的制度;第二,修訂知識產權法律,明確知識產權的范圍。第三,建立知識產權監督制度,對于范圍過廣的專利給予以撤銷。
四、總結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已經產生嚴重的障礙,造成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嚴重經濟損失和不利競爭地位,不利于我國科技的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的構建。為了避免我國企業遭受知識產權壁壘的現象愈發嚴重,我國應該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研究同時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給予遭受知識產權壁壘的企業法律上的援助,以避免在國際貿易中遭受知識產權壁壘造成的不公平競爭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詩琦.全球旅游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07(3):297-198.
[2]陳天明,余丹.后危機時代知識產權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光伏產業為例[J].時代經貿,2014(1):9-10.
[3]王巖.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8):100-103.
[4]藺建武,仲偉周,楊洪焦.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決定因素的理論研究與計量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11(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