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定福 岳 焱
(嘉興學院 浙江·嘉興)
電子政務是大數據時代政府提高工作效益、實現職能轉變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關鍵任務是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和政務協同。網絡政務的協同需要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來實現其高效率的運轉??绮块T信息共享將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聯系,潛在地提高政府部門行政工作效率和業績,促進其更好地決策,并給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跨部門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當前政府信息資源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并對大數據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提出對策建議。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職能擴張,政府機構越來越多,這都使得政府職能開始進行細化分工,政府職能面臨著改革的。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政府職能的改革成為可能。各國政府的職能開始由單一秩序的行政方向發展為多秩序的行政與服務結合方向轉化。
全球公共行政改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目標是為了實現政府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信息資源共享成為其重要的改革內容之一。自動化辦公和電子數據交換等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為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我國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隨著國家信息化建設同步進行的。具體的發展情況如圖1所示。(圖1)
從圖1可見,我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我國已先后在資源環境、農業、人口與健康、基礎與前沿、工程技術、區域綜合等六大領域共24個部門開展了科學數據共享工作,內容涉及我國GB/T13745-92學科分類中的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六大門類中的眾多學科。而跨部門的信息資源也開始在公安、鐵道、交通、信息產業、外匯管理、海關等多個部委共享。在民生方面,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業保險、貧困學生助學貸款等多種行政服務,也在上海等地區積極開展。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全國、省、市三級網絡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圖1 我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發展進程

圖2 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機構,將各部門和地區提供的數據集中在一起,進行數據的收集、存儲和處理,再提供給有需要各部門和地區。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如圖2所示,由各部門和地區通過網絡將原始數據信息導入到系統平臺上,形成源數據信息。源數據存儲于統一的數據庫,同時對沒有標準化的源數據進行處理,形成標準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批處理、流處理、交互分析等計算處理,從而形成新的數據信息資源,稱之為共享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提供給用戶進行信息使用。用戶可以是中央政府各部門,也可以是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圖2)
而數據信息從源數據導入到用戶使用這一過程,將由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一專門機構的責任在于保存和維護原始數據信息;對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對共享數據資源保存和維護;審批用戶使用數據的內容和權限;根據用戶需要進行數據挖掘;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各部門和地區如需要使用相關的信息資源,可以向數據管理機構請出申請,寫明所需要的數據類型、范圍、時間、使用原因等信息,經數據管理機構審核通過后,可以從系統平臺下載。如需要原始數據也可向數據管理機構提出申請,或者對數據處理存在困難,同樣可以向數據管理機構申請獲取分析后的數據信息資源。
這一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改變了現有的逐層申報的信息模式,也不再需要各部門之間互相索取信息,提高政府的整體工作效率。而且這一共享數據資源也可以用于宏觀分析,為國家宏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數據支持。
在構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基礎上,如何保障這一模式的順利進行也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本文認為應建立以下保障機制:
1、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機制。共享的政府信息資源來源于政府各部門和地區,它們分別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和機構,具有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也將會影響到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進行,因此建立一個管理機構,專門負責政府信息資源的管理是有必要的。如上文所述,這一專門機構主要負責保存和維護信息資源等工作,并且還應該對在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各部門和地區之間就此產生的問題和矛盾進行協調和解決。尤其是這一機構要擁有信息資源使用的審批權,對所有提出申請使用政府信息資源的部門進行審核,決定其使用數據的范圍和權限。
2、安全存儲機制。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安全存儲機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數據本身的安全性。數據本身的存儲安全是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必須要保障的問題。數據信息通過網絡導入系統平臺,并存儲在數據庫中,病毒和黑客入侵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信息資源的安全存儲。加密是安全保障機制中最傳統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大數據在云中或虛擬盤上存儲時,很容易被暴露,應針對這些風險提出對靜態的和使用、傳輸中的數據進行加密。同時,為了加強數據控制,要經常對數據進行備份。完整的數據備份也有助于保障數據安全;二是由于人員在操作和使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故意或無意的安全性問題。操作失誤或不當屬于無意的,而主動泄露或利用信息謀取不當利益則屬于故意性的,應對此建立責任機制,規定責任人承擔的責任。
3、監督機制。政府信息資源采用的主要形式目前是政府監督。由政府對其下屬部門進行直接監督,由于存在上下隸屬關系,有時會使得這一監督形式存在一定的低效率。因此,可以引入第三方監督的形式。即社會監督,由政府部門以外的社會機構對信息資源進行監督。由第三方機構定期對政府信息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及時性,以及信息資源導入、存儲、處理、共享和使用的整個過程等方面進行審計,并出具相關的審計報告。并采用定期披露部分信息的形式,來增強透明度,同時發揮輿論的作用,使公民參與、監督政府工作,逐步從封閉的政府信息資源向開放、公平、透明的政府信息資源轉變。
4、評價考核機制。在大數據環境下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對其進行評價考核也是全新的考驗。政府服務長期存在低效和浪費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需要建立有效的評價考核機制。該評價考核機制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一是對數據的評價,針對數據的來源、標準、準確、及時和安全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對技術的評價,針對數據導入、存儲、處理和共享等方面的技術指標進行評價;三是用戶給出的評價,主要由用戶對政府信息資源的服務和使用信息資源的效果給予評價,針對這些評價設置評價考核指標。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資源的評價考核機制可以提高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5、法律保障機制。還需要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進行法律上的保障。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法律保障機制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頒布全國性法律,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設立專門的法律。專門針對于政府信息資源的使用立法,其可操作性不強。但目前數據資源的廣泛使用,與缺乏專門性的法律保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數據資源的專門性法律需求十分迫切;二是頒布部門規章。立法的周期相對較長,而部門規章具有周期短、靈活性強的特點。雖然在應用的范圍和力度上,無法與法律相媲美,但在缺少相關法律的前提下,部門規章的制定有利于加強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法律保障;三是制定地方性法律。地方性法律受到其地域范圍的限制,其法律效力是有限的,但對于地方性的信息資源還是具有法律保障能力的。此外,還可以從行業對信息資源共享進行規定,加強信息行業的職業道德建設。
[1]胡建淼等.我國政府信息共享的現狀、困境和出路——以行政法學為視角.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2]房旭.涉稅信息共享權限規范研究.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