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征 齊家
摘 要:分析高校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的定位以及當前大學生社團發展面臨的困局。結合校園文化對學生社團的影響,分析校園文化治理角度下大學生社團發揮的關鍵角色,總結新時期如何更好地發展大學生社團,從而創造新時期校園文化。
關鍵詞:高校;社團;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29-02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廣大師生在特定環境下創造的一種具有時代感和社會性的文化,其深層本質就是一個大學的精神所在,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培育優秀人才的良好基石。大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是繁榮高品質校園文化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部分,因此大學生社團的穩健發展對于和諧校園文化治理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一、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的定位
(一)大學生社團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過分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其文化和社會功能,因而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已向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的方向轉變,更加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全方位的需求。學生參加社團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成長模式的一種自我選擇,在社團活動中學生處于主人翁地位,具體活動的策劃、組織都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其主動意識、參與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加強。如果在指導中將隱性的思想內容注入,其價值引導作用將穩定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穩定成長,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大學生社團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培養的重要陣地
社團在社團活動中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和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健全人格。社團活動強化了校園與社會的聯系,為校園文化本身注入了更多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色,從根本上增強了校園文化對學生教育的實效性和層次性。大學生社團作為第二課堂,相對靈活地展現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服務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學生的人格養成,極大地承擔了大學課外教育的作用,是大學生人格教育培養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
(三)大學生社團是創建和諧高尚校園文化的核心力量
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數多、活動形式多樣、影響效果大,對校園文化治理起到了豐富、創新和承載校園文化的作用。社團的自主性決定了社團從成立到籌備各項活動,都需要學生組織實施,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營造校園文化的創新精神。同時,社團營造的文化氛圍是基于對校園文化貫徹的前提下,使學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校園文化精神的熏陶,將無形的校園精神融入有形的社團文化活動中,使校園文化能夠更加深厚并代代相傳。
二、當前大學生社團發展面臨的困局
(一)高校學生評價體系限制,學生興趣難以激發
高校學生評價體系,多由思政教育、學業成績、實習實踐等幾部分組成,量化學生表現,作為評價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表現的重要標準,已成為關系大學生未來發展的敲門磚。在就業壓力、升學壓力等影響下,大學生不得不根據此學生評價系統對號入座,因此大學生參與社團積極性較差,參與社團的主體多為初進大學的新生,鮮見本科高年級學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學生參與社團積極性低,創造性差,社團活動質量很難提升,進而越來越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這一惡性循環的根本,還是在于評價體系的引導仍欠缺科學性和合理性,學生難以在自由的環境下挖掘潛能、找尋自我。
(二)學生社團專業指導欠缺,興趣愛好無的放矢
按照學生社團管理辦法,目前學生社團的指導教師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負責院系團委老師或輔導員兼任,他們往往專業性不強,對社團監管力度不夠;另一部分是邀請一些校內專業教師或校外專家擔任,對于學生社團活動關注度并不高,甚至還存在個別學生社團請不到合適的指導教師的情況,進而導致了部分學生社團活動質量不高、部分學生群體的興趣愛好無的放矢的情況。
(三)自主管理行政干預沖突,社團內部管理混亂
學生社團具有自主管理的特點,同時大學生社團也受到學校黨委領導和團委指導。自主管理方面,多數社團沒有根據實際制定社團管理條例,對學生社團負責人和會員約束力不夠,成員沒有形成主人翁意識;學生社團考核激勵機制不健全;學生社團對社團檔案資料管理不善,社團換屆傳承度差。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學生社團的設立多是對院校行政的某個具體任務或號召的響應,過度的行政干預削弱了高校學生社團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部分高校學生社團蛻變為行政機構功能實現的工具。自主管理不力與外部行政干預強勢的沖突矛盾下,使得社團內部管理混亂,難以持續穩定發展。
三、強化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治理中影響的措施
(一)增強校園民主建設程度,讓社團成為校園文化的校驗劑
發揮高校學生社團立足學生群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優勢,推進校園制度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滿足學生群體的真實需求,同時,提升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民主性,使高校校園制度文化體系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因此,通過調研類社團定期對校園熱點問題進行調研、開放社團表達意見建議的快捷網絡通道等方式,增強校園民主建設程度,給予學生社團更多話語權和建議權,聆聽廣大學生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使學生社團成為高校管理的校驗劑,高校由此發現管理漏洞、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完善相關制度。
(二)擴展校園信息傳播形式,讓社團成為校園文化的傳聲筒
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發展最前端的群體,其組織的社團活動早已不拘泥于線下,更多地以網絡平臺為主要活動場地,由線上到線下成為新興社團建立的重要形式。高校應從政策和資金上予以傾斜,鼓勵社團建立方便、快捷、易傳播的網絡信息平臺,倡導各項社團信息的無紙化傳播,推動社團引領校園文化向網絡化方向轉型,通過社團的網絡化形成和生存特點提升高校學生的網絡參與度,推動校園網絡信息化。同時,網絡平臺作為社團活動展示的主要平臺,新聞稿、組圖照片等充分展示了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在更大的范圍內拓寬了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四、社團發展困局的應對方式與社團轉型
(一)提高自治,由學校選擇向學生選擇過渡
1.社團指導部門調整角色,努力建設社團發展外部環境
首先,社團指導部門應做好幕后指導者。團委及相關部門應轉變思路,從社團管理者角色中退出來,還學生以社團自治權。其次,充當資源提供者。高校作為學生社團的堅強后盾,為其提供穩定的資源儲備。因此,高校應該創造有利于社團發展的環境,加大對社團扶持力度。最后,扮演秩序維護者。避免學生社團活動帶來的惡性競爭、不道德行為等。
2.社團負責人員拓寬眼界,致力于培養自治精神與文化
學生自治運動是西方學生社團興起的重要原因,它不僅弘揚了社團自治精神,也提升了社團自治能力。歷史和實踐都已充分證明,中國學生并不缺乏自治精神和自治能力。近日,在全球化、社會轉型和全球社團革命的時代背景中,中國迎來了學生社團改革絕佳的歷史契機。因此,培育社團自治精神、提升自治能力成了當下學生社團不可回避的歷史任務。
(二)優勢互補,整合學生社團向聯盟化發展
1.同類社團聯盟發展
盤點大學生社團,相當部分屬于同類社團的范疇。可以通過社團上級管理部門例如社團聯等機構作為中介,聯盟同類社團的形式來擴大學生社團的影響力[5]。聯盟以相對松散的組織形式聯合各同類社團,無須相關的權力機構,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運行。通過同類型社團的聯盟,能夠提供給同類型社團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機遇展現社團的成果,例如組織聯盟專場舞會、聯盟音樂會等,以增強社團規模且并未破壞社團的自主性,提高社團影響力和感染力,解決資金、場地、人員等一系列問題。
2.相關社團互補合作
所謂互補可以是資源上的互補、人力上的互補、經費上的互補等,也可以是管理經驗上的互補或者活動內容上的互補。每個社團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具特色的問題,通過這樣的互補形式,并未形成新的機構或團體,卻可以在具體的社團運營過程中互相幫助、互相借力。社團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協調,通過定期組織社團負責人討論等形式,將各社團面臨的問題與獲得的經驗與其他社團分享,共同努力,互補合作,使校園社團得到更長足的發展。
(三)環境優化,傾斜資源鼓勵社團持續發展
1.加大物質支持,鼓勵大學生自發形成社團
高校通過資金傾斜、場地支持等措施,制定良好的文化培育機制,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形成以興趣、愛好、專業為主導的社團組織。在氛圍營造上,學校應努力營造多元文化氛圍,鼓勵文化碰撞,強調全面發展,可鼓勵有意向的同學先從趣緣性、業緣性小組做起,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目標,從小組開始加大支持力度,逐漸使小組向有組織有紀律的社團發展。
2.規范制度建設,保障社團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校學生社團存在形式的非正式化,使得很多社團在創始人畢業后難以持續發展,多半流于形式而難以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應當規范社團管理制度,例如組織社團負責人培訓、規范負責人更迭、定期考察社團活動,從而保障社團持續健康發展,把握社團發展的發展方向,規范社團的主要活動,同時通過定期收集社員反饋意見,對社團管理制度進行人性化修訂,保證社團緊密結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莫憂.依托高校社團平臺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0):80-81.
[2]周偉軍.大學生社團功能的社會學分析——以天津市高校社團的實證調查為依據[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1.
[3]共青團浙江省委課題組.論我國青年自組織狀況與發展——浙江省青年自組織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9(1):1-7.
[4]任祥華.高校青年自組織研究發展綜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8):46-48.
[5]費堅,俞鋒.高校學生社團的現實困境及整合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