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爭艷
摘 要:我國英語教育自改革開放后,其發展速度一直很快。不管是哪種類型、那種層次的英語教育,其成績都較為顯著,國民整體英語素質得到提高。英語教育的發展為對外交流,對于文化建設及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貢獻。但同時,英語教育還不能滿足社會與國家的需要,英語教育一直備受爭議。英語教育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所以說,有必要對英語教育教學的地位重新認識界定并反思。
關鍵詞:英語 英語教育 地位 認識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248-02
1 對于英語教育的爭議
2014年5月有一名網友在論壇上發了一些帖子,其內容是對教育機構的指責,如外語地位凌駕于母語之上,現階段的教育機構所實施的外語必修制度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侵略等。此類觀念有些偏執,所以沒得到相關人士與有關機構的回答。但有人卻拾人牙慧,教育界人大代表于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對英語教育制度進行了公開指責,由此該問題的嚴峻性被凸顯出來。國民的義務英語教育是否為一項正確的國家政策,是否要繼續堅持?這個問題并不是很容易回答,需重新對英語進行認識,如英語的性質、英語地位及英語功能,對國家外語政策進行重新論證。
2 英語是第二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
如今,主要是涉及到外語教育話題,人們第一時間所想到的便是英語教育。如果將外語定義為外國語言縮寫,那么英語就不能說是一門外語,英語已經不是數個國家的語言或者特定某個國家的語言。
根據國家不同,英語也分很多種類,如美式、加拿大式、馬來西亞式及英式等,基于此,英語也屬于外語(以國家為標準)。如果拋開地區差異,只將其作為一門語言,而不是某個國家所特有的,英語就是綜合了多種語言變體的語言,所以說,英語是國際通用文字。
將英語與拉丁文對比發現后,歐洲早期所使用的書面語就是拉丁文。最早始于意大利中部,隨著羅馬帝國邊界的擴張,使其逐漸成為多地域的母語。約九世紀后,因數個變體之間差異逐漸增大,逐漸演變為地方語言。文藝復興后,地方語言開始有了書面形式,演變為民族語言,比如說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及羅馬尼亞等。時過境遷,拉丁語逐漸改變,古典拉丁語于古羅馬時期文獻中得到保留,并成為通用語言。部分歐洲國家中小學開始學習拉丁語。在他們眼里,拉丁語并不是外語,是歐洲受教育階層使用的慣用語言,不只是意大利人與羅馬人使用的語言。同理可證,拉丁文不是外語,英語如今也不是外語。
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在我國的各個角落都有英語的存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某種程度來說,英語是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第二語言。生活中英語詞匯隨處可見,比如說,Music、DV、DNA等;還有一些英語詞匯不知不覺中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如Me too(我也是)、See you(再見)、My god(天哪!)、come on(趕快)等,不管是旅游景點及大城的市雙語路標、還是酒店英文服務、很多學術刊物附帶英文提要與題目、部分產品包裝袋也有英文譯文,電視節目、報紙、書籍等到處都可以看到英語的存在。
我國的英語相比于其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國家或者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兩方面差異,其一,很少有人將英語作為常用語言,常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外語院校與雙語學校的師生,或者是外企部門;其二,我國出版社與重要文件等沒有規定一定要使用英語。在一些一線城市及政府機關召開發布會時使用雙語,一些法律及重要機關文件也會譯成英文,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使用英語的人數逐年上升,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二十年前,極少數人擁有汽車,會英語的人也是極少,而如今,私家汽車數量與日俱增,由此便可以預見英語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3 在國民教育中英語的地位
外語與國際通用語言功能是存在差異的,需分別對待,與國民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不相同的,其重要原則就是教育內容對所有人都是有用的,如果將英語只當作一門外國語言,就像日語、德語、韓語那樣,它就只對個別人有用,同時只需于高校或者外國語學校的外語系或者外語學院開設教學課程就可以了。不需像現在一樣,將其當作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每一個受教育者都需要學習。如今,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是,英語對于我國的每一個受教育者是否都有用?
我們所說的“有用”,在國民的義務教育中,并不是說在實際有什么具體的用處,舉個例子,音樂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用處,但它卻是人類精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其抒情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用”。假設英語在國民義務教育中是有用的,那么我們就要探討,英語究竟有什么用?這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問題。
我們所理解的有用,就是與外國人之間的交流,如果掌握英語,那么在交流過程中就不需要翻譯,從某種程度上講,與外國人交流需要對英語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其實,交流并不一定是人與人之間,還有可能是人與書籍之間,比如說,我們在閱讀一些外國的文學著作,這也是一種交流。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和外國人交流。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與外國人直接接觸的機會增多,因此,國家的教育政策于國民義務教育中將英語作為一項基本內容,并將英語能力作為基本素質對學生進行培養,這一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還是有漏洞存在:其一,如果說大多數人如果在多年后才有機會同外國人進行直接交流,那么現在,為什么要求學生學習英語?其二,我們所說的大多數人而不是所有人,為什么每個人都要學英語?
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制造為我國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利益,會英語的人也因為英語水平高低在職業選擇上獲取了好處。基于此,多數家長都不希望自己孩子學習英語的權利被剝奪。如果說,一個高中生的英語不好,可能會影響他考進理想大學,如果說一個學生不會英語,可能上不了大學。是不是這樣其受教育的權利就被剝奪了?如果這一邏輯成立,那么一個學生因數學或者語文沒考好不能上大學,也可以說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如果這樣說,就需要取消高考,想上大學就可以上大學,否則就會出現剝奪受教育權利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其正確說法應該是,英語教學于基礎教育基礎下,學生英語沒有學好,而考不上大學不是其受教育權利被剝奪,而是其本身沒有將英語教育機會很好的利用,也有可能是其英語老師沒有做好其本職工作。反之,如果不在義務教育中納入英語教育,可能有些學生可以享受都英語教育,有些學生則不能,致使有些學生可以上大學,有些則不能,這才是對于部分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剝奪。
4 在高等教育中的英語地位
有部分人認為工作后對英語的使用并不多,而反對將英語作為大學必修課,多數學科的創立都是依據社會需要開設的,所有的學科都是依據學術要求對課程進行設置的。英語是否為所有學科必修課程?
依據我國學科分類的國家標準,三級學科有6000個左右,二級學科有573個,一級學科有58個。所有學科均與國際學術有密切關系。因此,國際出版社所刊登的國際文件中學術資料都是英文的,英語是學者必不可少的閱讀工具,所有學科(新聞、漢語、教育及物理等)都是與英語有聯系的。對于一個二胡演奏家或者是國畫畫家來說,如果他想成為大師,可能他不需要讀學士、也不學要讀碩士,更不需要讀博士,他只需向名家拜師學藝就可以,當然,他可能也不需要去學習英語,他所需要的就是他的勤奮與天賦。如果說他想從事研究中國音樂或者是研究中國繪畫,那么他需要考研究生,而研究生需要讀文獻,而文獻中包括英文文獻,這就要求其必須掌握英語水平。和其他學科相同,他所研究的項目需要同國際學術進行接軌。在高等教育中,任何學科都需要與國際學術進行接軌,這就要求受高等教育著,必須學習英語。
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在實際的工作中能用到多少英語,一個人職業的選擇受多種因素制約,而多數因素與學術和學校教育是沒有關系的。比如說,在各校的中文專業中,漢語史與古代漢語都是必修課,北大中文系本科畢業生可能畢業后沒有合適的工作,也許暫時會從事其他行業,在實際工作中不會用到漢語史與古代漢語,但不能因此,就將漢語與古代漢語從中文專業中剔除。
高等教育需要所有人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是高等教育人才輸送的基礎教育。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是小學階段與初中階段,而不是大學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們并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工作是否與英語相關,但英語的確可以為每一位受教育者帶來益處,因此,學習英語是每一個學生的必然選擇。如果人甘愿從事知識含量低與技術含量低的工作,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便可以不學習英語。
現如今,教育機構需要探討的是現階段英語教學有哪些問題存在,而不是英語教學在國民義務教育中的重要性,比如說,學習英語應從那一階段開始最好?哪種英語老師適合英語教學資格?英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要如何開展?如何使用英語做日常交流?這類問題才是相關專家學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5 結語
對英語教育進行全面的認識,有利于國家對教育主管部門做出合理及科學的決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英語教育還需進行改革,需重新認識英語教育的意義。在我國外語教育中,英語的應用廣泛,其影響也是最大的,需正確看待英語教學,并對其進行重新認識與定位。
參考文獻
[1] 陳國華.重新認識英語和英語教育的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91-293.
[2] 趙玉峰.試論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教資料,2014(19):179-180.
[3] 仲海燕.試論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學英語之友,2011(7):40-41.
[4] 車桂蓮.試論當前大學英語教育功能定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3):118.
[5] 陳鳳葵.小學英語教育價值觀的重新認識[J].學校管理,2011(2):14-15.
[6] 周小紅.淺談對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堂教學的重新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3(6):80.
[7] 龐常青.英語學科的重新認識對大學英語教育轉型的啟示[J].求知導刊,2013(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