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錦平
【摘 要】歷史課程蘊含豐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歷史教學過程中人文主義內涵的挖掘與展現是學生人文主義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徑之一,影響著學生健康成長,同時能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精神
當今世界高速發展、日新月異,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時也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目的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它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充足養料,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如何使歷史課程中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科學合理的呈現,實現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一目的呢?中學歷史教育,在本質上是以歷史事實的再現為依托,通過科學地詮釋和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由此拓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
教師的人文素養主要通過教師自身學識底蘊、舉止風度以及對事業和學生真誠的熱愛等方面來體現。歷史教師是歷史教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在歷史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實現歷史教育教學目標的主要實踐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呈現教師個人的風格特點。如情緒情感、生活理念、乃至教師個人的經歷、愛好、對善惡美丑的臧否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完善人的過程。現代教育理念不再是單純的向學生傳遞知識,使學生識記知識,而是在于引導學生精神的發展,知識只是起載體作用。因此教師個人良好人文素養不僅僅是教師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她不僅僅是簡單的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意味著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廣博科學文化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必要的職業能力。
二、轉變傳統歷史教學觀念,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
中學歷史教學內容雖然蘊含著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以及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重課本顯性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雖然隨著課改的開展、學校的要求,教學常規檢查的配合,很多教師在編寫教案時,也寫上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大多是流于形式,在實際授課中絕大多數教師只重視歷史知識的串講,形成一種以傳授知識為主忽略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的固定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教案中設置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意無意的忽略,造成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人為性的缺失,導致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課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無法起到該有的教育價值,最終影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歷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歷史教學觀念,在設計教案時根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三維目標,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重新定位和思考,避免流于形式。改變過去照本宣科或只重歷史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情況,應力求在授課過程中挖掘歷史顯性知識點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同時注意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通過豐富的表情、起到好處的動作及生動的語言,傳遞可歌可泣的史實,展示絢麗多彩、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同時利用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刺激和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得遙遠陌生而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有血有肉,貼近學生生活,從而達到感情上的共鳴,進而影響學生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最終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例如,八年級上冊的中國近代史第一單元第一節課《鴉片戰爭》這節,就蘊含著豐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歷史教師應有效的把握教材內容,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學生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林則徐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進行虎門銷煙;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并迫使中國清政府頂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等基本史實。教師以這些基本史實為依托,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分析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血腥和骯臟,揭露資本主義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感受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堅決維護中華民族尊嚴和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分析國家民族的強與弱,國家命運和民族強弱的息息相關,銘記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為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而努力奮斗。只有這樣,歷史教學過程才是一種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識傳授相結合的過程,才真正發揮和實現歷史課程應有的價值。
三、轉變傳統教育評價方式,變革考試,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雖然對基礎教育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例如關注學生發展過程,提出形成性評價;關注綜合學力考查、質量綜合評定等,教育評價有了不少進展,但根本性的結癥問題改變仍然不大,“考試”依然是學校、學生、社會的指揮棒。現在基本還是以“一考定江山”,因此老師、學生、家長為了在中考、高考中取得較優異成績,為考試量身定制學習內容,忽視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習慣等綜合素質內容的學習。例如初中歷史作為一門等級科,分數最終在整個中考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與語數英等學科完全無法匹及,因此不管學校、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有意無意的將語數英作為主課,而歷史定位為副科,因此在這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下,歷史作為一門副科,學生對他的關注度少之又少,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也緊繞考試這一指揮棒,知識目標也就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唯一訴求,直接忽略歷史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這樣的考試制度已嚴重偏離教育教書育人的宗旨,嚴重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發展和成長,嚴重損害教育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了。因此要轉變對學生評價的傳統方式,實現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不能只評價學生對歷史書本知識學習的水平,同時也要考察評價學生其它各方面的才能。促進歷史課本所蘊含的人文內涵的挖掘與呈現,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
總而言之,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中心和靈魂所在。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對個人的健康、良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民族國家的偉大振興,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廣大歷史教師要時刻認清自己肩負責任和義務,努力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挖掘人文精神同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適應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和要求,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