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秋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小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其開展有效地感恩教育,將會對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到關鍵作用。教育工作者應以小學生感恩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從小抓起,來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感恩教育;小學生;問題;對策
一、感恩教育對促進小學生人格完善的作用
1.有利于實現小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
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生的低層次的需求,例如生理、安全已經基本得以實現,而更高層系的需求正顯得日益突出。小學生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實現歸屬與愛的需要,反之如果不具有感恩意識,那么其人際交往必然不會順利,基于此,應充分發揮感恩教育對于小學生實現歸屬與愛的需要的促進作用。
2.有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感恩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超越。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價值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而社會價值則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如今我們的中小學生擁有較富足的生活環境,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已獲得滿足,而精神信仰卻是空白。感恩思想將為他們提供新的價值目標,從滿足自己的追求向回報他人與社會的價值轉換,從而提升他們的價值和品味,開拓他們的人生境界,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3.有助于小學生提高其自身素質
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由他律向自律轉變的過程。而感恩教育作為一種生活化、情感化的德育方式,極易被學生接受和感悟,所以,當學生的心被感化時,這種道德的標尺就會內化成學生心理的追求,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質。
二、小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原因探討
1.家庭方面
目前城鎮里面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即使在農村地區,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小學生所受到的物質關愛遠勝于前。小學生除了被自己的父母寵愛以外,還受到四位老人的溺愛,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種有求必應的家庭環境下,小學生從來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什么,更不會進行換位思考,總覺得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必然導致其感恩意識的淡薄。
2.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方面的原因是導致小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就是分數,分數至上的理念導致學校過度關注對小學生的知識傳授以及智力的教育,而忽視了德育的發展。小學校僅有的德育課也是授課老師將自己置于道德的神壇侃侃而談,絲毫沒有將自己置于與小學生同一個族群的概念,其結果就是道德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3.社會層面原因
伴隨著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目前的社會并有意形成一套完善的價值體系,整個社會拜金意識嚴重,金錢成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唯一標準,以及社會新聞中經常出現的恩將仇報的案例,導致小學生早早的就具有了成人不健康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當今的小學生生活在一個物質優越的年代,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環境,導致其身在福中不知福,對于其所得到的一切沒有感激意識。
三、小學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感恩教育目標模糊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小學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道德層面的教育基本上處于一個可有可無的位置。這種僅僅強調之時的灌輸,而忽視道德教育的做法違背了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其全面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2.感恩教育形式化
目前很多學校的感恩教育僅僅形式化的階段,例如最近常常見報的小學生集體給父母洗腳活動,筆者就極不贊成,當然不能否認這種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當時其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筆者認為這項任務對于大多數的小學生來說就以一個課外活動。學校對小學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認知層面,即僅僅是給學生講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是對于小學生的行為層面卻無法有效地進行把握。
3.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
事實上小學生感恩教育的三個方面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就類似于木桶原理中的桶板一樣,感恩教育的效果將會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因此在小學生感恩教育過程中應注重三個方面的系統結合,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四、提升小學生感恩教育對策
1.制定小學生感恩教育目標
小學生感恩理念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寄希望于一朝一夕讓小學生具有感恩意識是不現實的,鑒于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長期性以及復雜性,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明確的感恩教育目標來保證感恩教育的方向性。鑒于此,各級教育部門應高度重視小學生感恩教育,應結合我國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盡快出臺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具體標準,從而在制度層面規范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開展。具體的感恩教育目標要適合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小學生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來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同時小學生感恩教育目標的應注重動態性,動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針對不同年級的小學生感恩教育目標應當有所變化,二是感恩教育目標的應隨著教學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確保感恩教育目標的與環境的匹配性。
2.注重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以及多元化
加強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學校的應徹底改變以往感恩教育形式化的做法,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例如具體到感恩教育的具體內容上,教育工作和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選擇感恩教育的內容,切忌為了感恩教育而進行拔苗助長式活動,例如上文提及的集體洗腳活動,這種感恩活動不僅僅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不符,同時其效果的持久性也令人懷疑,小學生不過是將洗腳活動當成了一個臨時性的作業來完成,對活動背后的深意難有一個深刻理解。同時在具體的感恩教育方法層面應做到以下幾個內容:一是感恩教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應做到有效的結合,小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單純的理論性教學,無法實現小學生的深刻理解,這客觀上需要實踐課程的配合,通過二者之間的相互印證來增強其感恩體驗,例如充分利用諸如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來引導小學生進行感恩活動;二是感恩教育的生活性與情境性的結合,要想使小學生感恩教育做到連貫性,就必須有意的引導小學生在既定的情境中做出感恩行為,通過人為地情境創設來使其與生活一致,這樣小學生的感恩行為才會有一個連貫性與一致性;三是小學生感恩教育應做到統一性與差異性的有效統一,著名教育學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小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客觀性要求感恩應考慮到個體的心理特點,對待不同的小學生應采用有差別的感恩教育方式。
3.創設利于感恩教育的系統性環境
所謂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報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目前小學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局限在學校的這一封閉且有限的環境之內,其與外界之間的有效聯系較少,事實上在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下,小學這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也必然會受到外界信息的襲擾,鑒于此應充分發揮外部環境對小學生感恩教育的促進作用。事實上,社會環境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感恩教育素材,社會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資源實施感恩教育,鑒于此小學生的校園感恩教育應與家庭以及社會等外部環境進行有效地融合,通過充分發揮各自環境中的優勢,來促進良好的感恩教育整體環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魏鳳霞.新時期感恩教育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教研版),2010 (5).
[2]趙麗.當代中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