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 要】2011版新課標對統計知識的要求更重視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2012新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單元命名、結構設置、內容編排等方面對“統計與概率”部分做了調整與變化。教師在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統計教學中,應該選擇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素材,獲取及時真實的數據,靈活運用“問題引導”、“方法體驗”、“信息技術”和“思維辨別”四大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完善學生的統計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關鍵詞】2012新人教版;統計與概率;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就像做菜,吃要吃得好,吃得有營養。學就要讓學生學得活,學得有收獲。在小學的“統計與概率”教學中,如何為學生呈現一節節有聲有色的高效課,讓學生像喜歡“舌尖上的中國”一樣喜歡統計課,就讓我們像研究做菜一樣,研究如何上好統計課吧。
一、讀懂“菜譜”,從課標和教材入手
做菜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懂菜譜。我們先從課標和教材入手,來了解“統計與概率”菜系是一種怎樣的美味。《數學課程標準》在各個教學段中,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統計與概率”是如何從過去的“路邊小吃”,升格成為這“四大菜系”之一呢?從它的發展歷程來看,1978年以前的17年,注重統計圖表與記賬知識并舉。1978年以后至20世紀末,關注統計知識、技能和統計思想方法的教學。到21世紀初,開始要求加強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
在2012年新版的人教版教材中,統計菜系的上菜順序如下所示:
一下《分類與整理》→二下《數據收集整理》→三下《復式統計表》→四上《條形統計圖》→四下《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五上《可能性》→五下《折線統計圖》→六上《扇形統計圖》
新版教材在“菜名”,即單元的命名上,以單獨的統計內容或概率內容命名,而不是原先單一的“統計”。單元名稱的多樣化和具體化,不僅能體現統計與概率知識的豐富性、趣味性、活動性和應用性,還能突出學習目標及重點,促進師生對知識重難點的把握。
二、“食材新鮮”,選擇身邊的素材,獲取真實的數據
做菜的第二步,就是選好食材。選材貴在“新”、“鮮”兩字。同樣,我們的教學案例也要新鮮。統計教學中,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選取身邊的素材,及時有效地獲得真實的數據。
首先是“新”——身邊的素材。要做到“新”,素材就要盡可能是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數據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低年級可以統計班干部選票;統計獎勵本里的小印章數量;統計最愛收看的電視節目等。高年級可以面對更真實的情境,班隊活動如何通過統計同學們最喜愛的禮物選擇活動獎品;學校運動會怎樣依據歷史天氣數據決定開幕日期;如果你是京東電商如何依據網絡點擊量提前備貨等。
其次是“鮮”——真實的數據。要做到“鮮”,數據就要及時、真實的獲取。一是“當堂獲取”。例如統計班里學生喜歡什么顏色來確定運動會買什么班服,就可以采取當堂舉手統計的方式。二是“課前獲取”。例如收集近期班級的學生視力情況、身高體重結果、單元成績等。三是“課外獲取”。例如利用班級的QQ群展開調查、收集報刊雜志上的統計數據、網絡查詢等。
三、“煎炒烹炸”,靈活運用四大教學方法
做菜的第三步,就是要上灶臺烹飪了。下面來具體介紹如何運用“煎、炒、烹、炸”4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做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統計與概率”課。
第一種“煎”——問題引導
煎是把食物平攤在鍋上,用慢火熱油使之變成金黃色。統計中的問題也需要我們,放在課堂上,認真思考,仔細探究,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展現統計思維的“金黃色”。要成功地進行統計教學先要回答:“什么要統計?為什么需要知道這些數據?”否則學生憑什么饒有興趣地參與到莫名其妙的課堂教學中來。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偽統計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看似經歷數據分析的過程,但這沒有出于學生自己對結果的需要,就缺少了應有的思維張力,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的努力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四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題。
師:這是佳美電器商店電視機一周銷售情況統計表。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生讀數據,自由回答圖中的數據信息。
師:你能根據這些數據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學生各自畫圖。
師:這一周哪兩天銷售量最多?哪天最少?
學生對答如流……
一切看起來都很好,學生也都在參與。但是學生統計的需要在哪里?他們只是在被動地應付。其實,稍作改變就能幫助學生理順為什么必須搜集相關的數據,案例中可以告訴學生佳美電器商店的店長要決定下個月的電視機進貨量,讓學生代入店長的角色思考需要什么數據,繼而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需要用實際的銷售數據佐證店長的判斷。
第二種“炒”——方法體驗
炒是把食物切成小塊,連同調料一起放在鍋里迅速翻攪致熟。統計的各種方法,也需要教師在統計活動中,通過一個一個小環節,設置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尋求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體驗統計方法,加深概念理解。統計觀念不是一種類似于計算、作圖等的技能,而是一種需要通過體驗方能逐步培養出來的感覺。發展統計觀念,最切實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來。教師通過情境,設置認知沖突,預留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所教學的概念、方法的必要性。通過對比,直接揭示新概念、新方法的價值。
二年級下冊中有這樣一個例題,學校要給同學們訂校服,要統計喜歡什么顏色。學生提出可以全校調查,要先在每個班調查。班級調查可以用“舉手”法。教師在學生通過“舉手”的方法收集數據中出現了錯誤后,沒有簡單地修改數據,而是讓學生討論怎么辦,實際上就是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更好地收集數據。教師有效利用情境,讓學生面臨某種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多樣化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學習到科學的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能力。
第三種“烹”——信息技術
烹是在煎或炸的基礎上,烹上清汁入味成菜。信息技術對于統計教學而言,就像香噴噴的清汁,運用得合適,可以起到“提味提鮮”的作用。新課標指出:“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以及所具有的優勢,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現代的網絡和計算機教學手段,把統計知識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六年級上冊的實踐活動《節約用水》就可以嘗試在機房教學,讓學生利用Excel和Word軟件的“插入——圖片——圖表”功能,制作色彩繽紛的統計圖,使學生眼前一亮,興趣盎然。在學生理解并能運用公式的基礎上,運用計算器計算,提高教學效率。
第四種“炸”——思維辨別
炸是將食物放入大量的熱油中致熟至脆。新課標對統計知識的要求更聚焦“數據”的分析,教學中就要用敢于用“大火熱油”似的批判眼光來數據分析。數據分析不只是分析數據。在現今這樣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學生通過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統計數據。如“內地奶粉99%復合質量標準”、“我國每年由室內空氣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數已達11萬”等。這些數據刻畫的是什么信息?樣本的范圍和選取的方式又是什么?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面對這類問題,培養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不僅要闡述數據的意義,也要合理地質疑數據的公信度。
五年級下冊,“做一做”中也有一題根據陳東0~10歲的身高折線統計圖,預測她12歲的身高。教師沒有直接評價學生的推斷,而是出示12歲男孩的平均身高,引起學生反思。明白要比較合理地判斷,我們要收集更多的數據,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對統計量的理解。
四、“美味呈現”,期待有效教學
一個廚師如果能做到熟悉菜譜,選材新鮮,并且具備嫻熟的烹飪技巧自然能成就“舌尖上的美味”。同樣在“概率與統計”教學中,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能結合新課標對“統計與概率”的要求,解讀新教材中“統計與概率”的調整與變化,選擇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素材,獲取及時真實的數據,靈活運用“問題引導”、“方法體驗”、“信息技術”和“思維辨別”四大教學方法,也會有效地達成“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完善學生的統計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的教學目標。讓我們帶著呈現美味般的心情,一起為學生展現一堂堂高效有趣的“統計與概率”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