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華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苯虒W中的“問”,可謂啟發性的集中表現,如果運用得當,那么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有效地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意義重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試探性地提問,培養學生刨根問底的意識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感悟。
一、教師要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問
引導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果教師自己不善于引導和強化問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甚至還會扼殺學生原有的問題意識。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強化問題意識。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币痪渲欣夏棠虨槭裁唇辜保繛槭裁从帜苣托牡氐却课覇l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矛盾。學生的思考循序漸進,步步走向深刻,從而深入理解文本。
正是因為教師善于引導和強化問題,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學生因此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主動地投“石”問“路”。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提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么”,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孩子還是習慣于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上教師必須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中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讓學生大膽地問。
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教師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紛紛提問:①誰向誰借?②為什么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起探究欲望。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⒆觽兎e極地大膽地提出各種問題,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
三、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追問
引導學生抓住有“矛盾”的地方提問,學生能夠發現矛盾,就能敏銳的發現問題,就能夠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學生提出問題:“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边@個“擔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對邱少云不放心嗎?我啟發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學生的思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
較高層次的問題,往往觸及課本的重點,難點,文章中心。從內容中發現問題有助于教師圍繞這一線索展開教學。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學生通讀了課文之后,提出:燕子媽媽為什么三次叫小燕子到菜園去?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很了不起的,恰恰是這個問題貫穿了全文內容。于是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讓他們體會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觀察得仔細,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同時也理解:燕子媽媽這樣做是為了讓小燕子對冬瓜和茄子有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培養孩子敏銳觀察、善于發現的能力。這樣使得學生在從生疑到釋疑的過程中保持思維活躍,經歷著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而且我們還要打破傳統的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的片面教學觀。把握現代的教學理論,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刨根問底,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并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教師結課時也可設計拓展性環節,讓學生繼續探索,使課堂教學得到延續。
四、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引導學生勇于提問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教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全班集體探究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多思維、多實踐、多表達,在合作和交流中實現自我建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自身與人交往、傾訴的情感需求,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我們教師只有努力引導學生投石問路,培養刨根問底的精神,并優化課堂提“問”,“問”出對話,“問”出精彩,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