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繼戰
判逆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通常表現為情感的對立、抗衡和情緒上的嫌惡、不滿,是中學生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從小學到高三畢業每個學生大概要經過三個叛逆階段!
第一個階段:小學三、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是由低年級跨入高年級的過渡年級,此一階段是兒童大腦發育趨于結構及功能的逐步完善、情感及理智發生變化、思維形式由直觀開始向抽象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交往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如果教育和引導得當,可以使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有較大的提高,并使他們的主體感、道德感、理智感、友誼感、責任感、審美感、集體榮譽感等人格意識有進一步的發展。其社會交往的重心也由家庭逐漸轉移到學校,同伴關系和團體友誼成為影響學生的重要因素。
學習的第一個叛逆期準大人期——9歲到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為不愿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出一小段時間的“回歸嬰兒期”表現,表現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回歸嬰兒”和“準大人期 ”同時出現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來了。
第二個階段:初中二年級“青春叛逆期”
這個階段時間,依孩子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教養環境等,時間不一,有延伸和提前狀況。它要求父母、老師熱情的溝通,認真的交流和積極的引導,否則最終會在青少年期全面爆發,而釀成苦果。
初二下學期、初三年級學生最為突出。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經常會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怎樣教育這樣的學生呢?這時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責怪,應該像朋友一樣和他聊天,你如果越是罵他,他越是叛逆。當孩子情緒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評、委屈,或是受了朋友的冷遇,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家長要給予安慰,鼓勵或者指導。教他們學會諒解,有顆寬的心,有顆平常心。幫孩子排除了各種煩惱,孩子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給父母講,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調的基礎。孩子進入初中后與父母的關系疏遠了,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開始。
初中生反抗是為了獨立的反抗,這是初中生發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為正是進行指導教育的好機會,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質及原因。如果是對自己家長式作風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導方法的反抗等,父母應該予以肯定和保護,不應該一聽到他們有意見就不問青紅皂白、一概視為缺點加以否定;應該在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指出他們反抗的消極面,引導他們與父母交心談心。這樣不僅不會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還會取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個階段:高中二年級
這一時期的孩子不信任父母,卻易受朋友影響,加上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往往對外界影響缺乏識別能力,很容易走上歧途。媽媽溝通方式成導火索。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溝通方式更是造成孩子叛逆期提前的導火索。兩代人之間缺乏溝通,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則認為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兩代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慢慢地孩子變得反叛起來。還有,過于溺愛孩子的家長和過于嚴厲的家長,也是引起孩子提前叛逆的原因。學業的分水嶺。在學習上,叛逆期是一個分水嶺,這個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方法也有所改變。一些學生能及時調整適應變化,進步很快,由成績中等上升為優秀。 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將心思用在學習之外,成績迅速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同學到了五六年級往往很難有所突破。心聲:叛逆小孩渴望獨立、自由。劉金同說,孩子不聽話,不愿和父母說話,甚至和父母對著干等,從表面上看,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是根源卻在大人那里。正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較少,或缺少應有的尊重,沒有給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導致孩子出現“叛逆”言行。
學會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跟他交流。注重觀察孩子的感受、情緒與看法。要用認真的態度跟孩子說話、商量,這樣會逐步樹立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與您交流的勇氣。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技巧和藝術,如先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再指出錯誤之處,孩子就能很樂意接受。提早認識“叛逆現象”。杰出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全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必須首先全面去了解這個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孩子有了獨立的思想,當問題出現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坐下來正式跟孩子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守住自己的情緒,學會聆聽,不要打斷孩子的發言。有時,孩子不愿跟家長交流,這時候切記不要步步緊逼,可采取其他手法,如寫個小紙條,讓孩子打開心扉。家長應看到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