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
【摘 要】老莊思想傳入日本的時間雖尚無定論,但是現在的發現至少將其推到了1400多年前。在這期間,老莊思想對日本文學、政界及宗教的形成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俳諧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如何會著眼于一部千多年前產生于異國且非文學著作的《莊子》呢,而且還在其中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依據?本文將從老莊思想在日本社會的深入、日本俳諧如何在《莊子》中尋求存在感及《莊子》與日本俳諧的精彩結晶——松尾芭蕉三個方面,闡述日本俳諧中的莊子哲學。
【關鍵詞】老莊思想;日本俳諧;《莊子》;松尾芭蕉
莊子是公元前3世紀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學祖,莊子以其豐富想象力和周到流麗的才筆賦予道家思想許多飽滿多彩的內容。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俳諧本是源于中國唐朝的滑稽詩體,在日本得以發揚流傳。俳諧從最初形成到最終穩定于日本文壇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期間少不了莊子哲學的支撐。松尾芭蕉是日本俳諧上的奇葩,使俳諧在日本文壇擁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這位俳句大師與莊子在很多方面的不謀而合,造就了很多至今閃耀文壇的佳作。
一、老莊思想與日本的淵源
老莊思想向來認為對日本文壇、政界及宗教的形成等方面產生著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雖然就老莊思想何時傳入的問題,一直以來還未有確切的記載,至今為止的一些發現,已經將這個時間至少推到了公元6世紀。就算是一種外來的思想流派,也足以滲透到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了。在圣德太子(公元593年-622年在位)所撰的《三經義疏》中關于“冠位十二階”寫道,“始行冠位: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并十二階,并以當色絁縫之。”即以德、仁、禮、信、義、智六字為序,并配以紫、青、赤、黃、白、黑色。“德”配“紫”的說法顯然源于道教重德尚紫的觀念,因為在圣德太子以前的日本本土的思想里是找不到根據的。
另外,公元712年,由太安萬侶撰寫的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古事記》的表文中,對“天地開辟”的說法也明顯留下了老莊思想的烙印。《古事記》開篇寫道,“拂混元既凝,氣象未效,無名,無為,誰知其形?然乾坤初分,三神作造化之首,陰陽斯開,二靈為群品之祖。”“無為”、“陰陽”是老莊思想的關鍵字,《老子》、《莊子》的文辭加之以《古事記》的表文,老莊思想對日本人對天地之始的認識的啟蒙作用不言自明。
經過幾百年的交融滲透,到了幕府統治時期,日本已經出現不少研究老莊思想的著名學者。最有名者是被稱為“東方馬克思”的哲學家安藤昌益,以及幕府末期以專門研究老莊思想而為人知曉的廣瀨淡窗。直至今日,也有很多學者繼續著對老莊思想及其從古至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的研究。
到了日本江戶時代,老莊思想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很多文人以此為典故進行文學創作,甚至政治家也在老莊思想里為自己的施政尋找支撐點。
二、日本俳諧在《莊子》里尋找立足的根據
日本人好像不習慣接受任何空穴來風的東西,日本詩歌重視古典的傳統自然不難理解,引用古典談論詩歌本質和機能在詩歌理論的立論上已是定式。如果實在本國古典中找不到切實的根據,那么為本國人完全接受的外國古典也是相當可取的。日本最古的詩歌理論著作《歌經標式》對中國《詩經》的引用是這一傾向的典范。比如,在《歌經標式》的冒頭部分對詩歌的定義,有這樣一些說法,“原夫歌者所以感鬼神之幽情慰天人之戀心者也”、“蓋亦詠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知音”,這就明顯引用了《詩經》序中“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內容。正是日本詩歌的這個傳統,《莊子》才得以直接導入日本俳諧的發展。
“俳諧”一詞,源于古代中國,意為滑稽。在中國唐代,俳諧詩就被定義為滑稽的詩。正因此,部分連歌詩人認為俳諧連歌不如和歌高雅,就對其加以詬病。將其說成非正統、品位很低的東西。直至室町時代末期,曾經一度盛行的俳諧連歌被視為專業歌者的業余愛好,把它排除在純正高雅的連歌之外,后來干脆把“俳諧連歌”就叫成“俳諧”了。其實,俳諧本是連歌的一個源頭,在形式上,和連歌并無區別,唯一的區別只在其機智的語言和滑稽的本質上。從12世紀末起,俳諧開始投新興階層所好,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體裁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時,為了提高俳諧在文壇的地位,俳諧詩人們開始在各種古典中尋找俳諧存在的根據,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找到《莊子》,不僅是因為《莊子》當時在日本社會獲得的廣泛認同。
日本俳諧有三大流派,貞門、談林和蕉門。貞門和談林幾乎是同一時期存在的。在為俳諧爭奪文壇地位時,最初,貞門經常借用《莊子》的寓言為其俳諧內容辯護。因為莊子擅用想象奇特的寓言來表達無形的“道”,貞門正是抓住這一點,試圖將同樣擅用寓言的俳諧定位為具有說教、實用主義的正統詩歌。但是談林派卻認為這樣可能會破壞俳諧之所以為俳諧的滑稽本質。所以和貞門派不同,談林派站在反對說教立場上,同樣試圖通過《莊子》來說明機智滑稽的俳諧詩的存在價值和正當性。談林派重要俳人岡西惟中就認為,《莊子》對于俳諧最大的啟示在于它闡明了“幽默的精神本質”和修辭上的自由變化。這才是《莊子》之所以能夠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支撐“俳諧”的關鍵。
對于當時的俳人來說,《莊子》擁有著足以與占據傳統詩歌論中心的儒教經典匹敵抗衡的權威性,而且《莊子》中也不乏與俳諧一樣機智詼諧的文體,所以用它來證明自身的正當性再合適不過。在俳人們急于為俳諧尋找存在感的背景下,《莊子》和俳諧得以結合,雖然現在看來貞門派和談林派對《莊子》的理解不能說很深刻準確,但《莊子》確使日本俳諧開始在文壇站穩腳跟并有了長足發展。在貞門和談林兩大門派之后,《莊子》和蕉門俳諧擦出了不少火花,產生了永久閃耀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壇的不少佳作。
三、《莊子》與日本俳諧的完美結合——松尾芭蕉
被稱為“日本俳圣”的松尾芭蕉,出生于一個低級武士家庭,10歲起開始做大將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師從貞門派北村季吟,因此芭蕉從小就有機會接觸貞門派俳諧。貞門派崇尚《莊子》,所以芭蕉與莊子的“相識”很早就開始了。 芭蕉和莊子可以說是跨越時空的忘年交,芭蕉很小開始接觸莊子,而后更是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默契從芭蕉無數次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引用《莊子》來傳達自己的心意這點就能證明了。筆者從中挑選了幾句,雖然日語的意思我們不盡理解,亦可以略見兩人在很多認識上的默契。
芭蕉的作品 出典
《田舍的句合》 《莊子》
1、無窮の空空たるに逍遙せん事 逍遙遊:以游無窮
2、朝菌の晦朔をしらず、冥霊大一椿論ずるに似たり 逍遙遊:朝菌 冥霊
紀行、俳句、俳文などにおける引用
1、千里に旅立ちて、道糧をつつまず、三更月下無可に人と雲けむ...釜斤の罪をまぬかれたるぞ幸にしてたつとし 逍遙遊: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不夭斧斤
2、百骸九竅の中に物有 斉物論:百骸九竅六臟,該而存焉
3、若藐姑射の山の神人有りて 逍遙遊:若藐姑射之山,有神仙居焉
4、ともに夢中にして夢のかたちを顕す 斉物論:丘也與汝皆夢也
5、象潟や雨に西施がねふの花 斉物論:西施
6、南花真人の謂処一巣一枝の楽しみ、偃鼠の腹をひかえて無何有の郷に遊び 逍遙遊:偃鼠,無何有之鄉
7、汝を悪にあらじ、母は汝をうとむにあらじ、唯これ天にして、汝が性のつたなきなけ 大宗師:父邪,母邪,天乎,任乎
8、虛の中に実をふくめり 天道篇:虛則實,莊周
9、喪にいる者は悲をあるじとし、酒を飲もは楽しみあるとす 漁夫篇: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
芭蕉對《莊子》的引用主要集中在最能體現莊子思想的《逍遙游》和《齊物論》,在芭蕉的6篇紀行隨筆和100多首俳句中,僅對這兩部分的直接引用就有20多次。可見芭蕉實在視莊子為知己。
具體看芭蕉和莊子,我們不難發現,此二人的默契主要就是對自然和人生的認識上。芭蕉在其著作《笈之小文》中用“順從造化,回歸自然”表達的自然觀與莊子主張人應該坦誠順應自然的“天人論”如出一轍。芭蕉所謂“造化”也就是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見直接抒發人的感情的表達,只有整個自然。因為季節或者環境的原因,自然的一切才被賦予了各種情緒。除了那首經典的《古池》,“病雁の夜さ むに落ちて旅ねかな”也是芭蕉的名句,描寫了寒意襲身的秋夜,一只虛弱的大雁突然離開雁群墜落地面。這是芭蕉在感嘆,旅途中抱病時自己的落寞心情。
面對生、死,莊子向來是消極處世的,“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雖然芭蕉較莊子樂觀,但同樣強調生死的無常,認為人的生、死只不過是瞬刻的事,而瞬刻亦是永恒。
就是這些跨越幾個世紀的默契,使得莊子與芭蕉完美結合,在日本俳諧史上抹了濃墨重彩的一劃,也成為了中日文學交流的一段美談。
四、結語
日本俳諧在流傳于日本千年的老莊思想特別是莊子哲學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正當性,《莊子》富有幽默諷刺的才筆,和善于利用寓言故事的特點,給日本俳諧提供了有力的立足點。此后,俳諧奇葩松尾芭蕉成為莊子哲學和俳諧結合的完美結晶,兩者對待自然、生死的態度上的不謀而合,衍生出了不少文學佳作。
參考文獻:
[1]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編.《中國的思想家》上卷.勁草書房,1976年12月10日.
[2]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編加藤常賢監修.《中國思想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4月14日.
[3]下中邦彥.《日本文學事典》.平凡社株式會社,1982年9月20日.
[4]丘培培.《俳諧的確立與<莊子>》.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