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良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那種把學生的頭腦當作容器,由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在目前的課堂上已經很少見了。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的時間確實變多了,但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要操作,為什么要和同學去討論,學生的大腦好像只是一個被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電腦程序,上課時就按照教師的指令把這個程序一步一步執行。因此學生的學習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動力,他們的主體地位還沒有真正得到落實。要徹底改變目前的教學狀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正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探究性學習目標
1.自學性
讓學生自己看書、理解教材,以類似語文閱讀的方法找出該節課的學習目標,找出重點劃下來,發現疑問做標記,讀有所得寫批注。不僅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更有利于使學生從小養成勤于思考,善于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2.獨立性
讓學生學習充滿自信,能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不依賴別人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也不易受別人影響而輕易改變和放棄自己的正確看法,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并進行自我調控。
3.主動性
讓學生對學習有熱情、興趣,能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主動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并具有個人學習特色,能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周圍事物,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合作性
讓學生能主動與同伴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善于傾聽和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交流意識強,能和組內同伴共同協作,完成教學活動,使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5.創造性
讓學生樂于并善于發現問題,能從不同的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和尋求解題思路,思維靈活性強,并具有創新意識。
6.開放性
教師對教學活動不要做太多人為“設定”,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要著眼于發展學生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策略方式解決問題,允許學生“冒險”和“犯錯”,留足學生個性和發揮才智的空間。
二、實施探究性學習策略
1.創情激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新課開始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關鍵處或新舊知識的連對點上出示滲透教學目標的復習題和自學思考題,讓學生求知心理與知識內容之間產生一種“不協調”,從而激發學生渴求新知的欲望,進而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2.設置疑惑,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一種“舞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研究,研究性學習就無法談起。通過“問題解決”來學數學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也是一種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途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動機、意志得到充分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而問題的設置和研究,很大程度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之上。但這種建立又不是讓學生簡單運用有的知識和經驗輕易解決,而是使學生面臨一種似乎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決策的“憤悱”狀態,促使他們去探究、思索、欲罷不能。
3.關注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探究性學習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既有課程上的綜合性,又有方法上的綜合性。對學習來說,由于知識和技能還較稚嫩,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顯得相對薄弱,因此,加強方法上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4.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讓學生運用理論分析、演繹推理、動手操作、討論答辯等多種形式或途徑對研究課題做出推導或驗證,得出初步結論或一般規律是這一環節的重要任務。
在這一環節在學習方式上,我們更多的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小組合作的方式上,我們充分注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自愿組合,自愿分工,自愿采用討論方式和匯報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展示、匯報、交流、比較、評價、反思中,進行反復構建,最終達成共識,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展示學生思維才華,將所學知識內化,把學習過程變為一個認知深化過程。使學生逐步培養起自我調控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5.歸納整理,讓學生在評價中形成能力
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都必須隨著教學過程中的多次、多向反饋與評價及時調節、控制學習行為而實現的,因此,教學中注重學生自我反饋、評價能力的培養顯得十分必要。
三、探究性學習的幾點建議
(1)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但絕不能因此而否定授課性學習,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如果忽略或否定授課性學習,全面推行探究性學習也是行不通的,探究性教學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探究性學習在具體施行的安排上,應遵循由易到難原則,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活動的數量也應考慮由少到多,使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切忌搞“一刀切”。
(3)探究學習的設計上,還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對于每一個探究活動,教師都應當周密思考,認真安排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