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平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而作文教學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動的個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任務!
創新思維的特征是:新穎性、獨特性。學生的創新思維表現在寫作活動中就是能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新的材料,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構思巧妙,語言富有個性。只有這樣的作品讀者讀來才會倍覺新鮮,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在中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下幾方面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一、觀察力的培養——于平凡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新鮮
觀察力是寫作中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就是用眼睛去看,而且是認真仔細的審視,而不是蜻蜓點水似的一瞥。作文的素材都來自生活,可是學生在寫作中卻感覺無材可取,苦思冥想不知該寫什么!這主要是平時對生活缺乏認真觀察所致。
比如讓學生寫一篇“母愛”的文章,這是一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題目了,可是學生往往寫不出新意來。于是我讓學生利用周末仔細的觀察,并作了如下的提示:母親見到你時的表情,聽你匯報學校里表現時的言語神態,為你洗衣、做飯、送你出門時的種種表現;不妨、把母親以前的照片拿出來與現在做一下比較,體會母親變化背后的東西……結果這次作文出乎意料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孩子對母親總是感情最深的,但若是在文章里反復陳述母愛,直接抒情,還是不足以打動人心的,因為這樣的文章還缺少些血肉。所以,學生們經過一次仔細觀察母親,會發現:原來最熟悉的親人身上有很多東西被自己忽略了!于是,他們重新“讀”一回母親,也重新體會了一次他們習以為常的母愛!那么把這些觀察得來的感受寫出來就使得文章生動了,因為它不再只是一個骨架而是有了豐滿的血肉,變得鮮活起來。
二、想象力的培養——于想象中激發獨創性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離不開豐富的想象。所謂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根據創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將想象分為再造想象與創造想象。詩人雪萊說:“想象是創造力。”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寫作中的獨創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多數學生都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保持一致。他們習慣于把課本和老師講課的內容作為準則,生怕自己的想法、見解同在家發生矛盾。這種“從眾心理”容易抵制學生的創造思維。我們要幫助學生打破這種心理狀態,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敢于對課文、以及老師的話提出疑問。十幾歲的孩子的想象力應該是無窮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同一個事物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應該盡力把他們的這種潛力挖掘出來。首先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大膽想象的空間,創設多種想象作文訓練形式。情景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是想象作文最核心的內容,是學生創造的原動力。情景設計可以圍繞課文內容,也可以參考課外,甚至參考其他課程,如體育音樂美術等。其次,是對學生的創造性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處于成長階段青少年都迫切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所以,對于他們豐富的想象,甚至于不太合理的想象,都應給予有價值的評定和正確的引導,以滿足他們“自我肯定的需要”,從而激發其創造的積極性。
三、表達能力的培養——于質樸中見新奇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文章的載體。文章要出新意,所運用的語言也必須個性化。“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師應在培養學生的表達的獨特性上下工夫。
語言創新可以從遣詞的生動新穎、造句的靈活多變、修辭的廣泛應用及富有深意等方面下功夫,使作文的語言于平實質樸中見出新奇。
用詞準確是對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我們不論要描寫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現出來,只有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它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人們應苦心探索,非要找出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以為滿足,更不可因為搜索困難隨便用一個詞來搪塞了事。”福樓拜的話告誡人們寫作時一定要加以選擇,用詞準確,但也不全對。如要賦予物以動,不一定非用一個“唯一的動詞”,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早已證明,“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王安石因用一個形容詞“綠”字,把春天的江南表現的一派生機盎然!所以,用詞準確之外還要考慮到新穎生動,富有表現力。詞語的靈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規,大膽想象,敢于創新,這樣就可以把靜態的事物寫活,把動態的事物寫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寫得形象動人。
修辭的廣泛運用可使文章語言富有色彩,能讓讀者產生種種感受,甚至調動想象和聯想,在心中喚起某種影像或產生共鳴。如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善用排比可以擴大表達的容量,形成磅礴的氣勢。對偶句則可增強文章的詩意美感。此外,好的文章還應善于引用名言、警句,借此展示自己豐富的積累,擴大文章的容量,增強語言美。
四、發散能力的培養——于平凡中創造非凡
發散能力又稱為求異能力或是思維的擴散性能力,指的是在思考問題時個體從不同的方面去考慮,然后對已有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新的信息。美國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明顯標志就是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的方法不受已有經驗和過去知識的束縛,使得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甚至是不同尋常的層面去看待問題。這種思維具有靈活性、廣闊性、獨特性以及流暢性的特征,能夠使學生的思路像發源于高山上的江河大川一樣,一瀉千里,奔騰而下,而最后也能殊途同歸,達到匯入創造的汪洋大海中的效果。
針對學生發散能力的培養,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教師要從要寫作的內容上入手,進而打開學生發散思維的栓桔。在作文的命題上,命題的立意應具有多元性并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這樣有利于學生從不同材料的不同層面選取作文的立意,達到調動學生創造熱情的目的。在作文的文體上還要注意開放性,通過文體設置的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實現不同文體的交叉運用,從而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更為廣闊的發散和創新的思維空間。這種開放式的作文內容的確定,能夠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寫作中取得高分并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對作文寫作產生持續的興趣。其次,教師應該從教學方法方面加以入手。可以通過變通性的訓練、流暢性的訓練來激發和不斷的培養、固化學生的這種發散性思維的習慣。最后,教師應從對學生的評價和激勵方面入手,為學生的寫作樹立自信心。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學生寫好作文之后要由教師來進行評價和打分,因此教師還要利用這一機會來引導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在評價上教師的標準可以分為這樣幾種:優于一般文字通順的,即語言有特色;優于公式化結構的,即結構較奇巧;由于一般立意的,即立意新、深的。學生有著巨大的發散思維的潛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為他們創造條件激發出這種發散思維的潛力并使其感受到這種潛力被激發出來的快樂。這樣更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的擴展。
總之要使文句有深意,常常需要對事理進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優化自己的語言。只要有心追求,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寫出意蘊深刻的語句并不是很難!要多鼓勵他們對自己點滴的思想作記錄,對平時所觀、所讀寫觀后感、讀后感,培養其獨立思考,大膽寫作的能力,以抓住自己閃光的智慧!我們應提倡并努力培養學生在作文中進行獨立的思考、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克服思想、情感、語言的單一化,創造出富有生命的靈動和鮮活色彩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