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輝 孫秀雙
從《格列佛游記》談18世紀世界西方對理性的崇拜
孫夢輝 孫秀雙
在18世紀,歐洲文明給世界帶來的一大寶貴財富就是理性精神,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鼓勵人們追求民主和自由,打破了不合理的制度。斯威夫特也崇拜理性,享受理性給他帶來的優越感,雖然后來他認識到了其中的弊端。筆者通過對《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經歷分析,探討了18世紀世界西方對理性的崇拜。
18世紀,理性精神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人們開始相信在理性的引導下,人類社會將變得更文明,人類也會更完美。《格列佛游記》的背景時代正是啟蒙運動興起時期,人們憑借理性的光輝,建立科學,破除宗教愚昧。科學的進步為人們帶來了財富,人們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依靠科學的進步發明了武器,他們崇拜理性,享受理性帶來的優越生活。
格列佛對理性的推崇,實際上是有歷史淵源的。西方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有了理性。中世紀時期的宗教勢力在歐洲橫行其道,控制著各個領域,理性也就遭到了嚴重壓制。但在文藝復興時,宗教勢力逐漸衰弱,許多人本主義哲學家借著古希臘哲學,砸碎了神學給人們的桎梏,他們肯定人的價值,提倡人本主義。在“理性時代”,啟蒙主義精神被認為是帶引人們走向真理的指南針,人類會因為擁有理性,逐漸走向完美。18世紀,理性和科技被極力推崇并廣泛被吸收。而且,理性被認為是人的本性,世界也被理性掌控。
啟蒙思想家用理性和科學的方法對人性進行分析,他們接受了文藝復興運動提倡的理性主義,并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啟蒙思想家們認為理性比感性更重要,這也就徹底拋棄了古希臘哲學家倡導的非理性精神,把人的情感用理性代替。
部分啟蒙思想家貶低人的感性情感,視它為缺點,認為只有理性能給人們帶來幸福。所以,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們放棄了對神的盲從,開始極力地推崇理性。科學發現,啟蒙運動之后,人類逐漸具備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也因為擁有了知識而擁有了自然界,科技也因為成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而備受弘揚。于是人們開始向自然發號施令,并根據自我意愿改變客觀世界,逐漸成了自己的上帝,他們盡情享受著理性為其帶來的優厚生活,神圣地崇拜理性。
理性給斯威夫特帶來了優越感,他生活在英國的奧古斯都時期,那時的英國人十分欣賞羅馬帝國。他們曾預言英國會成為世界霸權中心,他們的預言是有依據的,1500年以后,航海科技迅速發展,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受利益和探索欲望的驅使,歐洲國家開始了大規模的探險。18世紀的英國經過百年爭霸,擊敗了眾多國家,終于成了海上帝國。
斯威夫特生活在英國的殖民地愛爾蘭,那里的人長期忍受英國剝削,作者也對他們的遭遇充滿了同情之心。但是,斯威夫特不可能徹底脫離時代背景,不受影響,因此在描寫格列佛周游世界時,小說中無意間流露出英國海外殖民的現實狀況,能看出作者滿足于擁有理性。小說中,斯威夫特其實陳述了,擁有理性和科技的人可以游歷全世界。
《格列佛游記》的主人公在海島上的游歷,雖然是作者想象的,但小說是以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現實為基礎的。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生都是在游歷,他隨船隊游覽了當時的世界。在倫敦學醫時,他學習了有關航海的一些知識,到商船上做了醫生,曾多次航行到利凡特。后來格列佛與勃爾頓結了婚,但由于倫敦的生意慘淡,他決意再去航海。格列佛去的地方很多,跨越了東南亞、澳洲、北美洲、非洲等地,他的航海是世界性的。
讀者看到的雖是格列佛的冒險經歷,但實際上是斯威夫特在宣揚對海外擴張的支持。回顧格列佛的幾次主要航行,可以看出海外殖民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且現實中是存在貿易和殖民的。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知道啟蒙思想家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并以理性來劃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所以事實上,格列佛內心始終是充滿優越感的。
啟蒙思想家們以理性主義為基礎,認為凡是不符合理性標準的東西都應該被拋棄。在格列佛炫耀自己時,也突顯了他對18世紀理性的崇拜,他通過“古今對比”為理性歡呼,這是對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理性的極力推崇。作者其實在潛意識中也存在著優越感,這在格列佛的生活選擇中得以體現。
斯威夫特,無法逃離時代背景,他通過《格列佛游記》的主人公在利立浦特、不羅卜丁奈格、慧咽國等幾個國家的遭遇指出,追求理性確實給格列佛帶來了富裕的生活,這也映射出作者對理性的支持。實際上,從理性發展的本身來看,人類對技術越來越依賴,技術已逐漸成為一種可以統治人的工具。技術的發展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光輝的物質文明,把人類帶到了一個新高度,由此來看,人類是要感謝理性的。所以,科技的發展應該考慮其目的性,而不是肆意地改造世界。
[1]仵從巨.面對世界的諷刺與激憤——讀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J].名作欣賞,2008(15).
[2]伍厚愷.簡論諷喻體小說《格列佛游記》及其文學地位[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5).
(作者單位:泊頭職業學院062100)
孫夢輝(1978—),男,河北泊頭人,本科,泊頭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