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江西景德鎮333000
綜合護理干預在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
黃 萍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江西景德鎮333000
目的探討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圍術期的護理方法,并分析其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1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遵醫囑進行常規護理。觀察兩組的尿量及急性腎功能損傷情況,并比較兩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結果兩組少尿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3例)和腎功能衰竭(1例)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15例和9例)(P<0.05)。觀察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分別為(0.3±0.1)和(0.9±0.2)d,早于對照組的(2.6±0.8)和(3.2±0.6)d(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6.5±2.5)d,短于對照組的(28.6±3.9)d(P<0.05)。觀察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分別為(3.5±1.2)、(3.8±1.4)、(4.3±1.6)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9±1.5)、(5.2±1.6)和(5.8±2.0)d(P<0.05)。結論對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圍術期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及疾病觀察,并主動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能有效促進其早日康復。
骨筋膜室綜合征;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下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早期診斷相對較難,一般通過臨床表現進行判斷,發現后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減壓處理,以免延誤病情,如患者失去早期治療機會,則可能造成截肢或者遺留終生殘疾[1],因此,如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而臨床上嚴密觀察及細致護理是早期發現本病的關鍵[2]。本研究針對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方法進行探討,并分析其臨床效果,以更好地提高護理對本病的干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手術治療確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18~45歲,平均(33.3±2.9)歲;致病原因車禍傷25例、摔傷10例、擠壓傷5例;病程1~6 h,平均(3.2± 1.1)h。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18~45歲,平均(33.5±2.9)歲;致病原因車禍傷24例、摔傷10例、擠壓傷6例;病程1~6 h,平均(3.1±1.0)h。兩組的性別、年齡、致病原因及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在腰硬聯合麻醉下實施手術治療,術畢安全返病房后均未使用術后鎮痛泵。對照組遵醫囑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如一般護理、心理護理、藥物治療護理等,未實施主動性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骨筋膜室綜合征作為一種較為嚴重的骨折后并發癥,如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護理上應告知患者本病病情的特殊性,盡量取得其配合,同時需要通過語言、肢體、行動等護理,減少其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其對本病的治療信心,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減少其因疾病帶來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為避免和減少醫療糾紛,需為其講解本病的預后、積極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性、手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術后功能恢復方面的影響,使其做到心中有數。
1.2.2 術前與術后護理手術前應協助醫師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術前為減少肢體腫脹,可建議患者將患肢稍抬高。進行術前準備時,應協助醫師采用各種措施減輕其局部壓力,改善血液循環,延緩疾病進展,同時配合局部的冷敷、靜脈脫水藥物的使用,但應避免對患肢進行按摩和熱敷,以免影響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流,從而加重缺血缺氧改變。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減少術后感染。術后護理上以常規護理為主,重點為對術后的減壓效果進行觀察,即患肢動脈搏動情況、皮膚溫度變化、趾端循環情況以及感覺運動恢復情況等。做好術后傷口的護理,避免術后手術切口的感染,積極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和預防感染,還要做好傷口敷料的觀察,一旦滲濕應及時更換;對發現壞死組織者,應告知醫師進行換藥清創處理。
1.2.3 病情觀察護理上主要針對肢端的循環,如患者因顯著的筋膜室內壓力升高而出現神經、血管、肌肉的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出現遠端肢體的感覺異常,護理上應注重患者是否存在遠端肢體的感覺消失、是否可觸摸到足背動脈搏動,并與健側肢體進行比較,觀察是否存在足背動脈搏動的減弱甚至消失,做好詳細記錄,但切勿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作為是否發病的金標準,其僅作為參考指標;結合肢端感覺變化、皮溫變化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對于術后患者,尤其是實施椎管內麻醉后的患者,因麻醉效果還未完全消退,下肢感覺運動功能尚未恢復,護理上尤其要注意皮膚顏色的變化、肢體腫脹情況以及患者麻醉恢復情況等;對于采用繃帶或石膏固定的患者,一定要留出趾端皮膚及足背動脈,以便于觀察。針對患者全身病情,還應觀察并及時了解患者的尿量、顏色及性質。
1.2.4 康復訓練護理上應對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指導,尤其是術后患者,告知其加強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的意義,以有效提高其患側肢體的肌力。一般建議患者于術后6 h,即麻醉恢復后,開始對股四頭肌進行靜止性收縮運動,并配合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與足趾部位的伸屈動作,每組持續進行25次為標準,每次進行3組,早中晚各進行1次。同時告知患者的陪護人員,讓其輔助患者進行被動性的髕骨運動,從而有效地避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術后第2天,可于床上行小范圍的肢體抬高動作,進行肢體抬高時以足跟離開床面15 cm為宜,同時輔以被動的屈伸患肢膝關節活動。術后根據患者病情,在獲得醫師許可后盡量早期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尿量情況及發生急性腎功能損傷情況,其中少尿以每小時尿量<17 ml或24 h尿量<400 ml為標準[3]。急性腎功能不全:血肌酐(SCr)平均每天增加≥44.2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為50~100 ml/(min·1.73 m2)[4];腎功能衰竭:腎小球濾過率>10 ml/(min·1.73 m2),血肌酐>353.6 μmol/L,并出現臨床癥狀,如疲乏、不安、胃腸道癥狀、貧血、酸中毒等[5]。
比較兩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及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其中小腿腫脹情況為與健側肢體同一部位的小腿周徑進行對比所得[6],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同樣與健側肢體同一部位的足背動脈觸摸點搏動情況進行比較[7]。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少量及腎功能損傷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少尿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3例,腎功能衰竭1例;對照組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15例,腎功能衰竭9例,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少量及腎功能損傷發生率的比較[n(%)]
2.2 兩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分別為(0.3±0.1)和(0.9±0.2)d,早于對照組的(2.6±0.8)和(3.2±0.6)d(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6.5± 2.5)d,短于對照組的(28.6±3.9)d(P<0.05)(表2)。
表2 兩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d,±s)

表2 兩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d,±s)
?
2.3 兩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的比較(d,±s)
?
骨筋膜室綜合征主要是因四肢長骨受到外力創傷后,引起肢體骨與筋膜封閉的筋膜間室內因腫脹而導致局部組織內壓力顯著升高[8],致使間室內容物如血管、神經、肌肉等缺血缺氧[9],繼發進一步水腫導致的缺血性改變[10],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創傷性后相關并發征[11]。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腫脹、感覺消退、皮溫降低并伴有皮膚的蒼白,如未能及時發現與處理,則將導致肢體的缺血壞死,出現不可逆性改變,導致最終截肢[12]。本病主要發生于下肢與上肢前臂等具有雙長骨結構的部分[13]。本研究觀察組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制訂了護理目標。首先,通過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疼痛及緩解患肢腫脹與感覺異常改變,同時注意維持患者體溫的正常,減少因發熱造成的血流加速。其次,整個住院期間均注意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減少和避免住院期間發生的焦慮和抑郁。最后,康復護理上以加強患者營養、協助患者主動和被動鍛煉為主,以提高患肢的肌力[14]。
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通過手術減壓后,因局部血液循壞的改善后,將導致大量代謝產物,尤其是乳酸、肌紅蛋白等進入循環,嚴重時會出現急性腎功能不全改變,故護理上需注重尿量的觀察[15]。本研究中,雖然兩組出現少尿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急性腎功能不全與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可能與觀察組加強對患者尿量的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并報告醫師處理有關,因此本研究針對尿量觀察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本研究觀察組的小腿腫脹、下肢麻木消退及足背動脈搏動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的肌肉、關節運動,從而有利于血液循環恢復,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有關;觀察組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觀察組進行的護理宣教,告勸患者及其家屬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運動有關[16];同時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早期出院。
綜上所述,對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及疾病觀察,并主動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能有效促進其早日康復。
[1]彭惠芳,陳坤嫦,區海云,等.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早期觀察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2):60-61.
[2]李徽,扎西卓瑪.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11,41(12):47-48.
[3]王文平,李丹.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海南醫學,2010,21(18):129-130.
[4]郭風榮,吳梅蘭.上肢手術后肢體神經功能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8):336-337.
[5]鄭箔.骨科護理常見問題分析與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5):112-113.
[6]王和鳴,丁建中,周臨東.骨傷科基礎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31.
[7]顏娟芬.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13例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2,11(1):30-31.
[8]王聯麗,湯宇宏.下肢骨折近關節支架外固定術的康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9):809-810.
[9]李麗,姚志清,王增香,等.股前外側肌皮瓣修復小腿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組織缺損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4):349-351.
[10]張志華,王肅生,梁剛,等.紅花注射液對兔小腿骨筋膜間隔綜合征的作用[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6(3):344-348.
[11]尹光明,傅德皓,楊述華,等.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創傷性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26例[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3):274-275.
[12]莊鑫.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中的運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2):170-171.
[13]黃啟權,蘇偉.四肢長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治療[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4):357-358.
[14]蔡麗芬.14例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2):248-249.
[15]張敏.32例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并發征的預防護理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29):6262-6263.
[16]王劉玉,范兆陽.足母長伸肌失用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1):176-177.
App 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erioperative of acute com partment syndrome of lower extremity
HUANG 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methods in perioperative of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lower extremity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analyzed.Methods 80 cases of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lower extremit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advice.The urine situations and acute renal injury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and early passive and 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time,hospital stay,lower leg swelling,numbness subsided and dorsalis pedis pulse recovery tim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ncidence of urine(P>0.05).The ratio of 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n=3)and renal failure(n=1)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n= 15 and 9)(P<0.05).Early passive and 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0.3±0.1)and(0.9±0.2)d,which were earlier than(2.6±0.8)and(3.2±0.6)d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16.5±2.5)d,which was shorter than(28.6±3.9)d of control group(P<0.05).Lower leg swelling,numbness subsided and dorsalis pedis pulse recovery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3.5±1.2),(3.8±1.4)and(4.3±1.6)d,which were shorter than(4.9±1.5),(5.2±1.6)and(5.8±2.0)d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disease observation in perioperativ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lower extremity,and initiative to assist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patient recovery for calf compartment syndrome.
Compartment syndrome;Perioperative;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473.6
A
1674-4721(2015)12(b)-0174-04
本文編輯:李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