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山
京劇進校園需要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
■李朋山
京劇是我國傳統戲劇中的瑰寶,是一種流行于全國的戲曲劇種,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把歌唱、舞蹈、音樂、美術自然地融為一體,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作為中國孩子,尤其是被流行音樂所包圍的現代小學生,更應該了解她;作為教師,更有義務把她介紹給孩子們。
京劇進校園,旨在通過京劇的藝術熏陶,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進而內化為自身對藝術、對人生的美的追求。為此,京劇進校園要堅持普及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去了解京劇、認識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藝術走進課堂,特別是走進孩子們的視野,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雖然教育部從2008年3月起就開始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開展試點工作,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而且不考慮其他戲劇項目,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廣。時隔七年,我們回頭看,不難看出,京劇進校園推進速度慢、收效低。本人認為,要使此項工作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從學校層面,必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從學校外部來看,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京劇這一傳統文化、國粹藝術還不夠了解,學校迫切需要一些傳播體系進行宣傳和溝通,以利于課程更好的實施。從學校內部分析,兒童京劇課程的實施,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平臺和陣地,但學校由于資金的原因,現有的京劇配套設施幾乎為零。因此,我們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學校微信公眾平臺、學校網站、校園廣播電視,宣傳傳揚京劇藝術的意義,還要舉辦種活動,如京劇小票友活動、學校京劇藝術節、京劇名見面會等形式,讓家長、學生、教師直觀地感知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二是要加強京劇陣地建設,首先營造濃郁的京劇氛圍,通過京劇長廊、京劇主題壁畫、校園廣播臺、校園電視臺的宣傳陣地,使學生置身在京劇的濃濃氛圍中,同時還要建設京劇訓練場館,添置必要的京劇服裝道具,并專門開辟存放室,既能很好地保存,也是為普及京劇知識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場所。三是要為具有京劇發展潛力的學生找到后續出路,比如,和一些專業院校溝通,盡最大可能成為他們的生源基地,以此來增強家長、學生以后從事京劇事業的信心。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京劇課程”的建設本著“為了兒童的發展”宗旨,讓京劇走進兒童的生活,讓京劇文化融入兒童的成長。當前面向兒童的京劇資源還比較稀少,需要整合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進行篩選和開發,形成由文本、繪畫、音像等共同組合而成的校本教材體系。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制訂推進京劇進校園的中長期和近期規劃。中長期規劃主要從目標與方向、策略與措施、前景與展望等方面來設計與制訂。近期規劃我們主要圍繞一些迫切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來制訂:如京劇教學在平時音樂課中的安排、校園京劇小票友聯賽機制等等。其次要認真思考如何根據校本實際,研發寓教于樂的京劇課程,該課程至少應包括:走進京劇、京劇與美術、京劇與歷史等幾項內容。還有,如何將京劇文化融入學校文化也是需要努力去嘗試和探索的一個課題。
雖然每個學校都有足夠數量的專任學科教師,他們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普遍缺少京劇教育的經驗,對京劇藝術了解的人不多,對京劇文化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隨著學校京劇教育的不斷深入開展,對京劇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顯得京劇輔導團隊師資薄弱,導致京劇普及教育不夠全面深入。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師資是京劇進校園的最大問題。在這方面,形之有效的方法是要建立幾支京劇教育隊伍,形成京劇教育輔導員網絡。一是擔任主體教學的學校京劇老師,可以從劇團和專業學校聘請老師、演員作為“教員”。他們一方面可以承擔學校的京劇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傳幫帶的辦法,培養學校音樂老師、其它學科的骨干老師,使他們盡快地適應簡單的普及京劇知識的教學。二是京劇志愿者隊伍,就是從社區中尋求師資。社區中往往不乏京劇專業的退休人員或京劇愛好者(票友),有的地方甚至成立了京劇票友團,晚上在公園練唱。他們對京劇的把握和熟練甚至比中小學的一些音樂老師、語文老師要強好多。如果把這樣一支力量動員起來,將十分可觀。訪談的學校中就有請了票友來教京劇或舉辦講座的,效果也還不錯。三是走出去、請進來建立京劇名人名家資源庫,和他們保持經常的聯系,匯報京劇進校園的實踐與探索、經驗與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請他們到校作講座或報告,開闊師生的京劇視野,排練的節目讓這些名家來把把脈、把把關。
京劇進校園任重而道遠,要更加注重挖掘京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元素,滲透國學教育,強化京劇的育人功能;著力做好普及與提高的同步發展;編印學校京劇文化專刊;同時還要實施“小手拉大手”行動,積極推動京劇教育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