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沂
贛南地區本科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
郭 沂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對于高校學生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的研究目前贛南地區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針對贛南地區高校的在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其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構建以“政府支持、社會企業參與、高校主導、大學生為主體”的“四維一體”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贛南地區,職業生涯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迎合現代社會和企業對競爭的要求、對人才的要求,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和提供符合其發展需要的人才,為更好的提升社會和企業的競爭力,這樣要求高校在學生的培養中,需要更加的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更有針對性、更為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構建高校教育中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科學和有效的培養和指導。
1971年,美國教育專家MAELEN博士,最早提出職業生涯教育的概念,倡導美國政府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運動,以立法的形式引導學生由原來教育倡導的升學主義向關注自我職業發展和未來發展轉變,這是職業生涯教育最早的雛形。到了80年代,《雇傭和訓練法》(英國聯邦政府,1982)、《生計教育法案》和《學校-就業法案》(美國聯邦政府,1985)、《職業發展綱要》(澳大利亞聯邦政府,1986)等法律條文的陸續頒布,進一步的促進了高校教育中對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發展的發展,是西方國家職業生涯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重要成果。
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中國的職業生涯教育發展較為緩慢,初期的發展主要源于西方的理論指導。20實際20年代,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更有教育學家黃炎培先生提出“生計理論”,共同提出我國的教育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生活的發展問題,從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向為了生活和發展而學習轉變,這就是我國職業生涯教育的萌芽階段的發展成果。21世紀初,由8所首都高校共同發起了的開展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活動,其后逐步演變成了各具特色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諸如影響較大的“清華模式”、“復旦模式”,以及“分階段指導模式”等。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論文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江西贛南地區本科院校在校學生為研究樣本,共計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調查問卷182份,問卷回收率為91%,其中有效問卷為168份,問卷有效率為92.3%。通過問卷調查進行樣本數據的收集,利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研究分析。

表1 搖樣本基本描述性統計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亟待重視
調查數據分析顯示,94.6%的大學生表示受過學校設計安排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但是僅有53%的學生表示愿意在大學階段一直保持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學習,由此可見,表面上職業生涯教育在高校具備較高的普及,但是卻并未受到學生的歡迎和重視。調查數據中顯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比例達到85.7%,這表明,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意識到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僅僅是淺層次的理解,對職業生涯教育缺乏真正的深入的認識和重要性的理解。在問到“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相關理論和教育方法”時,僅16.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大多數的學生表示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受訪對象中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過清晰規劃的也只有29.7%。由此表明,高校雖普遍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但在教育教學上還重視不夠,未能幫助學生做出清晰的職業規劃,高校還亟需開展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活動,并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對職業生涯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

表2 搖大學生接受高校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意愿調查

表3 搖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認識

表4 搖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和方法的了解程度

表5 搖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
2.大學生亟待提高自我認知和踐行差
調查數據顯示,在自我認知問題方面,76%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有比較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對自我的了解82%的學生表示來源于自我的感覺或他人的評價,而對自專業測評途徑的僅有6.5%,這說明高校中的學生自我認知相對較為感性,缺乏科學、準確、全面的自我認知。同時,數據顯示90%多的大學生沒有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付諸實踐,這表明高校學生對待職業生涯規劃僅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缺乏相應的實踐,致使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效果相對有限。

表6 搖大學生自我認知情況及認知途徑
3.大學生亟待提高職業準備
當問及“目前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勝任理想職業”時,55.3%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所欠缺”,15.5%的學生甚至認為“完全不能夠”,這說明高校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的能力與職業存在差距。在問及“在校期間是否有實習或兼職且經驗如何?”,80.3%的大學生表示有實習或兼職的經驗,但只有14.3%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在校實習或兼職經驗豐富,73.2%的學生表示稍微有所欠缺欠缺。同時,據高校職業指導部門的專職工作人員反映,大學生們搜集就業信息的能偏差,自主學習的意識薄弱,許多在網站可查詢的信息還是依賴咨詢班主任、輔導員老師。這表明大學生認為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職業準備不夠。

表7 搖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勝任職業情況

表8 搖大學生在校期間是否有實習或兼職經歷
調查數據顯示(表9),96%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對所學專業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具有清楚的認識,說明高校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有過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表10數據顯示,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認識“比較不清楚”和“沒有考慮過”的比重為40%,這表明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對自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規劃,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由此可能導致在未來的就業、擇業過程中會產生從眾、盲目選擇的現象。

表9 搖大學生對所學專業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了解情況

表10 搖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清楚程度
4.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亟待發揮作用
書籍、報紙、雜志、網站、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等作為高校學生獲得職業信息和就業信息的重要來源途徑,而就業指導中心作為高校中專門服務于學生就業的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在學生的信息來源中,僅有14.2%來源于就業指導中心,比例非常的低。這表明,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遠遠沒有發揮出該有的就業指導作用,沒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有效的指導。而在實際上,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在學生就業信息發布,就業招聘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學生在實際的就業過程中很少想到獲取就業指導中心的幫助,調查數據顯示,當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方面遇到問題時,僅有1.2%的學生選擇向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咨詢,這說明就業指導中心在相關方面的工作還沒有深入到學生心中,未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就業指導中心在學生職業生涯指導上未完全發揮主要作用。
5.大學生對職業生涯教育內容和形式的需求
數據分析顯示,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的教育內容、職業生涯教育的階段,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當問及“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存在哪些問題”時,54.8%的人認為“教學方法單一”是最大的問題,其次是“教學內容脫離現實”、“教師缺乏專業知識、職業經歷”和“課程評價以書面筆試為主”等問題。同時,調查顯示,高校學生最希望的職業生涯教育方式是進行真實的職業體驗或者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其比重分別占到51.3%和43.1%,這說明大學生體驗式、實踐式的職業生涯教育是學生認為最需要、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實際的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職業指導課程都是以大班的形式開展,體驗式教育在很多高校目前都是難以實施;另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這一點對于教師的要求非常高,而在當前高校職業教育師資缺乏的條件下,也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

表11 搖大學生所了解的職業或就業方面信息的來源

表12 搖大學生遇到職業生涯發展方面問題時所采取的解決途徑

表13 搖各年級最迫切需要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

表14 搖大學生感興趣的職業生涯教育方式
(一)職業生涯教育存在認知誤區
高校對職業生涯教育的認知存在重要誤區,把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教育混為一談,把職業生涯教育當成就業教育。于是就有了在日常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中,給大學生講授就業政策、面試技巧、就業解讀等教育內容。實際上,就業教育只是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鏈條上的一個小環節,只是一小部分內容,卻絕對不是全部。其次,高校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上,都沒有充分的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在日常的教學中,始終把職業生涯教育當成是一項選修課,或是僅安排一些零散的實踐活動,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在認知上存在較大的誤區。
(二)職業生涯教育缺乏教學標準
高校之所以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僅是為了追求學生就業率的工具,認為只要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為學生教授就業技巧,確保學生能夠就業即為完成目標。在日常的教學中,將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以選修課的方式開展,甚至隨意的安排一些講座和報告會當成教學內容的全部。在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過程中,片面的、無差異的、斷續的進行教育,缺乏系統性、差異性、連續性,造成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式單一。最終的結果,學生接受到的是碎片式的職業生涯教育,未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未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
(三)職業生涯教育缺乏強力師資
高校的教育,離不開教師,教師的師資決定教育的質量。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發展緩慢,成果有限,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缺乏強有力的師資隊伍。目前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教師基本為兼職教師,而非專業教師,缺乏職業生涯教育教學所需的專業性和教學技能。因此,我國高校需要從專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上提升師資質量,進行真正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
(四)職業生涯教育實踐環節缺失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最終實現就業的目標,通過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生適應職場環境,這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相關指導老師結合當前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指導學生參與就業競爭,還需要一定的社會實踐。但這恰恰是當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短板”。當前,高校往往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來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對于課堂教學以外的實踐環節,基本是處于缺失的狀態。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需要保持教學方向和教學目標的一致性,需要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個體的作用,系統性的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據此,本文提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構建國家政府支持、社會企業參與、高校主導、大學生為主體的“四維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的教育活動。
(一)政府: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為了更好的構建職業生涯教育體系,需要政府轉變職能,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一方面,從政府立法角度保障職業生涯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及保障其順利實施;兩一方面,從政府行政角度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針對高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系列的支持政策,為高校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支持,為高校教育提供豐富和及時的職業信息和職業輔導。
(二)企業:搭建實踐實訓平臺
為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也為了幫助學生適應從學校到企業,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高校應該整合社會資源,與企業加強合作,發企業優勢,建立實踐基地,搭建實踐實訓平臺,給學生提供參觀和實習機會,以適應工作環境,在實踐中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將能力內化為素質。
(三)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生涯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學生發現并開發自我潛能與創造力,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而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校應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職業生涯教育融合到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在課程設置上應遵循職業生涯教育具有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使職業生涯教育是一項集入學教育、學習指導、專業教育、畢業教育、素質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內系統工程,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實現“人職和諧”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四)學生:培養職業規劃意識
在整個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不論是初期的職業認識,中期的職業定位,還是后期的職業選擇,高校學生作為主體。為更好的提升職業生涯教育,需要高校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自我選擇和未來的人生規劃的學習和實踐。梳理正確的職業態度,由被動承受轉變為主動參與,由消極等待轉變為積極出擊,積極發展自我規劃意識、增進職業機會意識、發展專業和非專業素質,真正實現從學校到工作世界的順利轉變。
[1]蔣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2004,(5).
[2]周玲.論高校大學生生涯輔導體系的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2004,(7).
[3]陳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吳秀霞.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歷程與趨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董丁戈,許鳴,王廣義.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福建論壇,2009,(4)。
[6]李兵寬,劉啟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設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5,(1).
[責任編輯:邵猷芬]
郭沂(1981—),男,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贛州341000)